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龙 《农业考古》2001,(4):94-95
日本茶道史上曾创造过许多千姿百态、被尊为茶道文化瑰宝的茶道具。所谓茶道具,包括在茶道演示过程中所有相关用具,如壁龛用的茶道具(挂轴、花瓶、香盒);烧水用的茶道具(风炉、地炉、茶釜);添炭用的炭斗、羽帚、釜环、火箸、釜垫、灰器;点茶用的浓茶小罐、茶罐囊、薄茶……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历史十分悠久,并对东亚乃至世界的饮茶文化影响深远。日本茶道便源自中国,其中来自中国的茶道具被统称为“唐物道具”。在日本中世,唐物道具随着中国宋代的点茶法一起传入了日本。本文通过考察饮茶空间结构、样式分类、茶人鉴赏能力、和物道具等形成及演变过程中唐物道具的影响力,认为其具体发挥了以下作用:促进了饮茶空间结构的革新;为日本茶道提供了各种分类的依据;培养了日本茶人们的审美能力;为和物道具提供了规范和模板。唐物道具在日本茶道形成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深刻印证了日本茶道以中国茶道为母体而形成的事实,亦是彰显中国茶文化独特魅力的又一例证。  相似文献   

3.
宋时磊 《农业考古》2021,(2):234-240
日本茶道史上的茶道具专著,亦被称之为"茶器名物记",对日本茶道的成立具有独特价值。以21部古典茶书文献为主线和中心,可分为茶道具从附属于"唐物""御物"的室内书院装饰物记录的时代、走向作为"茶器名物记"专集的时代和多样化及个性化展开的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镰仓到室町时代中前期、室町后期和江户时代。其中,在江户时代,"茶器名物记"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又继承和延续了以唐物为中心的"大名物"与以和物为中心的"中兴名物"传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日本茶道的成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揭示了其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相似文献   

4.
1998年10月日,由日本国里千家茶道资料馆、MOA美术馆、朝日新闻社和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筹办的“交趾香合——福建省出土遗物和日本的传世品”特别展,在日本京都里千家茶道资料馆内隆重揭幕,这是继1994年在该馆举办的“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与日本传世天目”展之后,中日第二次联合举办的福建古代茶道具展览。展览引起了日本茶道、考古界及新闻媒体的广泛瞩目和热列欢迎,就在开幕式当天,日本茶道、考古界100多位学者云集京都,围绕着福建出土交趾香合的重大考古发现,举行专题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福建…  相似文献   

5.
法门寺塔地宫出土茶具与《茶经·四之器》对比研究法门寺博物馆王仓西,田生华陆羽一部《茶经》,深刻地真实地总结了中国唐代茶道。对唐以后,特别是宋代茶道、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茶经》是研究唐代茶文化的“圣经”,陆羽本人也被称为“茶圣”。陆羽一生主要活动...  相似文献   

6.
福建建安的老百姓,在古代斗茶时应用的冲点茶汤的技艺,如今已被接受而推广用之。据《茶录》记载,点茶的技艺分为“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和“侯汤”、“盏”、“点茶”等七道程序。与如今的饮茶习惯相异的是:宋代福建点茶必须用茶叶粉为原料。具体办法是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罗细则茶浮,粗则下沉。”至于“候汤”,就是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经讲究“三沸”:在第一沸时,加入少许食盐;在第二沸时,放入茶末;到第三沸后…  相似文献   

7.
王传龙 《农业考古》2020,(2):196-203
陆羽《茶经》对茶道的贡献并不是创新性的,其中所描述的煎茶法,是建立在前代采叶煮羹法与茶饼碾末冲饮法二者基础之上的改良。陆羽在世时的追随者并不广,唐代寺院才是用茶的主力军,而寺院中所流行的是茶饼碾末冲饮法,并非陆羽所创的煎茶法。但饮茶之风由日本求法僧东传日本后,煎茶法却成了当时日本主流的饮茶方式。宋代点茶法兴起,文官集团斗茶之风盛行,僧侣集团则针对如何饮茶形成了一整套的典章规范。两种风气再次传入日本,彼此交互作用,最终催生出了日本灿烂的茶道文化。由于中日在茶道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点茶法在明代以后没落,崇尚朴素简易的泡饮法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日本茶道则在细节的讲求刻画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最终演变为一种注重舞台效果与宾主默契的表演。  相似文献   

8.
吴立民 《农业考古》2001,(2):248-252
茶文化 ,禅文化 ,融成茶禅文化 ,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 ,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 ,东晋僧人 ,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 ,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0.
斗茶源于唐兴于宋,是以评比茶叶品质与点茶技艺为媒介而形成的茶俗文化。南宋时期,来华日僧荣西所著《吃茶养生记》介绍了宋代点茶法,斗茶文化随之东传。日本镰仓时代末期至室町时代流行于新兴武士阶层的斗茶文化,已初具日本茶道的雏形,是为日本茶道的草创阶段。  相似文献   

11.
赵化 《农业考古》2001,(2):303-303
一、茶文化的日本化茶文化源于中国 ,在传入日本后形成了草庵茶道。草庵茶道是从客人步入茶室开始直到离开过程中一整套繁琐的接客、待客、点茶的仪式。它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 ,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草庵茶道无论在形式 ,内容还是精神内核上都与中国茶文化有了很大的区别。它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也融铸了日本本土文化的性格。它的发展衍变的过程发生在两种文化碰撞、交织调和变形的文化整合的大背景下。茶在日本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的过程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奈良至平安初期。这一时期的日本茶…  相似文献   

12.
茶筅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筅的起源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研究科博士研究生关剑平一、茶筅研究的现状在茶道中,茶筅是不可或缺的道具之一,学者们为此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时至今日茶道已经成为日本代表性的文化,对于茶道的研究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再加上中日茶道的特殊关系,即使对中国茶...  相似文献   

13.
杨海潮 《农业考古》2022,(5):200-210
圆悟克勤禅师长期被认为是日本茶道思想“茶禅一味”的源头,并说日本茶道师中流传的墨迹“茶禅一味”即出自克勤之手。本文详细比较圆悟克勤的三件传世墨迹与古籍所录相关文字之间的异同,并讨论圆悟克勤的禅法与日本茶道思想奠基者一休宗纯之间的可能渊源,以观察圆悟克勤的禅法对日本茶道思想的影响,尤其是与“茶禅一味”思想的直接联系,认为...  相似文献   

14.
圆仁笔下的"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致功 《农业考古》2004,(2):336-340
日本和尚圆仁(794-864年),于开成三年(838)随日本遣唐使入唐,到大中元年(847)返回日本,在唐求法巡礼,历时九年又七个月左右。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未注出处的引文均见此书)一书,基本上如实记载了他在唐的所见所闻。在该书中,他多次提到“茶”,据统计,共有30多处。因为他是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场合提到“茶”,所以他每次提到的“茶”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点茶法是宋代独特的饮茶方式。该饮茶方式所用到的茶具包括了碾、罗、瓶、盏、匙、筅等多达十余种的器物。而其中的茶筅和茶匙是直接用于点茶的器具之一,随着点茶法的兴起、繁盛乃至消失,茶筅和茶匙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茶筅从原来的清洁用具,经过不断的变化成为点茶的核心用具,最后随着点茶法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茶匙从原来的量取工具发展成点茶用具,其功能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而不断转化。同时,宋代的茶匙和茶筅通过海上之路的传播,在日本的茶道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张建立 《农业考古》2022,(5):187-192
专属饮茶空间的确立,是日本茶道有别于其他茶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从日本茶道专属饮茶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不仅在日本茶道形成初期曾深受中国茶道空间观影响,而且其饮茶空间面积的大小亦长时间取决于茶人拥有“唐物”茶器的多寡。比较而言,中国茶道更重视饮茶空间的境况,器随境转,因品茶场地变化会对茶器进行增减;日本茶道正相反,境因器变...  相似文献   

17.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8.
茶道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茶道的故乡。茶道起自中国,传至海外,与各国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另外形成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等。茶道之“道”,有多种含意:一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二指事理的规律和准则;三指技艺与技术。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气氛为基调,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9.
刘朴兵 《农业考古》2012,(2):282-289
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而来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语中的茶就是直接用中国汉语中的茶音(cha)。在日本茶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茶道。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产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茶道已是日本人的心灵归宿和日本文化的象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由天福·天仁集团创办的“天福茶博物院”于 2 0 0 2年 1月 7日正式开幕。天福茶博物院座落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盘陀镇工业区 ,它是由天福·天仁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斥巨资创办 ,由台湾大学教授阮逸明出任院长。天福茶博物馆共设 9个展馆 :1.茶博物馆。 2 .茶道表演馆 (兼茶道教室 )。 3.国际会议厅。 4 .溢香轩、品茗阁 (品茗区 )。 5 .兰亭、曲水流觞 (曲水茶宴 )。 6 .福慧庵 (日本茶道园区 ,含精、俭、敬三亭 )。 7.天福书画馆、奇石斋。 8.武人茶苑。 9.唐山隧道 (陈年茶走廊 )。开幕式上 ,除了为各展馆逐一剪彩外 ,还举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