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共同的自然生境和社会生境所缔造的独特灿烂的布傣族群天琴文化并不因政治疆界阻隔而中断传承。同宗共祖的布傣乡土社会、“天”与天琴认同及宗教仪礼认同等构成了布傣族群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认同的文化场域。天琴、经书、法师服饰及其象征形式等作为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的主要内容以及跨越国界的师承关系,使得天琴原生文化跨国界传承认同生生不息。布傣族群原生天琴文化跨国界传承是跨界民族“和平跨居”文化生态模式的典范,塑造了跨界民族和平共生与开放包容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壮族设计艺术可以分为实用器具设计艺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图形设计艺术、服饰与织物设计艺术四个主要门类,这一时期是壮族设计艺术的起源时期,奠定了后世壮族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应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壮族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将壮族艺术设计研究作为今后壮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潘琦 《学术论坛》2004,(1):99-102
以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花山文化是壮族古老文化艺术的瑰宝。它本身是一个文化品牌。花山文化品牌的定位是:以花山崖壁画历史文化遗产为源头,以研究壮族文化为内涵,以创作文学艺术精品、发展文化产业为手段,以推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打造花山文化品牌,要打牢基础,选准支点,搞好包装,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5.
民族审美文化是各民族在各自的各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民族审美活动及其成果为核心的,以及包容于各个文化领域的文化成果之中的,具有审特性和价值的民族文化观念和。物质产品。壮族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造就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审美文化。但目前尚无从民族审文化范畴角度对壮族审美文化的特征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问题。一、壮族审美文化特征在我们探讨壮族审美文化特征之前,不能不对与其密切联系的壮族文化特征进行一番探讨。有关壮族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科学研究成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琴乐在时间安排上多有一种夜间取向。由于小说自身的虚构性特点以及具有无限张力空间的大容量等优势,决定了夜琴意向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说,在小说中蕴含更加经典的艺术精神和文化品格。小说中的夜琴意象富多种精神气质。夜琴蕴含天人合一思想,便于文人进入一种无我的艺术境界,其所具有的想象和联觉通感优势更是基于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师公戏的形成与发展是广西壮族自然环境、人文内涵、历史积淀的自然性产物,表征了壮族文化系统诞生于发展的生态整体性、和谐性与开放发展性.师公戏对生态观念的契合不仅显示在内容层次,更在形式层次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注解,其本身所蕴涵的壮族人民生态观念,是后现代语境下艺术生产、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精神领域反思与重塑的借鉴与标榜.  相似文献   

8.
“倚歌择配”是壮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是将音乐与民俗融为一体的文化现象 ,它蕴含着壮文化的深刻内涵。“倚歌择配”萌芽于蒙昧时代 ,属人类共生的文化事象。自壮民族将其纳入自己的文化范畴以来 ,其内容与形式不断发展演变 ,它已成为今天壮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壮族地区特色文化传播的媒介生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地区的特色文化禀赋富集丰厚,其内涵表现为多民族、多类型、多层次的文化相互依存.由于传统传播手段的落后,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需要,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催生,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在人民大众的文化滋养指向下不断推动.特别是媒体大融合的趋势,为壮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和多样化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1.
壮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相邻的族群发生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这种与他族文化上的交融成为民间艺术的共时生态,在横向上深刻影响了壮族民间文艺的形式与风格.壮剧是在汉族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直接影响下而陆续形成、发展的,在剧目、音乐、表演、技法、乐器等方面,壮剧都大量地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艺术滋养,并与本民族传统艺术融为一体,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花山文化品牌的打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山文化具有成为世界品牌的品质,具体表现在区域宽广、历史悠久、壮族创作、内涵丰富、载体具体、艺术源泉、特点突出和世界相通等方面。同时,花山文化品牌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工业等产业。打造花山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宣传,宣传要有系统性、全面性、长期性和技巧性。最后提出了宣传花山文化的具体策划。  相似文献   

13.
王一涵 《理论界》2003,(6):41-42
琴与文学和文人的关系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符号,开始真正融入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当时的许多文人将琴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诗作中琴音萦绕,大多数的琴歌和琴曲的标题也都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魏晋时期琴与文学相互关系的确立,是与当时自然天真的时代追求和"以悲为美"的审美风尚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祖先瓯骆人于战国——东汉年问创作的再现当时祭祀祖先集体歌舞的艺术记录,画面图像大部分是氏族集体狂热的祭典舞蹈中某个关键性动作的浓缩和凝固。左江崖壁画,是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的融合体,它不仅是原始宗教意识的产物,而且还是古代壮族先民艺术和美学原则的缩影。它全面地反映了壮族原始文化艺术的审美精神,全面地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中的审美情趣、审美意向、审美原则,因而从美学的角度探索壁画所体现的壮族先民的审美意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08,(2):155-157
在20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中,死亡想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从文化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新诗中死亡想象的丰富内涵予以比较分析或阐述,有助我们对新诗中的死亡想象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6.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潘琦 《学术论坛》2002,(4):81-83
壮族“呢的呀”音乐是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资源 ,其以鲜明的民族性、生活性、娱乐性和可塑性特征 ,呈现出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发掘整理、包装宣传这一民族文化形象 ,打造“呢的呀”音乐品牌 ,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建设和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壮族山歌文化的已有研究主要突出其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即概念的理解、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形式、功能与价值、传承与保护.已有研究论题广泛、视阈开阔、特色突出,但方法单一、缺乏整合、不够深入.对此,壮族山歌文化后续研究的侧重点是加强实证研究,在深化现有各个研究主题的同时,把壮族山歌文化放到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当中进行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刘弋枫 《天府新论》2020,(2):152-160
北宋黄庭坚(1045—1105)是颇具影响的文人琴家,也是禅宗认可的知名居士。“无弦琴”是黄庭坚论琴、品琴诗文的关键范畴,体现了其古琴美学思想的核心及特质。黄庭坚论古琴的审美内涵、审美意象、审美态度、审美境界,皆可依“无弦琴”而得到美学阐释。“无弦琴”的美学意旨与黄庭坚的禅学修养相关联。“无弦琴”的审美内涵即禅宗的真如自性。“无弦琴”的审美意象,寓指古琴“意蕴”超越声“象”的“象外之真”,这是禅宗“不立文字”言意观的一种体现。要体悟“无弦”的审美内涵,其审美态度是“闲适”,这与习禅“虚静”无执的胸次一脉相通。“虚静”是禅宗“顿悟”前后的渐修,“无弦琴”也蕴含了禅宗“妙悟”的文化内涵。“无弦琴”所乐的琴趣与禅修的归趣都是天真“自然”,“无弦琴”敝开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这当然也是黄庭坚清明“禅境”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44-248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选择,这对中国传统艺术青阳腔的传承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复兴的机会。青阳腔的艺术、文化、社会、经济价值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内涵支援作用。构建、实施"双促、四交、六结合"模式对促进青阳腔艺术传承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