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折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凝血指标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凝固法检测34例骨折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FIB)、凝血酶时间测定(TT);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纤溶酶原(PLG)。结果:骨折患者组除TT以外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骨折患者凝血系统改变,纤溶亢进,自身抗凝能力增强,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应考虑在术前增加抗凝指标(AT-Ⅲ、PC)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 0例胆囊结石和 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 :胆囊结石组胆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 :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滕琰  薛武军  张艳  蒋红利  项和立 《医学争鸣》2005,26(17):1598-1600
目的: 研究急性肾衰(ARF)时机体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和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37例临床确诊为ARF患者的静脉血,测定血浆D-二聚体(D-D)的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的活性,并与健康人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① ARF患者D-D含量及PAI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t-PA活性则明显降低(P<0.05). ②肾前性、肾性与肾后性肾衰相比,单纯ARF与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者相比上述三种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ARF患者体内存在着凝血纤溶机能的紊乱,肾缺血和肾中毒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最为明显,病情越重或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凝血系统的改变也越显著. 血浆D-D含量、t-PA及PAI活性可以早期敏感地反映患者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改变,可以作为检测指标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5例如科恶性肿瘤,术前、术后1h、24h、3d、7d及26例门诊体检的正常妇女,分别采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PLC),纤溶酶(PL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PAI)。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AP)。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妇科恶性肿瘤组患者术前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和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术后1h、24h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若发生局部浸润、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时,极易发生血栓形成,术后必需加强凝血和纤溶系统指标监测。动态检测和分析这些指标有利于血栓前状态的判断,对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及早进行药物性预防,可减少血栓形成和提高对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即血小板聚集试验(PAg 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D二聚体(D-D)等指标的变化对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收的9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6例,自身配对,治疗前后互相形成对照。患者术前血样检测结果显示凝血纤溶系统指标正常,并于患者进行手术前1天和术后两周取血检PAg T、PT、a PTT、TFPI及D-D等指标,记录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进行出院随访,调查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与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关联。结果患者术前术后的PAg T变化(10.1±4.6)%,PT变化幅度为(1.3±0.5)s,a PTT变化幅度(5.9±1.8)s,TFPI的变化幅度为(5.6±1.4)μg/m L,D-D的变化幅度为(111.3±43.6)μg/L。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如下:术后出现出血患者共7例(7.78%),术后出现栓塞以及血栓患者共2例(2.22%)。其中PAGT、PT、a PTT、TFPI以及D-D的变化程度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尽管患者术前凝血纤溶状态正常,但是术后各指标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仍会增加出血或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宁军  龚浩 《中国医刊》2008,43(2):49-50
目的分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改变,探讨晚期肿瘤患者的凝血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5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和内源性抗凝活性相关的实验室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活性(PAI-1),D-二聚体(D-dimer)。结果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剂-1活性的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激活,机体呈现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正常对照组35例,子宫肌瘤组18例,恶性肿瘤组86例,其中肺癌19例,食管癌19例,胃癌22例,结直肠癌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及纤溶分子的血浆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种恶性肿瘤术前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的血浆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恶性肿瘤组TF、TAT、u-PAR及PAP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术前各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恶性肿瘤存在明显的凝血、纤溶激活状态。TF、TAT、u-PA、u-PAR及PAP可以作为良、恶性肿瘤鉴别的辅助指标,u-PA、u-PAR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及纤溶活性改变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有对照的横断面研究,分别检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变29例、无血管病变27例以及30例健康成人的凝血及纤溶活性指标12项,并进行血管病变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凝血活性增高,存在高凝状态,而纤溶活性下降,以上改变在血管病变组更为明显。结论:凝血活性增高及纤溶活性下降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并发症的病因学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术期间凝血功能、抗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方法:测定35例进行心脏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术前、中、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指标。结果: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凝血指标PT、APTT、TT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明显延长。P〈0.01。FIB、PLT、D-Dimer体外循环术中和术后与体外循环术前相比均降低,P〈0.01或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可以导致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活性和血小板数量的改变,引起术后非外科性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汁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20例胆囊结石和17例非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结果:胆囊结石组胆 汁高凝、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化,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凝血、抗凝、纤溶功能异常与结石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