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后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当学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2.
夏希 《科技信息》2008,(10):312-312
在长期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对于学生较好地掌握写作这门必备的学习和工作技能是相当不利的,它甚至会影响学生在其他方面成功经验的获取。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写作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归因理论——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归因理论和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对分析学生成败归因与成就动机的影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运用归因理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激发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学会积极归因,形成有效的学习动机;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克服习得无助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1976年提出的关于无助感的创造性理论,他发现不论是动物还是人,在持续的失败情景中容易“学习到”无助的感觉,即使到了新的情景中仍旧保持这种“无助”而不进行新的尝试。由这一理论发展出了在无助情境下的归因、目标、信念等多种理论,并在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被广泛探讨和使用。本文介绍了习得性无助的内容、起源、发展及应用,并对在其发展中产生的争论进行了评价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习得性无助感是个体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再度面临各种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是严重威胁学生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过多的失败经历、消极的失败归因、严重的自信缺失是导致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原因。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心理预防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芮群毅 《科技信息》2009,(36):313-314
中职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无能感是在长期失败中逐渐习得养成的。表现出的心态是对学习丧失信心最终绝望放弃。分析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形成的原因及找出相应教育对策有利于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习得无助感是是小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多次体验失败后容易出现的一种不良现象,它受归因风格的影响,同时影响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避免学习者产生习得无助感。  相似文献   

8.
在了解和分析星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习得性无助的状况,提出对艺术类中专生数学学习中如何克服或减轻习得性无助的对策,并对其他同类学校起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调查结果发现:艺术类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数学的习得性无助,其程度存在年级、成绩差异。针对研究结论并结合文献分析,提出从正确归因、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等3个方面对艺术类中专生学习数学的习得性无助进行教学干预。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得性无助又称习得性无能,是困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危害出发,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探讨习得性无助的防治措施,以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健康与否,除了生理健康,还要看其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有无问题.艺术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也是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通过文化与专业考试才进入大学,入学后有的同学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行为,表现为学习消极,情绪失落,甚至放弃学业.该文阐述了我院艺术类大学生“习得性无助”行为的表现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科学管理研究》2016,(3):101-104
从习得性无助理论视角入手,以精神型领导作为情景变量,构建一个跨层次调节效应模型。通过48家企业294名科技创新型人才为样本,本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会削弱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精神型领导通过跨层次增强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同时,精神型领导还通过跨层次效应正向调节习得性无助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成就归因理论中所涉及的斯金纳的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的归因理论,以及习得无助的归因理论,并分析了这些归因理论对程序设计课学习的影响以及怎样用成就归因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程序设计课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针对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感教育缺失状况,以247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学习者英语词汇习得情感因素对词汇习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个体价值观与词汇习得效果不相关;自我效能感、坚持性与词汇习得效果有正相关关系,焦虑与词汇习得效果有负相关关系;2.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自我效能感、坚持性和焦虑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坚持性和自我效能感对词汇习得效果均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启动和激活的作用 ,从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诱因 ,并转化为学习动机 ,对学生学习有激励作用 ,还可以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效率 ,在教学中有转移功能。克拉申认为 :虽然情感对习得机制并无影响 ,但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 ,老师们正自觉地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向“以人为中心的教学”方向转变 ,突出人的主体作用 ,将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结合起来 ,实施“情感与理智”、“情绪与行为”相统一的教学 ,强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人与…  相似文献   

15.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学习者的个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入手 ,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探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试验班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班。文中提出的口语训练“三阶段”、教育思想的“三个转变”、“四种课堂组织形式”对外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情绪在人格系统中起主要的动机作用,教师的情绪修养更加重要,它是提高教师健康心理水平,培养学生健康情绪的需要,也是改善和调节学生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的需要,教师究竟如何进行情绪修养,首先必须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其次是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水平,注重陶冶情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既有“先天”也有“习得”,教师应特别重视“习得”。  相似文献   

17.
情感因素对学生英语学习影响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圣春 《科技资讯》2009,(2):195-195
英语学习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情感因素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说”观点入手,分析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提出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动机、培养自信感、克服焦虑感,提高语言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18.
吕婷 《科技信息》2010,(23):341-341
新课程的理念提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精神状态,倡导成功的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这是一个本着改变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中国教师的"行走方式",以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梦想的教育理念。为了让初学者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搞好课前热身,尽可能多地创造充足的语言习得的机会,给孩子们创设习得的英语氛围,从而尽可能多地习得英语。文章对课前热身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词汇习得对语言习得的听、说、读、写、译各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高级阶段出现的“词汇高原期现象”,笔者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1)词是有生命的,记单词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2)词汇的“量”只是词汇能力的一个方面;3)纯粹的阅读并不是词汇习得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情景教学法认为“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时空情景”有密切的关联性,注重语言习得与说话时的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把所教语言与特定环境中的人联系起来,不强调预设的固定教学目标,不对学生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而是强调学生借着老师的引导,在各种因素的互动中主动地探索和掌握知识。同传统教学法相比,情景教学法除了强调教学生掌握语言结构外,更加注重能力的掌握和在情景中习得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