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各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是目前合理的接地方式。对各种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进行了分析 ,总结归纳出国内外在谐振接地方式下对配电网的控制方式 ,提出了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下优化、协调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各种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是目前合理的接地方式。对各种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国内外在谐振接地方式下对配电网的控制方式,提出了配电网谐振接地方式下优化、协调控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配电网弧光接地过电压发展过程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和分析了配电网经电阻接地后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限制效果,并对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性。所得结果可供配电网绝缘配合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配电网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接地方式——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接地,分析其运行原理和选线电阻选择的依据,利用电磁暂态计算软件(the alternative transients program,ATP)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的接地方式能较好地避开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和小电阻接地方式存在的问题,适于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混杂的配电网。  相似文献   

5.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瞬时并联小电阻接地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韩静  徐丽杰 《高电压技术》2005,31(1):38-39,52
从配电网供电的安全可靠性、电气设备和线路的绝缘水平、继电保护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以及对通信系统的干扰等方面,综合说明了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瞬时并联小电阻的接地方式可充分发挥消弧线圈和小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建议在配电网中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瞬时并联小电阻的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配电网弧光接地过电压发展过程进行数据仿真,计算和分析了配电网经电阻接地后对弧光接地过电压的限制效果,并对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接地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电阻接地方式的优越性,所得结果可供配电网绝缘配合和中性点接地方式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7.
35kV系统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提高了配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但不适用传统的接地选线方法。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并联中值电阻运行方式不仅对瞬时性接地和永久性接地有灭弧功能,而且能够准确选出故障线路,是中压配电网一种比较理想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8.
消弧线圈在配电网的应用及其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符信勇  万军彪 《江西电力》2004,28(2):4-7,18
随着电网不断发展,电缆使用增多,电网单相对地电容和接地电流随之增大。通过比较配电网中性点的几种接地方式,分析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可以限制接地短路电流的工作原理,提出选择消弧线圈的基’本要求,介绍了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在部分电网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情况,对当前广泛应用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接地变压器-电阻组合接地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发电机经消弧线圈接地比接地变压器-电阻的组合有更多的优越性,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发电机中性点接地方式的发展情况,对当前广泛应用的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经接地变压器-电阻组合接地方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发电机经消弧线圈接地比接地变压器-电阻的组合有更多的优越性,并用Matlab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在对电弧“黑盒”模型参数不作任何假定的情况下,准确确定其数值的方法,并以两种“黑盒”模型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陈征  张峰  蔡鹏 《低压电器》2011,(20):1-4,39
按UL1699标准搭建了试验平台及采集故障电弧测试数据,重点针对电阻性负载下的故障电弧产生与弧间距之间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弧隙间距对于电弧突变电压峰值和电流零休时间的影响,为故障电弧的产生和分析研究提供了试验支撑。  相似文献   

13.
计及风影响的潜供电弧自熄特性计算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风是影响潜供电弧自熄特性的重要因素,从电弧运动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计及风影响的潜供电弧自熄特性。利用链式电弧模型,分析电弧受到的电动力、空气阻力和风载荷,获得电弧运动速度控制方程,建立考虑风载荷的潜供电弧运动模型。利用电弧自熄的长度判据,提出了计算电弧自熄特性的仿真流程。通过比较电弧受到的风载荷与电动力,分析了在不同电流下风对电弧运动所起的作用,进一步探讨了风向和风速对燃弧时间及分散性的影响。最后对潜供电弧自熄时间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文中建立的电弧运动模型能有效计及风对潜供电弧的运动和自熄特性的影响,燃弧时间计算值与实测时间基本相符,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电弧故障的产生机理和特征,及国外有关电弧故障检测和判别方法.分析了近年来电弧故障保护产品的概况,包括电弧故障断路器的组成原理,电弧故障信号的检测方法和要求,电弧故障识别和判定方法及国外最新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了解高压开关柜各类弧光保护技术特点,文中根据对当前电网投入运行的弧光保护装置技术原理、技术方案、主流弧光保护装置的研究,总结了现阶段弧光保护装置的应用情况,并就当前弧光保护的配置选型、技术标准、检测标准、现场运行维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气参数和机械参数对继电器直流电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气参数和机械参数是影响小型继电器直流电弧开断性能的主要因素。在实验中改变电源电压、负载条件、继电器分闸弹簧数量以及触头对数,测量继电器开断过程中直流电弧的电压电流波形,总结电弧燃弧时间和能量的规律。研究表明:电源电压升高极大地提高了电弧燃弧时间和能量;电源电压一定时,电弧的燃弧时间和能量随电流的上升而增长;电压等级较低时,继电器分断初速度对燃弧时间和电弧能量的影响不大,电压等级较高时,速度对燃弧时间和电弧能量影响较显著;双组触点分断负荷相对于单组触点的情形大大减少了电弧的燃弧时间和电弧能量,有利于减轻电弧对触头侵蚀。  相似文献   

17.
航空交流故障电弧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了断路器试验、接线端松动试验进行并行和串行交流故障电弧模拟试验,获取了115 V/400 Hz供电条件下的故障电弧电流波形,与正常的电流波形进行了分析对比,总结了故障电弧电流的时域和频域特性,为飞机电气系统交流故障电弧检测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直流电弧燃孤时间及燃弧能量与触头分离初速度,回路电压及回路电流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采用模糊对向网络模型以及模糊C-均值算法,给出该非线性关系的模糊建模方法,应用的实际效果表明,所得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提出的建模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真空电弧电压与电弧形态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可拆卸式真空灭弧室中对平板式电极进行了试验,通过高速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拍摄的电弧形态照片及示波器记录的电弧电压波形,研究了真空电弧的电弧电压与电弧形态的关系。作为对比,也对杯状纵磁触头进行了一些试验。  相似文献   

20.
随着航空270V直流系统的应用,直流开关的需求逐渐增加。现阶段直流开关大多为空气开关,其开断容量较小,使用真空开关将对于提高开断容量具有一定优势。针对航空270V直流用短间隙真空灭弧室进行高频开断实验,研究了直流强迫开断的电弧电压、电流特性,分析了回路参数对直流强迫开断中平均电流变化率di/dt和弧后过电压dv/dt的影响。通过相同开断实验电流、相同电流变化率、不同触头结构情况下开断实验,分析了电弧直径动态特性。强迫熄弧过程中,平板触头电弧直径逐渐减小,纵磁触头电弧直径变化较小并在熄弧前迅速变化。针对不同电流实验,随电流升高电弧直径略有增加。起弧阶段,平板触头电弧直径随燃弧时间呈对数函数增加,而纵磁触头电弧直径基本保持不变。拟合得到平板电弧起弧时直径变化函数,随燃弧时间延长,平板触头电弧直径逐渐增大至大于纵磁触头电弧直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