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复合罗哌卡因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骨科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成Ⅰ组25例和Ⅱ组25例。两组患者均行L2、3或L3、4腰硬联合穿刺术并头向量管4cm。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Ⅰ组PCEA配方为咪达唑仑5mg加0.2%罗哌卡因100ml。首剂咪达唑仑2mg加罗哌卡因8mg;Ⅱ组PCEA配方为吗啡5mg加0.2%罗哌卡因100ml,首剂吗啡2mg加罗哌卡因8mg。两组均行持续输注量2ml/h,单次PCA量1ml,锁定时间15分钟。结果:镇痛满意率(VAS≤3)Ⅰ组为92%与Ⅱ组96%相近(P〉0.05);Ⅰ组尿潴留12%、恶心呕吐4%,均低于Ⅱ组(P〈0.05或P〈0.01)。结论:咪达唑仑复合罗哌卡因术后PCEA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是较好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手术时产妇抗焦虑、抗应激、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美国麻醉师协会I级的22-35岁产妇100例,按用药情况均分为A、B组。A组切皮前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1静脉注射;B组切皮前给予咪达唑仑0.03mg·kg^-1静脉注射,2min后芬太尼0.75gg·kg^-1静脉注射。观察2组产妇血压(BP)、心率(HR)等临床指标。结果:与麻醉前比较,2组产妇用药后抗焦虑作用效果显著(P〈0.05);A组用药后BP、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无显著变化(P〉0.05);B组用药后BP、HR、SpO2、RR均有所下降,与A组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的牵拉反应、镇静状态、术后24h遗忘率均相似(P〉0.05)。2组产妇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有满意的镇静、抗焦虑、术后遗忘及抗内脏牵拉反应效果,但单用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产妇呼吸、循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李生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235-236
手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是麻醉和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据国内外统计PONV在全部住院手术患者的发生率约20%~37%。PONV主要发生在手术后24~48h内。PONV的发生机制可能和脑干催吐中枢接受体内一些催吐信号的刺激有关。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术前给予咪达唑仑能有效减少PONV的发生率。本文将就咪达唑仑对麻醉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联合盐酸哌替啶在计划生育手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观察观察组的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疼痛、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咪达唑仑联合盐酸哌替啶用于计划生育手术镇痛效果明显,安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丁丙诺啡伍用氟哌利多和咪达唑仑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丁丙诺啡用于术后病人皮下自控镇痛 (PCSA)伍用不同剂量的氟哌利多和咪达唑仑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ASAⅠ~Ⅲ级手术病150例 ,随机分成3组 :A组50例镇痛药液为咪达唑仑20mg加丁丙诺啡1mg;B组50例镇痛药液为咪达唑仑10mg加氟哌利多5mg加丁丙诺啡1mg;C组50例镇痛药液为咪达唑仑10mg加氟哌利多8mg加丁丙诺啡1mg加负荷量 (0.1mg丁丙诺啡加2mg氟哌利多 )。所有病人均采用100ml舒贝康一次性PCSA泵 ,术毕用套管针穿刺于三角肌皮下固定持续用药剂量2ml/h ,PCSA每次0.5ml ,锁定时间15分钟 ,实施PCSA后24小时专人巡视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呼吸抑制等 )。结果 :不良反应 :A~C组出现不同程度头晕、恶心、呕吐分别为50 %、30 %、10 % ,组间比较 (P<0 05)。镇痛效果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0~10)评分 ,三组病人镇痛当天评为0~3分的分别为40 %、38 %、60 % ,A组与B组比较 (P>0.05) ,C组与A、B组比较 (P<0.05)。结论 :氟哌利多可明显减少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不良反应 ;实施PCSA前给负荷量可改善丁丙诺啡的镇痛效果 ,丁丙诺啡PCSA的最佳配伍是C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芬太尼与咪达唑仑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和镇痛、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咪达唑仑组(M)、芬太尼组(F)和咪达唑仑+芬太尼组(MF).用避暗实验观察3组的学习记忆的功能;用甩尾实验和扭体实验观察3组的镇痛作用;用翻正反射实验观察3组的催眠作用.结果:与M组、F组相比,MF组进入暗室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均相似(P>0.05);MF组痛阈明显升高、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MF组的翻正反射持续时间延长.结论:咪达唑仑和芬太尼两药合用镇痛作用与催眠作用增强,但学习记忆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9.
咪达唑仑对七氟烷镇痛和催眠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对七氟烷镇痛和催眠作用的影响。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均分成四组:生理盐水(NS)组、咪唑安定+NS组(M组)、NS+七氟烷组(S组)和咪达唑仑+七氟烷组(MS组)。实验方法:咪达唑仑2.7 mg/kg腹腔注射;甩尾法、催眠实验中分别腹腔注射七氟烷2.1、3.8 ml/kg;扭体法实验中皮下注射七氟烷3.0 ml/kg。甩尾法记录小鼠尾巴自进入水中到甩出水面的时间(甩尾潜伏期,TFL);扭体法观察小鼠腹腔注射1%冰醋酸0.1 ml/10 g后,15 min内的扭体次数;催眠实验记录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的时间(睡眠时间)。结果与NS组比较,S组、MS组TFL和睡眠时间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0.05);与S组比较,MS组TFL和睡眠时间明显延长,扭体次数减少(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增强七氟烷的镇痛及催眠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小儿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术后清醒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70例小儿手术患者,所有患儿均接受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处理,根据护理干预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儿术后清醒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后清醒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明显低于对照组(28.6%),两组差异显著(WTBXP<0.05).结论 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易导致患儿出现术后不良反应,临床要重视其清醒期护理,进而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患儿预后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配伍咪达唑仑、舒芬太尼用于东台市人民医院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 2013年9月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C和D4组,分别给予0.3μg/mL咪达唑仑、0.2 μg/mL舒芬太尼和不同浓度罗哌卡因(0.100%、0.125%、0.150%、0.175%),进行硬膜外镇痛,记录4组患者术后4h、8h、12h、24 h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Bromage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分级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A组镇痛效果欠佳,术后4h、8h、12h、24 h和48 h时VAS评分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有1例发生运动神经阻滞,术后4h、8h、12 h、24 h和48 h时Bromage评分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125% ~0.150%罗哌卡因与0.3μg/mL咪达唑仑及0.2μg/mL舒芬太尼联合使用能够提供安全可靠的胸外科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2.
高乌甲素、咪唑安定超前镇痛镇静在腹部手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和咪啶安定在腹部手术前超前镇痛镇静的效应.方法选择50例腹部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高乌甲素1.6 mg·kg-1 咪唑安定0.04 mg·kg-1 阿托品0.01 mg·kg-1,对照组为安定0.2 mg·kg-1 阿托品0.01 mg·kg-1,观察两组术中警觉/镇静评分(OAA/S)及添加辅助用药的人次.结果试验组肌内注射10 min后,OAA/S下降为4.0±0.5,30 min后为3.4±0.52,而对照组分别为4.9±0.2和4.3±0.54,两组相比(P<0.05),而术中辅助用药,试验组为6例(占24%),对照组为22例(占88%),两者相比P<0.01.结论术前使用高乌甲素和咪唑安定起到超前镇痛、镇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陈军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9):717-719
目的:观察氯诺昔康复合曲马多在腹部手术术后镇痛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68例,随机等分为曲马多组(对照组)和氯诺昔康复合曲马多组(实验组)行术后镇痛,对照组泵入曲马多6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实验组泵入氯诺昔康32 mg+曲马多400 mg+生理盐水至100 mL。采用VAS评分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效果的评定,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术后2 h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24 h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2组患者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 h,实验组患者的PCA按压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诺昔康复合曲马多用于腹部手术术后PCA镇痛效果优于曲马多单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F、M组),每组30例,术毕接电子泵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F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24mg+氟比洛芬酯300mg+生理盐水共150ml,背景流量2ml/hr,单次剂量3ml,锁定时间30min。M组在相同时间点给吗啡3mg为首量,维持配方为吗啡60mg+生理盐水共150ml,参数同F组。分别记录和统计手术后12、48h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泵按压次数、伤口引流量及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效果相近,VAS评分和48h伤口引流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镇静评分、恶心、呕吐、瘙痒发生率低于M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有1例呼吸抑制,F组无呼吸抑制。两组均未见消化道出血。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硬膜外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行骨科下肢手术的患者,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分为A,B 和C 3组各20例。A组:0.25%罗哌卡因150 ml;B组:0.15%罗哌卡因150 ml;C组:右美托咪定1.0 mg/kg+0.15%罗哌卡因150 ml。观察患者术后4、12、24、48 h VAS镇痛、镇静以及平均动脉压、心率的变化,记录术后24 h运动阻滞程度和术后恶心、呕吐、尿储留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后4 h组间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24和48 h A组和C组VAS疼痛评分低于B组(P<0.05);术后运动阻滞程度评分A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0.15%罗哌卡因进行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疗效好,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局麻药引起的下肢神经麻木,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无线镇痛泵系统与传统镇痛泵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某院2013年4-11月采用无线镇痛泵系统于术后镇痛595例( W组),与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传统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608例( C组)对比,观察术后2h、6h、12h、24h、48h患者疼痛强度、处理时间、治疗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24 h、48 h两组间疼痛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组患者6 h、12 h疼痛强度低于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疼痛的处理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过程中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W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高于C组(P<0.01)。结论与传统镇痛泵比较,无线镇痛泵系统能缩短疼痛有效处理时间,显著提高PCIA 48 h内患者的总体满意度,在术后镇痛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吗啡联合曲马多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及母乳喂养的优越性。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3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20例。A组持续静脉镇痛:舒芬太尼50μg+曲马多500 mg+昂丹司琼5 mg+生理盐水(NS)至160 m L混合液PCIA,背景剂量4 m L/h,病人自控镇痛(PCA)每次2 m L,锁定时间30 min;B组硬膜外镇痛:首剂吗啡2 mg+0.9%NS 5 m L硬膜外腔单次注射,1%罗派卡因200 mg+地塞米松5 mg+0.9%NS混合液160 m L经硬膜外患者自控镇痛(PCEA),背景剂量4 m L/h,PCA每次2 m L,锁定时间30 min;C组硬膜外联合静脉镇痛:硬膜外注射吗啡2 mg+地塞米松5 mg+NS 5 m L联合曲马多500 mg+昂丹司琼5 mg+NS至160 m L混合液PCIA,背景剂量4 m L/h,PCA每次2 m L,锁定时间30 min。观察术后40 h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 O2)、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初乳和母乳喂养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总体满意度。结果:三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镇静评分、初乳及母乳喂养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度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单次注入小剂量吗啡联合曲马多静脉PCIA镇痛能提高剖宫产术后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缩短初乳及母乳喂养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关节腔内注射对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后关节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镇痛效果。方法120例在联合阻滞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术毕向关节腔内注入等容量(10mL)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Ⅰ组0.25%的罗哌卡因;Ⅱ组0.375%的罗哌卡因;Ⅲ组0.5%罗哌卡因;Ⅳ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记录术后第2、4、8、12h的视觉疼痛评分(VAS)及副作用。结果与Ⅳ组相比,Ⅰ、Ⅱ、Ⅲ组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Ⅱ组术后第2、4、8、12hVAS评分均显著高于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Ⅱ、Ⅲ组均无副作用。结论关节腔内注射0.50%罗哌卡因镇痛效果优于其他浓度,而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地佐辛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在瑞芬太尼麻醉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芬太尼1μg/kg(F组),地佐辛50μg/kg(D1组)、100μg/kg(D2组)和150μg/kg(D3组)静脉镇痛治疗。记录各组手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0、1、2、4、6h的疼痛及镇静评分,苏醒后6h内要求补充镇痛的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F组和D3组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D1和D2组(P<0.05);苏醒时F、D2、D3组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均大于D1组(P<0.05),但F组的疼痛评分在1h后明显增高;F和D1组需要补充镇痛的例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F组最多,D3组次之。结论 100μg/kg地佐辛静脉滴注能安全有效地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观察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择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诺昔康、布托啡诺和生理盐水3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于术毕伤口疼痛时,分别静注氯诺昔康8mg、布托啡诺1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并记录各组注药后1、6、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值)、镇静评分、舒适评分、生命体征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氯诺昔康、布托啡诺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镇静评分、舒适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变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诺昔康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注药后1h布托啡诺组头晕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诺昔康组(P〈0.05)。结论:氯诺昔康和布托啡诺对LC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