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彩超多普勒超声的无创诊断后,采用小剂量尿激酶等西药溶栓抗凝治疗结合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中药治疗并评定效果。结果60例患者.临床治愈44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为96.6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体会。方法28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观察组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71%,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我院骨科自2011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大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措施,积极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110例研究对象术后在接受合理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后,有3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73%),其他患者恢复效果良好,并及时出院。结论通过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的病情及手术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根据患者的现状评估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概率,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护理计划,可以有效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对骨科下肢大手术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析患者进行导管溶栓治疗后的术后护理。结果在32例患者中间,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患者和满意的患者例数之和是31例,不满意的患者是1例,表明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的术后护理成效积极,具有积极的推广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在手术之后的护理环节对于患者的治愈有明显的影响,使用积极而有效的护理是促进治疗成功的主要环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机制和疗效。方法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60例,在一般基础治疗的前提下,给予患者抗凝治疗联合中药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患肢疼痛、沉胀感、肿胀等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高达100%。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从一般护理,到给予预防性早期功能锻炼、间歇性压力治疗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接受了妇科盆腔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下肢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加强护理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对226例下肢创伤患者进行了深静脉血栓形的防范护理,认为通过肢体护理、血管内皮保护及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措施,能够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护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情况.其中左下肢43例,右下肢34例,双下肢21例.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5岁.98例患者术后均经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给予加强护理并用低分子肝素行抗凝治疗.结果 75例患者治疗4~7 d,23例患者治疗8~15 d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示血栓消失,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下肢骨折患者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DVT的患者,在应用抗凝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细致的整体护理、可以进一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王冉 《现代保健》2011,(23):70-7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9例前列腺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及护理.结果 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全部治愈.结论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洁 《现代保健》2014,(20):139-141
目的:探讨为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集本院收治入院的围产期妇女120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产妇产后采用常规临床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在常规临床治疗基础上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无一例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有5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3.33%,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31.66%,肺栓塞发生率6.66%,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静脉血栓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可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并研究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中,临床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经常更换体位,定期下肢运动同时结合用药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原因与护理措施。方法对照组沿用传统预防DVT方法,研究组同时针对性实施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术后3d和术后7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李少琴  武艳琳  周梅娟  招伟英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9):5007-5008,5011
目的 探讨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 120例妊高症产妇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560例和对照组560例,研究组产妇产后早期采用体位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产妇产后则采用常规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的情况以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68%,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1).研究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0.89%,而对照组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3.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1).结论 早期体位干预能有效预防妊高症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脑胶质瘤患者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只给予常规护理,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u值分别为4.69、4.63,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6.67%,而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23.33%,两组比较,X~2值为9.8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充气加压治疗简便易掌握,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为降低脑胶质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3例和干预组6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发生2例DVT,发生率3.2%,对照组患者发生9例DVT,发生率为14.3%。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干预组(χ2=4.881,P〈0.05)。结论加强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以实时二维和加压探头观察,彩色血流显示和频谱多普勒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及栓塞程度,并辅以超声诊断性试验。结果:左下肢血栓48例,右下肢血栓24例,双下肢血栓6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54例,慢性下肢静脉血栓24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无创、特异性高,可对血栓的形成及其溶栓治疗过程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8.
秦凤芝 《职业与健康》2004,20(1):126-127
目的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发病机制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方法对32例患者采用中西药抗凝、溶栓、祛聚、改善血液循环等治疗,并配合清热利湿消肿,活血祛瘀、通络及护理. 结果治愈19例,明显好转8例,显效4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6.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根据其机制总结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预防及治疗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4个人为区组单位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运用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DVT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16.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不仅为临床提供护理依据,提高了护理质量,还有效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戚雪琴 《现代保健》2014,(23):142-144
目的:研究0.5%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行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复位固定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下肢骨折患者(血栓引起肢体肿痛患者除外),均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选取L3-4施行腰硬联合穿刺,成功后注入0.5%布比卡因7.5-10 mg,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3 cm后平卧。20 min麻醉平面未达要求,硬膜外腔追加1∶1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以下称利布混合液)。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腰麻用药5 min内起效,15-20 min麻醉平面固定。90.20%患者麻醉平面在T10以下,改良Bromage评分3分者占98.12%,95.10%患者循环稳定,麻醉满意率100%。结论:0.5%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阻滞完善、循环稳定,并发症少,能够满足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下肢骨折复位固定术的麻醉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