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肌电图在特发性面瘫中临床评估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瘫的神经电图和肌电图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2例特发性面瘫患者的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电图提示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肌电图显示患侧面神经募集型减弱,可见有纤颤电位和正锐波自发电位。结论: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有助于特发性面瘫定性及定量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肌电图检查对周围性面瘫病人进行预后评估,采取电针治疗后观察疗效.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病人50例,分别于病程7~10d、电针治疗结束后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50例周围性面瘫病人肌电图检查异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潜伏期延长和(或)波幅降低,经电针治疗后症状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发病7~10d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估意义重大,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析神经肌电图(EMG)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评估及预后评价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手术探查确诊作为金标准,术前采用EMG检测,分析其诊断效果,术后随访采用EMG检测评估其预后效果。结果:术前采用EMG检测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类型的准确率为96. 25%,Kappa检验发现其与手术探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κ=0. 943,P<0. 05);术前采用EMG检测诊断臂丛神经损伤性质的准确率为92. 5%,Kappa检验发现其与手术探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κ=0. 85,P<0. 05)。在后期病情随访方面,采用EMG检测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取得较好的判断效果,很好地实现了术后评估。结论:神经肌电图对检测臂丛神经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及预后效果评价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对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治的10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探查手段进行确诊,且在术前分别采用神经肌电图和磁共振检测诊断臂丛神经损伤类型和性质,比较分析二者的诊断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神经肌电图在诊断全臂丛损伤、下臂丛损伤和上臂丛损伤时准确性分别为76.32%、97.30%和80.00%,而磁共振检测对应准确性分别为63.16%、81.08%和68.00%,Kappa检验发现神经肌电图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κ=0.77,P<0.05)优于磁共振与手术探查结果一致性(κ=0.559,P<0.05);神经肌电图在诊断不完全损伤和完全损伤时准确性分别为90.83%和84.44%,而磁共振检测对应的准确性分别为74.17%和62.22%,Kappa检验发现神经肌电图与手术探查结果的一致性(κ=0.756,P<0.05)优于磁共振与手术探查结果一致性(κ=0.365,P<0.05)。另外,神经肌电图检测对臂丛神经损伤类型和性质诊断总准确率(85%和88.10%)显著高于磁共振诊断总准确率(71%和69.05%)(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方式在测定臂丛神经损伤时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手术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肌电图对急性周围性面瘫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60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病人,均进行过肌电图测定,并给予标准治疗,并对其预后进行评价。结果应用肌电图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神经失用的预后,明显较诊断为轴索断裂者好(P<0.05)。结论肌电图检查判断病损、面肌预后转归有效、直观,是一种简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陈灏 《右江医学》2011,39(2):151-152
目的探索肌电图对急性周围性面瘫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124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病人,均进行过肌电图测定,并给予标准治疗,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对预后进行评价。结果应用肌电图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神经失用的预后,明显较诊断为轴索断裂者好(P<0.05),肌电图阳性预测值为78.8%,阴性预测值为93.4%。结论肌电图检查判断病损、面肌预后转归有效、直观,是一种简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18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的神经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神经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18例疑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的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 临床诊断运动神经元病13例,经肌电图检查增加至18例,确诊率由72.22%上升至100%.结论 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为临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双侧面瘫病因学,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2016 年1 月 于本院治疗的33 例出现双侧面瘫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发病机制及是否使用激素、丙球治疗 与3 个月后双侧面瘫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吉兰- 巴雷综合征(GBS)患者20 例,发生率60.6%。两 组患者早期是否使用激素有差异(P <0.05),患者早期使用激素与双侧面瘫3 个月预后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双侧面瘫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一种系统性疾病的首发症状,最常见病因是急性GBS。在诊断特发性面神 经麻痹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早期使用激素治疗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李克儒 《河北医学》2012,18(2):249-250
目的:分析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的患者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患者的治疗手段,一般预后情况.结果:本组4例患均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较好,其中3例患者行手术方法治疗.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致肾衰竭一般诊断较为困难,其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影像学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但疾病晚期多需要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临床21例废用性肌肉萎缩、10例局部肢体脂肪萎缩、30例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的肌电图表现,期望对以上3种肌萎缩能通过肌电图检查的手段加以鉴别,辅助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分别对以上3种肌萎缩患者的肌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合临床表现与肌肉活检技术,最后确诊.结果 确诊为废用性肌肉萎缩的21例患者主要以正确的康复锻炼,6~8个月后肌力及运动功能有明显的增强,局部肢体脂肪萎缩10例患者经过一年的观察,并无给予特殊药物治疗,萎缩症状之进展,神经源性肌肉萎缩患者给予积极的药物及康复锻炼手段治疗,6~8个月后复查肌电图(EMG)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初次EMG结果严重异常及病程长的患者预后及治疗效果差.结论 EMG检查对于鉴别以上3种肌肉萎缩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胸段脊旁肌、胸锁乳突肌、肢体肌肌电图及神经电图在运动神经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MND)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初步诊断,统计病程、临床分型不同的病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肌电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57例MND病例均表现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不同临床分型的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肌群之间的纤颤电位和正锐波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ND病情进展迅速并且预后极差,目前缺乏有效的可逆转性的治疗手段,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对于MND患者至关重要.早期行肌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对MND疾病的早期确诊.常规检测胸锁乳突肌、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有助于MND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神经-肌电图变化,为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临床诊断、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2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查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8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电生理检测发现均有不同异常,体感诱发电位(SEP)出现异常112例(87.50%),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03例(80.47%),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67例(52.34%),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49例(38.28%);治疗后复测104例,75.96%(79例)SEP恢复正常,63.46%(66例)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31.73%(33例)肌电图仍有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慢性酒精中毒患者的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判断、诊断、治疗效果的判断能提供客观依据,尤其对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判断神经系统有无器质性损害,减少误诊更为重要;酒精导致神经系统损害是一种可复性疾病,大多数经足量B族维生素治疗2个月症状明显改善,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张明耿  吴蓉 《中外医疗》2012,31(35):85-86
目的探究分析运动神经元病36例神经肌电图,其宗旨是为临床提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信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6例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进行测定,计算检测每个运动肌单位、相位、波幅、时限及大力运动单位收缩状态下的电位募集密度。结果肌电图(EMG)结果显示出广泛性神经源性改变,有12例患者(占33.33%)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有9例患者(占2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所有患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均正常。结论采用神经肌电图检测能够明显检测出运动神经元病,出现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等,提示运动神经元损伤,且具有广泛性异常表现,临床应用神经肌电图检测该症能够明确反应出患者神经生理变化,有利于临床早期鉴别病变,为提供临床确诊依据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课题的研究是将喉肌电图早期介入于喉麻痹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评估中,达到早期明确诊断,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后遗症的发生。方法对96例经喉镜诊断喉麻痹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喉肌电图检测,采用同心圆针电极经皮肤从喉外插入所检肌肉,分别对肌肉松弛、轻收缩、大力收缩三种状态进行观察,根据不同参数,以之判定损伤程度、性质、范围,神经再生进展情况,估计预后。结果首诊96例患者中纤维喉镜均为异常,肌电图出现异常改变81例,该81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3个月复诊肌电图,异常率显著下降到46.9%,12个月复诊肌电图异常率为17.3%。结论肌电图是运动神经损伤导致喉麻痹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最敏感指标。将喉肌电图早期介入于喉麻痹的临床诊断和预后的评估中,对指导治疗以及在恢复期中神经再生程度的评估中起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孙静波  王东军  冯焕敏 《医学综述》2010,16(16):2541-2542
目的探讨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神经肌电图仪对30例GBS患者进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测。结果肌电图表现为平均时限延长出现自发电位,运动神经减慢63%,感觉神经减慢或引不出51%。结论神经肌电图不仅可用于GBS患者的辅助诊断,亦可用来全面评价GBS患者周围神经近端与远端损害的性质、范围、程度等,对GBS的诊断、指导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运用神经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18例疑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的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临床诊断运动神经元病13例,经肌电图检查增加至18例,确诊率由72.22%上升至100%。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是运动神经元病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检查手段,为临床治疗方案拟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运动神经元病的早期诊断中的价值。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接受治疗的36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对测定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和肌电图(EMG)。肌电图(EMG)结果显示出患者出现了广泛性神经源性改变,有8(23.8%)例患者在检查结果中显示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有14(35.53%)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末端潜伏期延长,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运动神经元病检测的方法中,肌电图检测方法较明显,若检测结果显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表示运动神经元已经受损,临床应用神经肌电图检测该症能对患者神经生理变化反应明确有效,对运动神经元的临床早期鉴别病变效果十分显著,对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和定位受损臂丛神经中相对于肌电图和核磁共振的优势。方法选取150例经过电生理检测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测的同时进行高频超声检测,记录受损人数及损伤类型,与手术治疗后确诊的受损人数和损伤类型结果相比较,计算肌电图检测、高频超声检测与核磁共振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高频超声诊断臂丛神经的灵敏度为98.62%,特异性为100%,优于核磁共振检测(灵敏度92.41%,特异性100%);在损伤臂丛神经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上,高频超声优于肌电图检测。结论相对于肌电图和核磁共振,高频超声能较灵敏地诊断及定位损伤的臂丛神经,可应用于临床,提高臂丛神经损伤的确诊率,进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肌电图对根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价值。②方法对102例临床诊断为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及F波检测。③结果针极肌电图异常率达92.2%(94/102),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低,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波幅下降,异常率为13.7%(14/102),F波异常率为61.8%(63/102),腰L5神经根最易受损,其次是S1神经根,再次是L4神经根。④结论肌电图可以提高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神经根损害的检出率,为临床评估神经根受损害的程度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针灸联合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并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100例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用药物进行血糖控制和血脂控制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联合维生素治疗的方式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α-硫辛酸的方式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随后采用问卷的形式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检测肌电图速度,将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NSI评分明显降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且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比对照组要好,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α-硫辛酸对于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