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4-2015年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烧伤科细菌流行变迁及耐药的相关因素,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烧伤患者创面培养病原菌(943株)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014年铜绿假单胞菌为绝对优势菌,2015年优势菌群不明显,但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构成比增加.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并没有随着药物用量下降而下降;铜绿假单胞菌随着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使用量的下降,耐药率在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阴沟肠杆菌依然敏感,头孢类、半合成青霉素、喹诺酮耐药率在上升;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依然敏感,头孢类变化不大,喹诺酮耐药率在下降;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大肠埃希菌依然敏感.结论:2014年耐药菌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为主,2015年耐药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菌分布为主.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有差异,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率有差异,大肠埃希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无明显差异.2015年较2014年治愈好转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浙江省台州医院临床分离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75株.应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并通过Hodge试验筛选产碳青霉烯酶的菌株,PCR扩增分析碳青霉烯酶的基因型.结果 75株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只对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仅为13.3% (10/75).其中,69株(92.0%)检测出OXA-23基因,67株(89.3%)检出OXA-51基因,未检出IMP、VIM和SIM酶基因.结论 产OXA酶是本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其中OXA-23和OXA-51是主要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鲍曼不动杆菌已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研究显示,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分离数迅速增加。本院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数以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迅速增加[3-4]。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甚至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 2 0 0 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标准 ,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 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 6 9株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5 2株 ,占 75 .36 % ;不动杆菌对 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 ,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 ,平均为 6 8.2 5 % ;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 ,为 2 0 .33%。 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β内酰胺酶 (AmpCBLA)菌株占 4 2 .10 %。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 ,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 β内酰胺酶。  结论 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 ,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患者创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OXA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572例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使用VITEK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药敏实验检测其对1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4种OXA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like、OXA-24-like、OXA-51-like、OXA-58-like)的携带情况,并对其中10株进行OXA-23-like基因测序.结果:分离出4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79.55%(27株),对米诺环素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0.45%(9株)和31.82%(14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高达100%,对其他抗菌药物也具有较高的耐药率(59.09%~97.73%).所有菌株OXA-51-like基因均为阳性,共有35株OXA-23-like基因阳性(阳性率79.55%),均未检测到OXA-24-like基因和OXA-58-like基因.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现象,对米诺环素耐药率最低,我院创面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可能与OXA-23-like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方对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抑菌作用。方法:应用K-B法和MIC法对临床分离的487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鉴定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清热解毒方对代表性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a1、Pa2、Pa3、Pa4)、鲍曼不动杆菌(Ab1、Ab2、Ab3、Ab4)、肺炎克雷伯菌(Kp)、产酸克雷伯菌(Ko)、阴沟肠杆菌(Ecs)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487株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20株、鲍曼不动杆菌43株、克雷伯杆菌33株、阴沟肠杆菌4株,其他菌株23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0株。在62 mg/m L浓度的清热解毒方提取液平皿上未见Pa1、Pa2、Pa3、Pa4及Ab1生长;在125 mg/m L浓度平皿上未见Ab2、Ab3、Ab4和Kp生长,在较高浓度中药平皿上(250和500 mg/m L)未见Ko和Ecs生长。结论:清热解毒方能抑制多种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尤其对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抑菌效果佳。这为临床常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中药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分离自新疆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和变异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2012年1至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总医院住院患者样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共20株,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8种A类β-内酰胺酶基因,4种β类β-内酰胺酶基因,2种C类β-内酰胺酶基因,5种D类β-内酰胺酶基因,并检测常用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本组20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同时携带了blaTEM、blaADC、blaOXA-2群、blaOXA-23群、blaOXA-51群等5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一株blaADC基因经测序后证明为blaADC新的变异型.20株菌株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仅50%的菌株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 blaOXA-23和blaOXA-5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blaADC检出新的变异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耐药结节细胞分化超家族(RND)外排泵介导菌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2010年7个省市16家医院鲍曼不动杆菌631株.采用PCR检测oxa-51和oxa-23基因,并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用纸片药敏法检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的抑菌圈直径.对替加环素抑菌圈直径≤12 mm的菌株采用E-test法检测替加环素最小抑菌浓度(MIC).使用外排泵抑制剂1-(1-萘甲基)哌嗪(NMP)检测操纵子基因中adeB、adeG和adeJ的表达,确定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的分布.选取对替加环素和碳青霉烯类均耐药,且具有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的菌株作为实验组;对替加环素敏感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作为对照组,并以对替加环素敏感的ATCC1 9606菌株作为标准菌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外排泵adeABC、adeFGH和adelJK的转录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CR法对adeR、adeS和adeL进行全基因长度测序,查找突变位点或插入序列.结果 631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共筛选出32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8株具有外排泵抑制剂抑制表型.同时选取对替加环素敏感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4株作为对照组.实验组A518、Z1219和A527菌株adeABC表达明显增高,分别是标准株ATCC19606的13,5和7倍;adeFGH和adeIJK表达量在部分菌株中稍有上调.对照组A207和A1731菌株在转录水平未检测到adeABC,其他菌株adeABC、adeFGH和adeIJK表达没有上调.在adeR和adeS分别发现多态性位点E220K和A130D.在adeABC高表达菌株中发现了adeS的ISAbal插入突变.adeL中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 adeABC高表达在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调控基因adeS中存在ISAbal插入突变导致adeABC高表达所致,但不排除其他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由于其对营养无特殊要求,抵抗力强,在干燥物体表面可存活时间长,在住院病人中定植率为75%,所以极易播散并引起院内感染。同时,由于长期抗生素选择压力使多重耐药株明显增加,特别是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困难。作者对一例从慢性中耳炎患者耳道内脓性分泌物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源头及途径,现  相似文献   

10.
鲍曼不动杆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其引起的感染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包括基因突变、外膜孔蛋白改变、灭活酶以及药物外排系统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文献都表明细菌的多药耐药与整合子有关。为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阳性菌株的耐药基因盒的结构及其与抗菌药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2009-2012年我院手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统计我院2009-2012年手外科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情况,将鲍曼不动杆菌采用MIC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手外科共检出鲍曼不动杆菌57株,该菌株从2009-2012年在手外科从无到有,耐药率逐年增高,且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和多重耐药。结论我院手外科鲍曼不动杆菌的数量和分布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其耐药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临床应加强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对NICU2009年3月-2011年5月颅脑外伤、脑出血、动脉瘤术后气管切开病人129例行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痰培养结果发现83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对鲍曼不动杆菌近年感染率及耐药率上升进行分析,找出N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及耐药率上升的原因及其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抗生素,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减少多重耐药菌(超级细菌NDM-1)产生.提高患者治愈率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病房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同源性及与整合子的关系. 方法 31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分离自该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鲍氏不动杆菌对11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同源性:PCR扩增I、Ⅱ、Ⅲ类整合酶及整合酶阳性菌株的整合子基因盒,进行序列分析;分析亚胺培南耐药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5.2%、48.4%、48.4%、41.0%,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所有菌株PFGE分型共分为A、B、C 3型,A克隆18株、B克隆7株、C克隆6株.20株细菌整合子扩增阳性,携带有aadA1、aadA5、aacA4、aac3、aacC1、aac(6')-Ib、catB8、drfA17和drf8基因,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甲氧苄啶的耐药.14株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 结论 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该院烧伤病房播散,以A克隆为主;鲍氏不动杆菌整合子主要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及氯霉素的耐药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均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动态监测院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化及分布,为院内感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WHONET 5.6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分离的61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2.9%~94.0%)高于2013年分离的53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7%~70.1%)。2014年分离的421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但2014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7.2%~65.6%)低于2013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院内3年间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8.4%~92.5%的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 3年间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加强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控制,可预防和减少院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产生和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用药频度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耐药率提供依据。 方法对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年常用抗菌药物用药频度以及同期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本院抗菌药物2014年用药频度(28 809)较2013年(16 259)显著上升,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氨曲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有所上升。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特别是对头孢类(平均耐药率为78.23%)和碳青霉烯类药物(平均耐药率为72.69%)的耐药率仍居高不下。抗菌药物年用药频度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至2017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呈高度正相关(r = 0.70、P = 0.20);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美洛培南用药频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94、P = 0.02)。 结论本院所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用药频度,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与美洛培南用药频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为避免常见的感染菌和定植菌耐药的发生,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1年老年科常见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送检的老年科病房患者标本的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试验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2007年版),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从1986份送检的标本中分离出311株病原菌株,革兰阳性菌30株,占9.6%;革兰阴性菌176株,占56.6%;真菌105株,占33.8%。金黄色葡萄球菌全部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5%,9.0%和9.0%)占革兰阴性菌的前3位,且鲍曼不动杆菌为泛耐药,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在65%以上。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19.0%)是真菌中最高的,对常用抗真菌药均敏感。结论:老年科病房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其耐药性可能与其产生的碳青霉烯酶有关。对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下呼吸道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及ATB细菌鉴定分析仪对ICU住院患者送检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并用K-B法对分离病原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404份痰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385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25.2%。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100.0%耐药,对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0%,对多黏菌素的耐药率最低。在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中,多重耐药、泛耐药及全耐药菌株分别占91.7%、29.9%和2.1%。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在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相关耐药基因,并对部分阳性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46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其中41株(89.1%)含OXA23组基因、17株(37.0%)含PER基因、6株(13.0%)含IMP基因,6株(13.0%)膜孔蛋白基因car O缺失。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本院临床分离的4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1株(97.6%)含OXA23组基因,35株(83.3%)含TEM基因,42株(100%)含OXA64组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经测序IMP阳性基因为IMP-4型金属酶基因,OXA23组阳性基因为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64组均为OXA-66型碳青霉烯酶基因,PER为PER-1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TEM为TEM-1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院内不同时间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car O检出率一直很高,IMP、PER、TEM和OXA64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不同时间段检出情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相关基因及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南充市中心医院嘉陵院区2018年1月至6月的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共40株,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测定临床菌株对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临床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采用PCR法检测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bap、BLP1与BLP2。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菌株的耐药情况及基因检出率。结果40株临床菌株中多重耐药(MDR)菌株7株(17.5%),泛耐药(XDR)菌株14株(35.0%)。共31株(77.5%)临床菌株形成生物被膜。abaI、bap、BLP1与BLP2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85.00%、62.50%、5.0%和17.5%。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而生物被膜形成强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均低于弱阳性和阴性菌株,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携带BLP2基因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而携带abaI(P=0.455)、bap(P=0.058)和BLP1基因(P=1.000)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物被膜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仅与携带BLP2基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有关。  相似文献   

20.
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感染的流行情况,为控制其流行爆发提供实验数据.方法:收集本院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9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3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REP-PCR)检测上述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的耐药率分别为96.8%、100.0%、100.0%、50%.29株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自ICU、烧伤科、呼吸科3个科室,经REP-PCR检测分为A型13株、B1型7株、B2型5株、B3型4株.结论:我院在3个科室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较严重基因分析表明在不同病房不同标本同一时间段内检测出的细菌具有高度同源性;多黏菌素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