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广播》2008,(9):20-22
无线覆盖是广播电视提供基本服务的主要手段,也是各级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在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将远郊区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转播站建设作为“村村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在远郊区县建设五个无线覆盖转播站,  相似文献   

2.
廖虹剑  裴熠 《声屏世界》2016,(Z1):47-49
利用无线覆盖进行村村通联网可对现行的光缆网联网工程起到一个重要的补充,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本文列举了现有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的主流技术,并介绍了江西广播电视农网覆盖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声屏世界》2006,(10):63-63
9月8日,全国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作现场会在江西南昌召开,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江西无线覆盖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他指出,新时期新阶段,中央对广播电视覆盖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我们以超常措施、超强力度推进新一轮“村村通”,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应对广播电视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合理分类,针对不同的服务,实行不同的政策:一是义务性的基本服务,由政府主导投入,确保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免费享受到广播电视的基本服务。二是带有公益…  相似文献   

4.
媒体扫描     
村村通工程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刘欣在《村村通: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访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中采访了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朱虹指出,薪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是:用五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广大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多套广播电视节目难的问题,改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滑坡的局面,促进城乡广播电视协调发展。具体任务是巩固发展、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重点:一是对无线覆盖的盲区要重点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当地农村群众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地方共 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二是对已经实现村村通的地区要进一步巩固完善成果,不断增加节目套数,逐步提高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长期通。三是对无线覆盖的地区要增加投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强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作,使广大农村地区能够用收音机、电视机直接收听收看到4套以上无线广播电视节目。 (来源:《中国广播影视》2006年第4期上半月)  相似文献   

5.
"村村通"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力量支持。从提高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建设的技术措施出发,到管理措施的实施然后作最后的总结,是一条探究如何有效构建该项系统工程的措施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6.
数字     
<正>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于4月5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对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06,(11):80-80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10月16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对村村通工作做了具体的总体部署。会议明确,到2010年底,我国全面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大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不断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覆盖广  相似文献   

8.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在广泛深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在江西进行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试点工作,充分发挥高山骨干台覆盖的优势,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加强江西省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这将进一步改善我省广播电视无线覆盖设施,完善无线覆盖网络,为我省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广电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农村广播电视覆盖是广播电视科技和事业工作的难点,我省运用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覆盖方式为农村提供质量好、数量多的广播电视节目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本文从技术实现的角度介绍数字电视在农村无线覆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是建国以来投入最高的广播电视工程,其特点是不运营、不收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信息化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目前广播电视台中的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已经逐渐应用到我国的各个角落中,正在全国全面开展。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建设,在本文内容中,将对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在广播电视台中的建设进行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的优化实现--以"村村通"工程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一个热点问题--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进行探讨.全文立足于"村村通"工程这一解决我国当前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问题的实现形式,在分析我国现实环境的基础上从广播电视技术管理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文章在考察当前面临的技术管理问题的基础上,对"村村通"工程的设备维护管理、成本核算、创收渠道、安全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力求发掘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村村通"工程优化实现形式,以技术管理制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村村通"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在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长汀县在新一轮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采用无线数字覆盖为例,详细介绍了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信号压缩编码、微波传送及分米波覆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谢锋 《视听》2016,(5):7-11
广播电视信源传输链路稳定可靠是保障安全播出的重要环节,结合目前我区村村通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台站实际应用需求,研究了多通道信源解析处理、FPGA解复用、TS流解码的关键技术,并在实践中检验。实践证明,采用新技术研发的基于FPGA的多通道音视频解码器,在全区乡镇无线覆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广电总局将2005年定为“农村服务年”,要求村村通广播和电视是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广播电视行业来说,这一要求既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要求,也是发展壮大对农产业经营的机遇。如何有效地调动60%多的农村人口受众群,盘活农村广电市场?笔者在几年实践的基础上,从破解广播有效覆盖难和频率定位难两个方面,提出广播服务农村的新构想。深入探索有效覆盖途径是实现广播“村村通”的关键广播的覆盖率不等于到达率。广播“村村通”必须解决好覆盖率与到达率的关系,要以到达率来衡量广播“村村通”建设水平,衡量广播服务农村的…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是一项台民意,顺民心的重要工作。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实现“村村通广播电现”也是事关我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巨大发展战略。为了加快峡江县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步伐,峡江县委、具政府把“村村通广播电现”建设当作一项重要日常工作来抓,专门成立了峡江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分别由一名副书记和副县长兼任。为了确保“村村通广播电视”任务的完成,会年4月21日县委县政府又印发了峡江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要求乡镇也要成立“村村通广播冉视”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2016,(7):94-94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十分巨大。本文首先探讨了广播电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然后分析了论广播电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的特点与需求,探讨了广播电视无线盲区覆盖问题,最后提出了广播电视无线盲区覆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如何保障村村通长期通,并进一步提高村村通工程整体效益,不断满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是村村通工程在新的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加强县级广电的建设管理实力、采用科学的覆盖技术、丰富节目内容是村村通长效机制的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传媒》2016,(9):12-12
本刊讯(记者杜静菊)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基础上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体技术日益进步,媒体之间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广播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需借助无线传输覆盖技术的支持,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信息获取需求。本文主要立足于新形势下,探讨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的发展,从广播电视无线传输覆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寻求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广播电视无线传输领域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