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郑国喜 《湖北气象》2006,25(4):21-23
基于枣庄市粮油作物种植用地矛盾日益加剧的事实,枣庄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3年5月25日至6月10日在滕州农作区进行了小麦套种花生的小气候试验,接着于2004年麦收前进行了花生套种播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市小麦套花生的套种行距应大于24cm,套种时间在麦收前20天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
玉米地套种平菇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捷径,通过具体实验,总结出具体套种方法气象指标,指出玉米地套种平菇,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相互利用都获高产,可提高玉米地20倍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地处桂西中部一带种植历史悠久,但产量低且波动大。通过试验资料及气候资料的分析,寻找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丁德峰  姜德忠 《气象科学》1991,11(3):338-344
春旱初夏旱常影响淮北小麦抽穗灌浆和玉米播种立苗,本文根据麦田灌水套种玉米试验结果,提出适宜灌水期、灌水量和玉米播种期的“一水两用”节水增产套种方案。  相似文献   

5.
内乡县丘陵粘土地面积约1.7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3。由于地力较脊薄,十年九旱,农作物多以玉米、红薯为主,且产量低而不稳。1986年以来,我们致力于丘陵粘土地种植花生的课题研究,总结探索出丘陵粘土地花生高产的种植技术。1 选好优良品种过去种植以花37号、海花1号等品种为主。1996年以来,我们推广白沙1016号为当家品种,该产品具有品质优、增产明显、出油率高的特点,是内乡县对外出口的主要品种。2 适宜播期春播花生适宜播种温度指标是5cm地温稳定通过14℃,土壤含水率为18%~20%。播期一…  相似文献   

6.
春玉米套种夏大豆是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气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地处桂西中部一带种植历史悠久,但产量低且波动大。通过试验资料及气候资料的分析,寻找症结所在,便于对症下药,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的中后期生长分为稳期阶段和花粒期阶段,其中穗期阶段包括拔节、抽雄两个生育时期;花粒期阶段包括开花、吐丝、成熟3个生育时期。1玉米中后期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条件1.是玉米中后期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春玉米出苗后幼苗随温度上升而加快生长,当日平均温度达到18℃以上时,植株开始拔节,在23~25℃内温度愈高生长愈快。玉米抽雄稳、开花期要求日平均温度在23~28℃之间,此时是玉米一生中要求温度较高的时期。但温度过高对玉米授粉和授精不利。当温度高于35C及空气湿度wt30%时,散粉后1~3小时内花粉即失去萌发能力;花丝亦容易…  相似文献   

8.
春玉米穗分化期低温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低温冷害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的影响,确定障碍型冷害对春玉米生育的影响程度,2015年以郑单958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13℃,15℃,17℃)研究穗分化期(前期、中期、后期)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在穗分化期受不同低温影响后,观测到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趋势相似;与对照相比,低温处理后,春玉米穗长和穗粒数显著减少、穗粒重显著降低,且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影响越重;穗粗和百粒重变化不显著;穗分化前期低温对春玉米穗粒数影响最重,中期次之,后期较小;低温处理后春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降低;穗分化期春玉米遭受障碍型低温冷害造成穗粒数减少是减产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春玉米障碍型低温冷害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夏玉米麦垄套种的气候依据夏玉米麦垄套种增产的气候依据是:一是晚秋早播,延长生育时间,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二是避开6月上、中旬初夏少雨阶段,使播种出苗有水分保证;三是使夏玉米需水高峰期与降水较多的时段相吻合,避免“卡脖旱”。目前,南阳良种公司推广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地膜小麦套种夏玉米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提出了该区地膜小麦套种夏玉米的适宜播期为 5月 1 0~ 2 0日 ,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6,(8):5-8
近年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华北平原地区,耕作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小麦,玉米间作套种面积迅速扩大。我们在1974、1975两年中着重研究了在中等肥水条件下,不同田间结构套作玉米的生育特点、产量形成以及与田间小气候条件的关系。试验地套作玉米的畦埂,按埂宽分一尺窄埂与2尺宽埂二组,在一尺埂宽类型中又按不同畦宽分2.2尺,3.4尺,4.6尺畦宽三种,埂上套种一行玉米;在2尺埂宽类型中分5.0尺,6.2尺,7.4尺,8.6尺,9.8尺畦宽五种,埂上套种两行玉米,各种畦宽均按2500株/亩密度套种玉米。1974年试验地为冬麦套种玉米,1975年为春麦套种玉米。具体试验小区配置见表1。  相似文献   

12.
1999年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秋粮作物约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3% ,而玉米是甘肃秋粮主要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将近 80 0万亩 ,约占秋粮的 36 %。 1 999年甘肃省玉米产量大丰收 ,全生育期 1 34~1 5 9d ,≥ 0℃的积温 2 5 99℃~ 31 1 4℃ ,除天水、武威比去年偏少 1 5 1℃、36℃外 ,省内其余地方偏多 4~ 1 5 5℃ ;降水总量除武威等地比去年偏多 2 7.3%外 ,省内大多数地方偏少2 0 %左右 ;日照总时数比常年偏少 4~ 1 2 5h。整个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利多弊少。1 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1 .1 玉米播种至抽雄前后 ,降水适时 ,温度适宜 ,耕作层墒情好 ,个体发育健…  相似文献   

13.
1春玉米2001年农业气象条件有利于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①春季气温回升稳定、光热充足,有利于玉米的播种及苗期生长;②玉米需水关键期北疆降水充沛,南疆灌溉用水有保证;③抽雄开花吐丝期气温正常或略低于常年,对玉米的开花授粉有利;④玉米灌浆期没有过多≥35℃的高温天气,有利于玉米籽粒灌浆;⑤热量条件好,播种至成熟≥10℃积温为2600~3500℃·d,仅昌吉、伊宁及焉耆比常年正常略偏少,其余地区偏多52~320℃·d。1.1幼苗生长期(播种—拔节)全疆春玉米4月中旬开始大面积播种,播种期间全疆…  相似文献   

14.
受乌山阻高和副高共同影响,1985年9月11—17日,聊城地区出现了一次少见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全区所属各县、市过程降水量60—90毫米,雨日7—8天,旬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3—4℃,最低气温11.9—12.8℃,旬日照为19—28小时。由于阴雨时间长,气温低、光照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使棉花烂桃,花生霉变,玉米、大豆等大秋作物成熟期和小麦播种期都推迟。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年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人参和西洋参冬季需要覆盖防寒才能安全越冬,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安全越冬及出苗影响很大,为确定最佳防寒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2021年11月—2022年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开展分期覆盖和分期揭膜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时间和揭膜时间对人参和西洋参越冬期地温及出苗影响。结果表明: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随着覆盖时间推迟而下降。5 cm地温降至0℃时覆盖防寒,人参和西洋参出苗率最高,是最佳覆盖防寒期;5 cm地温降至-12℃以下覆盖西洋参大部或全部冻死;5 cm地温瞬时低至-14℃时人参出苗率仍达75%;5 cm地温在-14~-8℃之间波动,极端最低为-16℃的裸地人参全部被冻死。人参出苗时5~20 cm地温约为8~9℃,西洋参略高于人参。用高绝热纤维被覆盖防寒,揭膜越晚地温越低,出苗越晚,揭膜时间影响出苗进度,与最终出苗率相关不明显;最佳揭膜时间需根据地形具体分析,早春常发生霜冻地块可结合气候预测,通过揭膜时间控制出苗进度避免春季冻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玉米产量及充分利用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温、湿、光等自然资源,1996--1998在固始县进行了玉米、平菇、紫木耳套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平菇、紫木耳大田立体种植,可使三者间适宜生态因子互惠形成,单位面积积累生物量大幅增长,较传统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问作套种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学大寨和科学种田的深入发展,农田基本建设的不断改善,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我省耕作改制的重要方面—间作套种已成为抗灾夺丰收的有力措施。间作套种能增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改变了作物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利用了光  相似文献   

19.
在继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农业气象工作应当在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气候资源方面,为科学种田,普及大寨县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唐山地区,过去多为一年一茬,没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群众创造了间作套种的带田种植方法,改革了耕作制,实现了一年两茬。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广大贫下中农又在一年两  相似文献   

20.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