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一鸣 《城市住宅》2022,29(3):211-213
我国建筑业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近零能耗建筑在我国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在人口密集的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缓慢.为加快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从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使用3个方面论述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技术措施,同时建议相...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节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总结了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的节能措施和强化隔热构造的观点,并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途径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技术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各种玻璃窗的热工性能参数对比、家用空调系统形式的对比、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等方面分别对夏热冬冷地区相应的节能技术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总结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包括节能窗、遮阳设施、家用集中空调系统的选择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认为充分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和空调系统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的节能技术可以达到降低该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节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节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提出了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的节能措施和强化隔热构造的观点,并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有关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构想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节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提出了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的节能措施和强化隔热构造的观点,并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有关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构想,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6.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气候特征和建筑节能对住宅功能的要求提出了住宅建筑设计中应把握的节能措施和强化隔热构造的观点,并对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有关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构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跨度广,各地区气候类型大有不同。本文结合夏热冬冷地区居民房屋建筑的特点,对建筑外围护保温隔热、各类型玻璃特性、可再生能源类型以及家用空调形式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房屋建筑适用性最强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墙体保温技术、节能窗及遮阳措施、可再生能源以及空调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的推动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中空调系统的节能水平,有必要进行冬夏兼顾的高效空调系统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文章以夏热冬冷地区冬夏兼顾的高效空调系统在典型绿色建筑工程应用为例,研究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中节能高效空调系统技术,其分为间歇空调系统和连续空调系统的2种形式,间歇空调系统采用能效等级满足节能要求的分散式供暖空调设备或系统,连续空调系统建议因地制宜采用可再生能源系统,其中,地源热泵与冷却塔耦合的系统可作为高效节能空调系统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特点,提出该地区建筑节能的重点应放在减少夏季建筑能耗上;着重从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天然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暖通空调等方面谈了该地区建筑节能的技术策略,并提出了推进该地区建筑节能工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屋顶的绿色节能,文章基于绿色建筑原理,结合种植屋面发展现状,设计提出了CMS绿色节能建筑屋顶.该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改进了普通种植屋面维护困难的缺点,同时,减轻屋面荷载,保护屋面构造,进一步提升了其优势,期望能有效解决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屋顶绿色节能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地热能基本特征出发,深入分析了地热能的技术特性及其与建筑能源需求的高度契合性,揭示出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形式多样性、天然适配性、高效节能性、绿色低碳性,表明地热能利用是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尽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Concerns arising due to the variability and intermittency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while integrating with the power grid can be mitigated to an extent by incorporating a storage element within the renewable energy harnessing system. Thus,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BESS) are likely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the small-scale 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to commercial building and residential dwelling. These storage technologies not only enable improvements in consumption levels from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but also provide a range of technical and monetary benefits. This paper provides a modelling framework to be able to quantify the associated benefits of renewable resource integration followed by an overview of various small-scal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A simple, practical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small-scale renewable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ir technical merit and economic feasibility is presented. Software such as Simulink and HOMER provides the platforms fo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ssessments of the battery technologi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以天津滨海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该建筑的围护结构、冷热源及空调系统的选择、太阳能、风能的利用。进行了节能分析,节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付国永 《砖瓦》2014,(10):93-95
从可再生资源、建筑节能措施和用能设施等方面论述了宜居、舒适、节能的河北省新民居建设。  相似文献   

16.
陈忠民 《山西建筑》2014,(33):187-189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从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建筑设备的节能、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建筑能源管理等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已有的建筑节能技术,为建筑节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既有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济南市某公共建筑为对象,以《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为依据,并借鉴瑞典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成功技术和经验,基于节能、降耗及减排的原则,以应用可再生能源为技术手段,对该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设计。针对不同采用可再生能源的节能技术改造方案所带来的节能效益进行了对比,给出了采用不同节能技术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初投资及其回收期的经济分析,对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节能窗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文鹏 《建筑技术》2001,32(10):673-675
窗在建筑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采取合理的窗墙面积比、减少渗透量和传热量等节能措施,可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在进行节能经济评价时应从节煤量、节能投资、节能收益和节能投资回收期等方面作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面对山地建筑的现实问题,讨论了节能建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从计算机辅助在设计初期实现节能设计、山地建筑应注意的主要技术、具体的构造节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管理的节能措施及其控制等方面详细地讨论了建筑节能问题。  相似文献   

20.
节能燃烧装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我国目前工业燃烧器的使用情况,为推动工业炉的技术进步,必须以工业炉的节能为主题,选择节能燃烧装置,结合预热助燃空气等技术,以达到满足工艺要求,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