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意义及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至12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病例首先行常规MRI检查,之后再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二者检查时间间隔1 h之上,然后对所有患者病灶区的ADC值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高信号显示率能达到100%,而传统MRI检查则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经过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之后发现,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均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高于超急性期患者。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相对于常规MRI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对不同时期梗死病灶变化具有鉴定意义,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大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1例经病理证实的大脑胶质瘤患者,行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检查,在ADC图和FA图上分别测量肿瘤周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囊变区域、脑脊液及对侧正常大脑白质ADC值和FA值。结果 肿瘤周围水肿区域的ADC值和FA值与肿瘤囊变区域、脑脊液及对侧大脑白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肿瘤强化区域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肿瘤囊变区域的ADC值及FA值与脑脊液、对侧正常大脑白质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囊变区域与肿瘤强化区域相比较,ADC值无显著性差异。FA值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强化区域的ADC值及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周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肿瘤囊变区域的ADC值及FA值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定量分析大脑胶质瘤本身及其周围脑组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工程》2017,(6):739-740
目的评价在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间于我院就诊的发病72 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42例患者,比较患者病灶与对侧相应位置的DTI各项参数的差异,分析DTI用于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42例患者中,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例。病灶区域的FA、ADC、DCavg和EA值与对侧对应区域存在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病灶区域FA、ADC和DCavg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DT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80.95%,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0.77%;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为95.24%,灵敏度为95.00%,特异度为95.45%。结论在早期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中,应用DTI诊断超急性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脑小血管病(CSVD)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宜兴市人民医院2022年1—12月治疗的SLE合并CSVD患者82例, 根据常规MRI检查结果分为急性期梗死组(16例)、慢性期梗死组(26例)和慢性缺血灶组(40例), 所有患者均行DTI检查, 获取患侧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各向异性分数(FA), 分析DTI对SLE患者CSVD的评估价值。结果 82例患者病灶患侧DCavg显著高于健侧[(11.10 ± 3.48)10-3 mm2/s比(8.18 ± 2.42)10-3 mm2/s], 患侧FA显著低于健侧(0.28 ± 0.05比0.45 ± 0.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DCavg分别为(11.88 ± 3.50)、(9.69 ± 3.24)和(8.52 ± 2.34)10-3 mm2/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梗死期组、慢性期梗死组、慢性缺血灶组FA分别为0.28 ± 0.04、0.3...  相似文献   

5.
梁艳 《智慧健康》2023,(13):1-4
目的 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将2020年11月-2022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抽出123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发病时间分为34例超急性期,64例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8例慢性期,均予以其进行DWI、PWI检测,分析不同分期脑梗患者头部DWI、PWI变化。结果 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ADC值显均较健侧脑组织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患侧脑组织DWI中ADC值较健侧脑组织高(P<0.05);在超急性期患者中,以CBV、CBF降低和MTT、TTP延长为主;急性期患者中,以CBV、CBF降低和MTT、TTP延长为主;亚急性期患者,以CBV、CBF正常和MTT、TTP延长为主;慢性期患者中,CBV、CBF降低,2例患者MTT、TTP表现延长,其余均是降低;超急性期患者信号异常区域特征在于DWI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脑梗死诊断、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98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117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12次,急性期43次,亚急性期29次,稳定期10次,慢性期23次,测量各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 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超急性、急性期rADC最低,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于8~14 d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有关[(174±3.47)%vs(58±6.75)%,t=2.03,P<0.05].超急性、急性期病灶中心rADC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 脑梗死病灶ADC值具有特征性的演变规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脑梗死分期诊断,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艳  罗媛  冯亚琴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212-1213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DWI)及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对诊断急性期脑梗死(HCI)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脑梗死的20例患者使用磁共振仪行DWI和常规MRI,观察其影像学表现,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DWI诊断HCI16例,DWI阴性4例;常规MRI扫描8例符合脑梗死诊断,12例不符合,最终临床诊断为HCI16例。HCI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在T2WI上为等信号或表现为部分稍高信号,在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明显。结论DWI有助于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对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极大帮助。DWI较CT敏感,亦较常规MRI敏感,对疑有HCI者,应加作DWI检查,结合表观扩散系数(ADC)可有效消除伪影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干金妮  叶梦茜  王健 《医疗装备》2023,(21):51-54+58
目的 探究弥散张量成像联合血栓弹力图(TEG)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于医院就诊的134例疑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缺血性脑卒中98例(试验组)、非缺血性脑卒中36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弥散张量成像和TEG参数。结果 试验组平均弥散率(MD)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最大振幅(MA)值、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角)、凝血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均低于对照组(P <0.05)。弥散张量成像联合TEG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弥散张量成像、TEG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敏感地发现病变,客观地测量FA、ADC值,将病变量化,TEG参数能够及时地反映机体凝血状态变化。弥散张量成像联合TEG可有效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塞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的MRI、DWI和ADC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超急性期7例,急性期24例,亚急性期41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DWI均表现为高信号,ADC图均表现为低信号。DWI和ADC图较常规MRI序列显示梗死灶有明显优势。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图能对急性脑梗塞死作出诊断,尤其对超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缺血性中风(AIS)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 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2月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经临床确诊和治疗痊愈或好转的AIS超急性期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34例患者均完成高b值(b值=2 000 s/mm2)、常规b值(b值=1 000 s/mm2)DWI扫描,将2组DWI图像分为高b值组和常规b值组,分析2组图像的DWI影像特点,并对ADC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高、常规b值组显示病灶分别为98、74个。所研究病例T1WI均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和T2-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无特异性;高b值组病灶DWI呈中等、明显高信号,常规b值组病灶DWI呈轻度、中等高信号,且高b值组病灶边界显示更清楚。高、常规b值组图像的ADC值比较,病变区ADC值在高b值组更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对称区ADC值也在高b值组更低,2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b值下的ADC值比较,病变区与健侧对称区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成年偏头痛并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可能存在的微细结构异常,探讨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8例成年偏头痛并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患者组)及2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于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设置感兴趣区,测取部分各向异性值(FA)和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体部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患者组胼胝体膝部及体部FA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患者组HAM-A评分与胼胝体膝部FA值在治疗前后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成年偏头痛并发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胼胝体神经纤维微细结构完整性的损害,经有效治疗这种损害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 (MSCT)借助特殊软件进行脑灌注成像,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动态变化。方法:静脉注射1 0 0ml碘海醇,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 ,对2 3例发病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密度曲线,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 ,局部脑血流容积(rCBV) ,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并获得相应参数的脑灌注CT成像,所有病例至少在发病1周后复查1次普通CT。结果:2 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2 0例其脑梗死侧rCBE比对侧显著降低(P <0 . 0 1 ) ,有1 7例患者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P <0 . 0 5 ) ,证明此组患者在梗死灶中心周围有缺血性半暗区存在,有3例患者1周后CT图象显示最终梗死面积与6h内脑灌注成像面积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4月1日—2017年2月1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共60例,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超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梗死图像信号的表现情况、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结果以及急性、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对弥散系数等。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期脑梗死、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信号均为高信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以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均高达100%,且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和T1WI、T2WI及FLAIR序列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患侧弥散系数、健侧弥散系数以及相对弥散系数低于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表现(均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对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判断预后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常规磁共振成像(T2WI、T1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72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包括超急性期23例,急性期49例。全部患者行脑常规MRI、FLAIR、DWI和3D-TOF-MRA检查。结果:23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39.1%和78.2%;49例急性期脑梗死的DWI、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0%、83.7%、91.8%和80.0%。DWI扫描发现脑梗死发病<6小时、6~24小时、24~72小时病灶ADC值分别为0.34±0.03、0.41±0.03、0.45±0.04,与对侧正常脑组织AD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早期尤其是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方面,DWI优于常规MRI、FLAIR和3D-TOF-MRA;FLAIR优于常规MRI,对皮层和脑室旁病灶显示更佳;FLAIR、DWI联合MRA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9,(4):600-60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查入组帕金森研究组27例,其中震颤型12例,强直型15例,筛查对照组22例,均排除抑郁、焦虑及痴呆。分别对研究组与对照组、强直型组与对照组、震颤型组与对照组及强直型组与震颤型组进行感兴趣区DTI对比,感兴趣区为内侧苍白球、外侧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底核、黑质、红核、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蚓部、小脑齿状核、小脑扁桃体。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病灶侧壳核、尾状核、黑质、小脑扁桃体、小脑齿状核FA较对照组低,ADC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强直型组尾状核FA值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震颤型组壳核及小脑齿状核FA值下降,ADC值升高。与震颤型组比较,强直组小脑上脚FA值高。结论 DTI技术对PD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壳核、尾状核、黑质参与传统STC通路(纹状体-丘脑-皮层通路),小脑齿状核参与了CTC通路(小脑-丘脑-皮质通路),尤其在震颤型患者中作用更大,尾状核在强直型患者中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婴幼儿痉挛型脑瘫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价值.方法:选取某医院初次住院诊断为痉挛型脑瘫的33例患儿为研究组,与之年龄配对的33例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颅MRI平扫和DTI检查,测量弥散各向异性(FA),研究组在我院行综合康复治疗一年后复查上述两项检查.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髓鞘发育存在一定规律,前者各部位FA值低于后者.研究组治疗后FA值较治疗前有增长.除了胼胝体膝部其余部位低年龄组FA值增长幅度大于高年龄组.结论:DTI能客观反应婴幼儿白质纤维束发育情况及髓鞘化规律,动态监测FA值为患儿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帕金森氏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头颅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各感兴趣区ADC值及FA值的变化与帕金森病的关系。方法应用3.0T MR机对31例帕金森氏病患者及3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同时测量并比较基底节区、红核区及黑质区的ADC值及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帕金森氏病患者黑质区的ADC值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P<0.05),在基底节区及红核区均高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意义;帕金森氏病患者基底节区的FA值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在红核区及黑质区均低于健康志愿者,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可作为协助诊断帕金森氏病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分析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和符合率。方法:在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中抽取2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及时开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疾病相关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该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及其诊断符合率。结果:所有患者接受了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后,脑胶质肿瘤水肿区域、囊肿范围、脑脊液、肿瘤强化区域、对侧正常脑蛋白质等情况的ADC值分别为(0.51±0.01)、(0.68±0.14)、(0.92±0.11)、(0.49±0.13)、(0.26±0.02),FA值分别为(0.19±0.01)、(0.09±0.02)、(0.13±0.10)、(0.16±0.03)、(0.54±0.12),各指标ADC值与FA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囊肿范围、水肿区域、肿瘤强化区域的ADC值分别为(0.59±0.43)、(0.48±0.08)、(0.43±0.13),而低级别ADC值分别为(0.55±0.33)、(0.51±0.04)、(0.44±0.14),可见高级别与低级别各指标ADC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改变,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DTI检查。测量默认模式网络各种子点的FA值及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的FA值。结果 AD组默认网络各脑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联络系(双侧扣带束前、后部)、连合系(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投射系(内囊前、后肢)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老龄化组相比,弥散张量成像存在着特殊改变,能够为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的功能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磁共振成像(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分析。方法:选取6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急性组,21例)和慢性出血性脑卒中组(慢性组,3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DTI扫描,测量病变侧皮质脊髓束、病变对侧分数各向异性(FA)值及平均弥散率(MD)。结果:两组病灶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域FA值均低于对侧对称部位脑组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927,t=8.745,t=5.683;t=4.316;P<0.05);两组大脑脚、内囊后肢、放射冠区、初级皮质运动区域MD值比较,病灶同侧均低于对侧对称部位脑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6,t=6.027,t=7.653,t=5.964;P<0.05);两组病灶同侧大脑脚、放射冠区、内囊后肢以及初级皮质运动均与FA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724,r=0.798,r=0.713,r=0.687;P<0.05)。结论:磁共振DTI能够有效评估急慢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受损皮质脊髓束与肢体运动功能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