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加硬膜外阻滞(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镇痛分娩对产妇分娩方式、产程中宫缩情况及产妇、新生儿近期合并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惠阳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产妇及其新生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8例选用腰麻及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麻醉组);未施行分娩镇痛的92例产妇及其新生儿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程中缩宫素使用及产妇、新生儿合并症方面的不同.结果 (1)分娩方式比较,联合麻醉组剖宫产26例(24.07%),对照组38例(4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产钳助产22例(20.37%),对照组6例(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阴道顺产60例(55.56%),对照组47例(51.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麻醉组使用缩宫素32例(29.63%),对照组4例(4.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产妇、新生儿合并症比较,联合麻醉组胎儿窘迫、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分别为32.7%、3.70%、6.48%,对照组分别为28.5%、1.09%、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麻醉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4.63%、0.93%,对照组分别为3.26%、1.1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对产妇施行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可降低剖宫产率,但会增加产钳助产率,分娩镇痛与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有关,但不会增加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新生儿并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程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待产的初产妇、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而且自愿要求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产妇300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300例产妇未实施药物镇痛分娩的产妇3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进入临产后,在潜伏期时取坐位或站位,进入活跃期进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麻醉成功后,根据产程进展及胎方位情况选取所需的体位:对照组临产开始取自由体位,直到宫口开全。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出血量比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产程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配合体位护理,可显著减轻分娩时的疼痛,加速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疗效.方法使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60例产妇为观察组,60例未实施分娩镇痛的为对照组,观察阵痛强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两组阵痛程度差异显著(P<0.01);两组产程活跃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分娩方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能有效地缓解疼痛,加速了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的进展,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导乐陪伴和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当的1084例定期产检、传统方式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 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定期产前检查且自愿要求导乐陪伴和自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87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当的1084例定期产检、传统方式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陪伴配合自控腰硬膜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是目前一种理想的以产妇为中心的产时服务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疼痛、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96例足月分娩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连续性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实验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长、疼痛等级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程时长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疼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选择217例自愿施行无痛分娩的产妇作为观察组1,00例传统自然分娩的产妇为对照组,记录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无痛分娩镇痛效果优于传统分娩,总产程时间缩短,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显,不影响产科质量和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用罗哌卡因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30例,与相当条件的政治究娩的产妇30例作对比,分别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镇痛效果等情况。结果:两组的产程活跃期比较有显著差异。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比较无显著差异。但镇痛效果确切。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确。加速了产程进展,降低了剖宫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产妇分娩镇痛中的护理方法与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产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接收的300例待分娩初产妇,依据是否使用镇痛分娩分为2组,各150例。对照组的150例没有使用镇痛分娩而是传统的分娩方式。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行分娩镇痛。对比2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时间,顺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产后出血以及分娩时疼痛评分情况,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分娩时疼痛评分均优胜于对照组,观察组顺产率(96.0%)高于对照组(87.3%),观察组产后出血率(2%)低于对照组(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科显著缓解产妇分娩疼痛,加速第一产程进展,提高顺产率,对新生儿影响小。同时应注意在分娩镇痛中给渔场副优质护理干预,已达到提升镇痛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可行走性腰-硬联合麻醉运用于第一产程潜伏期镇痛效果.方法 对130例自愿接受可行走性腰-硬联合麻醉分娩镇痛的产妇,实施麻醉后助产士协助产妇选择自由体位行走活动.并与未行分娩镇痛产妇131例进行对照,观察两组产妇镇痛效果、下肢活动情况、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住院分娩的足月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0.15%罗哌卡因+1~2μg/ml芬太尼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观察组在实施硬膜外镇痛的同时进行宫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观察两组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难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其产程时间、难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了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能明显增强无痛分娩镇痛效果,提高无痛分娩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的效果,探讨其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镇痛;无要求分娩镇痛的孕妇60例作为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结果:两组产妇镇痛效果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分娩活跃期时间较对照组短,助产发生率也降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效果明显,积极的护理则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痛苦,确保分娩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开展自控式硬膜外镇痛分娩(PCEA)的镇痛效果及其安全性,探讨PCEA对降低剖宫产率的推进作用。方法回顾接受PCEA镇痛分娩产妇50例(观察组),均系无麻醉禁忌,单胎、足月、头位、初产;同时选择同期同条件下未行镇痛分娩的产妇50例(对照组)。观察PCEA镇痛的效果,并记录产程时间、产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等评估指标。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仅有轻微痛感,镇痛前VAS的评分为8.5±1.4,在镇痛后宫口7—8cm时,VAS评分为3.5±1.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9±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血压、脉搏、呼吸、活跃期、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新生)L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EA技术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不影响产程,且安全可行,便于操作,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300例足月初产孕妇,分为常规分娩组(A组,150例)和无痛分娩组(C组,150例),使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两组患者于孕37周(T0)、分娩后3天(T1),分娩后42天(T2)进行测评。比较两组患者T0、T1、T2时的EPDS评分和产后抑郁的发生率。结果排除A组24例和C组19例改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两组产妇在T0时的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的EPDS评分,C组(7.27±2.88)明显低于A组(8.18±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的EPDS评分,C组(8.32±2.63)亦明显低于A组(9.1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3.7%)明显低于A组(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产后抑郁发生率C组(15.0%)亦明显低于A组(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分娩产妇比较,使用腰-硬联合阻滞无痛分娩的产妇产后EPDS评分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 90例无产科并发症及硬膜外穿刺禁忌证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潜伏期镇痛组当进入产程、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活跃期镇痛组当宫颈口≥3 cm时进行硬膜外镇痛;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措施。结果各组间产程时间、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潜伏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潜伏期VAS评分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8.6,q=9.89、15.63,P〈0.01);潜伏期镇痛组及活跃期镇痛组第一产程活跃期与第二产程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80.2、126.3,q=12.36~18.32,P〈0.01)。各组产妇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产前明显增高(t=2.47~5.07,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24 h的血清泌乳素水平高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t=2.48、4.51,P〈0.01);潜伏期镇痛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短,与活跃期镇痛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46、3.84,P〈0.01)。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潜伏期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可促进泌乳素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安全的影响。方法抽选该院自愿要求实施无痛阴道分娩的足月妊娠、无椎管内麻醉手术禁忌证、单胎头位产妇100例为观察组,予以1 m g/m L罗哌卡因复合0.5μg/m L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同时选择条件相似未行任何镇痛措施的产妇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产程、产妇下肢肌力、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麻醉10 min后直至宫口全开时产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程、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Apgar评分、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下肢肌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镇痛后产妇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均相较于镇痛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对阴道分娩产妇的镇痛效果显著,显著降低及剖宫产率,并且不增加母婴安全隐患,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胎儿抚触配合拉玛泽呼吸分娩减痛法对分娩的影响。方法:选择无绝对剖宫产指征、年龄在21~35岁的初产妇120名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在孕16~20周进行胎儿抚触训练的基础上,于28~32周后配合拉玛泽呼吸分娩减痛法的练习;同时选择条件相同不加干预者120名初产妇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镇痛效果、产程、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抚触配合拉玛泽呼吸分娩减痛法可缩短产程,减轻疼痛,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18.
曾慧倩  张慧珠  何平  赖毓冕 《新医学》2021,52(8):622-627
目的 研究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物分娩镇痛在第二产程出现可疑型电子胎心监护(EFM)时对母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定期产检、单胎头位足月分娩且第二产程出现可疑型EFM的1179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选取使用分娩镇痛的232例产妇为镇痛组,未使用分娩镇痛的232例产妇为非镇痛组,比较2组产妇及新生儿近期结局。结果 镇痛组中产妇的产钳助产率为51.3%,新生儿住院率为13.8%,新生儿轻度酸血症发生率为53.4%,均高于非镇痛组,且住院时间也比非镇痛组延长(P均<0.05)。2组间会阴侧切率、产后出血量、严重会阴裂伤、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羊水污染及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重度酸血症、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新生儿ICU入住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二产程可疑型EFM的类型包括频发早期减速、频发变异减速、持续胎心过速和延长减速,在镇痛组及非镇痛组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镇痛增加产钳助产及新生儿轻度酸血症的风险(OR分别为2.412、1.733,P均< 0.05),但不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的风险(P > 0.05)。结论 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物分娩镇痛第二产程出现可疑型EFM时需对产妇积极处理,低浓度局部麻醉药物分娩镇痛不会增加母亲及新生儿的严重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400例住院分娩产妇,未实施分娩镇痛者200例为对照组,应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者200例为镇痛组,比较2组规律宫缩镇痛前、宫缩活跃期、第二产程、缝合会阴伤口时VAS评分,第一及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催产素应用率及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镇痛组宫缩活跃期、第二产程、缝合会阴伤口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组活跃期时间、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催产素应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时应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效果满意,且不增加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