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兴衰存亡。通过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两者的异同,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深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重要性的认识,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白云 《科技资讯》2012,(8):200-20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学中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新兴领域,也是我国政府和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状况如何,将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否能够传递,并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体系运行的大问题。因此,通过实证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现状和一些问题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国家的社会稳定团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以学校为主导,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主体、教育载体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4.
贺卫卫  谢夏 《科技信息》2013,(20):83-83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新形势下多元化的文化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大学生思想、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着手,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双重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凤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5):158-161
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机遇与挑战,是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的确立、全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网络传媒的发展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境遇;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并存、网络传媒的扩张同样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带来挑战。因此。应通过构建以高校为主阵地的社会化机制与网络、优化环境、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合力。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政治信仰存在盲目性和摇摆性;政治参与热情不高,出现冷漠化倾向;政治认同意识提升,但存在政治理想动摇现象。为此,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努力营造重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氛围,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实践参与环节,努力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7.
1989年春夏政治风波平息之后,全民反思。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风波迟早要来的。这是国际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所说的“大气候”和“小气候”,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情势或动向,也即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是动乱的始发地,又是重灾区。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  相似文献   

8.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坚持正确的政治社会化方向,要遵循和贯彻以下5条原则: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南;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要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等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得到迅速发展。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网络文化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化背景对广大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网络文化不仅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基于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网”与“以德治网”相结合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双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这集中表现在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双轨发展模式:传统社会结构对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目标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进行的无意识引导两条不同政治社会化路径。这两种不同政治社会化路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差异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高校“第五代人”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生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政治塑造两个方向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本文以“第五代人”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分析其政治社会化的有关问题中,把握其政治社会化的本质、特征、功能,力求对高校“第五代人”政治社会化的代际特征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教育战线特别是高等教育战线,由于认真贯彻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化,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扭转。但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对学校师生的影响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和东欧局势剧变,产生了消极影响;西方敌对势力还在极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社会上各种腐败、丑恶现象还在不同程度的蔓延。面对这样的现实,搞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优势,教育好青年一代,就成了当务之急。对此,谈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生活实际、就业创业实际出发,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认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各高校应积极探索与社会全方位地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有效措施、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挖掘利用互联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几个主要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前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我们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充分认识和正确贯彻马克思主义灌输原则,努力提高理论教育的实效,也进行了认真、冷静地思考和研究。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谈几点初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与社会文化大环境息息相通,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具有良好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可以推动大学生工作和生活技能社会化,有助于大学生稳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可以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高。如果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就能加快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6.
整合一二三课堂教学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拓宽思想教育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第二课堂丰富的精品文化活动,结合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全面整合第一、二、三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社会化的程度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状况,本文作者在中南大学进行了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界定高等学校学生公寓文化的内涵人手,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的特点和现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提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使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更加健康和完善的轨道上推进。并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优化德育环境,更好地运用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德育目的和高校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组织是关系到“四化”建设,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同时通过组织发展使大学生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教育改革,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办好学校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重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