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冠状动脉瘘误诊冠心病12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误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瘘病例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误诊为冠心病的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经超声诊断,12例均经冠脉造影确诊。瘘来自左冠脉9例(75%);来自右冠脉1例;来自双侧冠脉2例。入院均误诊为冠心病。8例行手术治疗,手术均成功,预后均良好。结论:中老年冠状动脉瘘患者易误诊为冠心病。超声心动图、病史、体格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心血管造影可确诊。冠状动脉瘘手术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1)评价术前超声心动显像诊断冠状动脉瘘的准确性。2)评价术中冠状动脉瘘异常结构的病理类型。方法:1985年2月-2001年6月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手术证实证冠状动脉瘘的79例患者,其中41例术前经升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全部患者有常规经胸超声心动显像结果,结果:79例术中所见,累及右冠状动脉58例(73.4%),累及左冠状动脉者21例(26.6%)。瘘入右心腔51例(64.5%),瘘入左心腔20例(26.4%),瘘入肺动脉8例(10.1%),多数为单个瘘口占93.6%,多个瘘口少见仅占6%,2例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伴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14例(17.7%),继发冠心病者3例(3.7%),伴有高血压病1例,合并瓣膜病1例,术前41例经升主动脉造影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51.8%),其中仅1例法乐四联症合并左冠状动脉瘘入肺动脉,造影误诊为左冠状卢源于肺动脉,前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显像68例与手术结果一致,1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像检查未描述冠状动脉。漏诊和误诊率13.9%,9/11例仅诊断合并畸形和并发疾病(法乐四联症3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室间隔缺损1例,冠心病3例,瓣膜病1例),2/11单纯冠状动脉瘘误诊,1例仍为主动脉窦瘤破裂,1例误诊为动脉地管未闭,结论:冠状动脉瘘的异常冠状动脉结构累及右冠状动脉多于左冠状动态,多数瘘于右心腔,其次左心腔,瘘于肺动脉较少,当有合并畸形时,术前超声漏诊较多,术前超声心动显像显像如能提供满意的冠状动脉解剖结构,患者可不必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COPD并自发性气胸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最近10年COPD并自发性气胸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本组误诊、漏诊23例,误诊、漏诊率27.7%,误诊为COPD急性发作、哮喘急性发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肺性脑病。误诊时间0.5—48h。结论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应该仔细检查气管的位置;认真进行体检,常规做X线胸部检查,必要时胸部CT检查,减少COPD并发自发性气胸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4.
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治方法,减少其误诊及漏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多变,常规检查未发现瘘存在,误诊及漏诊率达100%。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而确诊。结论:冠状动脉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常难于确诊,冠状动脉造影或逆行升主动脉造影最具诊断价值。对症状轻微、瘘管细小、分流量少、血流动力学未产生明显改变者可不作特殊处理,反之则需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手术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瘘患者。目的:采用二维超声(2DE)及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技术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瘘诊断,鉴别临床上不具特征性的 连续性双期心脏杂音。方法:采用2DE及CDFI技术,通过多个切面显示扩张的冠状动脉并仔细追踪,寻找其在心腔的瘘口。结论:12例冠状动脉瘘中,右冠状动脉瘘10例(83.33%),左冠状动脉瘘2例(16.67%)。多数为右心系统瘘,少数为左心瘘。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2DE及CDFI诊断的直接征象是冠状动脉显著扩张、瘘口处环状无回声及伴随的异常血流信号。结论:冠状动脉瘘临床不易确诊;冠状动脉造影具有确诊价值,但属有创检查;2DE及CDFI是诊断冠状动脉瘘首选的、有效的无创方法,有望替代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6.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998年至2002年48例老年甲亢住院患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老年患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治疗转归。结果:起病以心血管系统及消化道系统症状为主。甲状腺肿大仅占12.50%,突眼占10.42%。误诊率及漏诊率高达43.75%。药物治疗有效率达94.59%。结论;老年甲亢患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被误诊、漏诊。药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39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开放伤12例(30.8%),闭合伤27例(69.2%);损伤部位以降部和水平部多见,有33例(84.6%)。结果:行十二指肠血肿清除4例,单纯修补术15例,端端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3例,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漏诊3例(7.7%),误诊6例(15.4%)。术后治愈3l例(79.4%),死亡8例(20.6%),出现并发症10例(25.6%)。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漏诊;早期手术探查,选择合理术式,避免漏诊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评价慢性胰腺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中70例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正确率为81.4%(57/70),误诊13例,其中真性囊肿误诊为假性囊肿8例,胰腺癌误诊为慢性胰腺炎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或囊肿切除术23例,胰腺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6例,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胰腺囊肿外引流3例,胰床引流3例,胰腺活组织学检查21例.术后腹痛缓解率61.4%(35/57),腹痛缓解明显36.8%(21/57),腹痛缓解不明显24.5%(14/57);腹痛不缓解率36.8%(21/57);手术死亡率1.75%(1/57)。结论:病理组织学诊断是慢性胰腺炎诊断的金标准;慢性胰腺炎可发生局限性癌变。  相似文献   

9.
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误诊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尤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5):3632-3633
目的:为探讨老年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早期误诊原因,以期提高诊断率。方法:对62例老年甲亢首发症状及早期临床资料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62例患者曾被误诊,误诊率为63.300,误诊疾病主要为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分别为48.4%、46.8%,占总误诊率的95.2%,其次为糖尿病、植物神经紊乱、帕金森、周期性麻痹。结论:老年甲亢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漏诊。为了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对老年甲亢的认识和重视,应注意甲状腺功能。减少误、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处理、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十二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4例(33%),漏诊8例(67%),治愈11例(91.7%),死亡1例,并发症5例。十二指肠瘘(3例)是主要并发症。结论:术前的仔细检查,早期手术及简单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操作的重要措施。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术后高营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超声心动图以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表现特征,并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冠状动脉CTA对成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就诊的疑似冠状动脉瘘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检查,并最终经手术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以手术结果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冠状动脉瘘患者23例,非冠状动脉瘘患者7例。分析2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表现特征,并对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效能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2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中,超声心动图准确诊断20例,漏诊3例,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1例为右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冠状动脉CTA准确诊断22例,漏诊1例为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以手术结果或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86.96%、71.43%、90.90%、62.50%、83.33%;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5.65%、85.71%、95.65%、85.71%、93.33%。超声心动图与CTA这2种方法的诊断结果分别与"金标准"比较,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57、0.911(P均<0.001)。 结论冠状动脉CTA和超声心动图2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对冠状动脉瘘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为冠状动脉瘘的诊断提供有效和可靠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肌桥误诊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有症状心肌桥的临床特点 ,探讨心肌桥误诊原因。方法 :收集 1993- 0 1/2 0 0 0 - 0 5 98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 15例心肌桥病例 ,对比其出入院诊断、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 :心肌桥的初诊误诊率为93.3% ,误诊为冠心病者 1例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者 3例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者 9例 ,冠心病陈旧下壁心肌梗塞者1例。前降支近中段心肌桥患者 12例 ,前壁缺血占 3/12 ,前侧 下壁缺血占 6 /12 ,侧壁缺血占 1/12 ,下壁缺血占 2 /12。右冠心肌桥患者 3例 ,侧壁缺血占 2 /3,下壁缺血占 1/3。 15例心肌桥患者中有 14例硝酸酯类治疗无效。结论 :心肌桥患者常在中年以后出现酷似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及 ECG表现 ,临床确诊的方法是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患者的CT表现及术中肉眼观察情况,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5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1例ALCAP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并与术前CT和术中诊断比较。 结果11例患者CT检查与术中肉眼观察诊断结果相符,超声心动图表现与CT检查结果、术中肉眼诊断结果比较,8例诊断符合,3例诊断不符合,其中2例超声检查分别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和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PF),1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左冠状动脉扩张,二尖瓣前叶裂合并重度关闭不全,而CT检查及术中诊断发现存在2支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支起源于左冠状动脉,另一支起源于肺动脉。 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及时、准确诊断ALCAPA,但对明确心腔外的血管走行、起源有一定局限性,需结合CT等其他影像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的走行及发育,以评估手术适应证及预后,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389例脑性瘫痪的误诊、漏诊及过度诊断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临床中对脑性瘫痪(脑瘫)的误诊、漏诊及过度诊断情况。方法对1999年7月~2010年3月住院或门诊患儿中首诊时与脑瘫的误诊、漏诊及过度诊断有关的389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9例患儿中,156例脑瘫患儿漏诊或误诊为营养性疾病,118例其他疾病患儿误诊为脑瘫,115例正常儿过度诊断为脑瘫;错误诊断情况与其年龄有相关性: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诊断错误,其中1岁以内婴儿错误诊断293例(75.3%);2004年9月之前漏诊或误诊为其他疾病者较多,为102例(65.4%),2004年9月之后以过度诊断较多,为87例(75.7%),其他疾病误诊为脑瘫在2004年以后有所减少,从55.9%降至44.1%。结论提高对脑瘫的认识,正确掌握脑瘫的诊断标准非常重要。既要做到对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达到最佳的康复疗效,又要防止误诊及过度诊断,以致延误病情或浪费医疗资源、增加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及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误诊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176例老年GERD中15例误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均无明显反酸、胃灼热症状,咳嗽、咽痒、咽部异物感9例,胸痛、胸闷4例,呼吸困难2例.本组误诊率8.5% (15/176),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6例、冠心病心绞痛4例、慢性咽炎3例、哮喘2例,误诊时间20 d~13个月.后结合症状及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GERD,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等治疗,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应重视老年GERD患者的食管外表现,对表现为胸痛、吞咽困难、咽喉痛、牙龈炎、气管炎、哮喘、夜间呛咳老年患者在按照专科疾病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考虑GERD,尽早行胃镜及相关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年人肺隔离症的发生与分型及诊疗方法,以期减少误诊率,提高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证实的17例肺隔离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27~63岁,平均40岁.反复咳嗽、咯白色黏痰或脓痰11例,咯血2例,伴间歇发热2例,胸痛1例,无症状1 例,术前误诊肺囊肿6例、肺脓肿1 例、肺癌1 例、肺炎性假瘤2 例、纵隔肿瘤1 例,误诊率64.7%(11/17).17例均为叶内型,均行病变肺叶切除术,1例出现术中大出血,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肺隔离症.无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肺隔离症的误诊率较高,主要通过X 线、CT 及主动脉逆行造影等检查诊断,近几年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可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心内膜炎误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 (IE)的临床资料 ,分析误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近 10 a收治的 IE6 9例。结果 :误诊 6 3例 ,误诊率为 91.3%。常见误诊病种为上感。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二尖瓣脱垂及瓣膜退行性变的漏诊为导致 IE误诊的常见原因。UCG在诊断的确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导致误诊的最重要原因是对 IE的认识不足。常见误诊治疗为不正规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愈 38例 (5 5 .1% ) ,需手术 2 1例 (30 .4% ) ,死亡 10例(14.5 % )。结论 :IE为误诊率很高的疾病 ,误诊原因有多方面。需提高认识 ,早发现、早治疗 ,最终提高 IE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se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CMR) to visualize angiographically-detected 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s in adults. METHODS: CMR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study 13 patients, recruited from the Dutch Registry, with previously angiographically diagnosed fistulas. RESULTS: Coronary fistulas were detected in 10 of 13 (77%) patients by CMR and, retrospectively, in two (92%) more. In 93% of these, it was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origin and the outflow site of the fistulas.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allowed demonstration of dilatation of the fistula-related coronary artery in all cases. Tortuosity of fistulas was detected in all visualized patients. Uni-or bilaterality of fistulas as seen on CAG was proven on CMR in all patients. Flow measurement could be performed in 8 patients. A fairly good correlation (r = 0.72) was found between angiographic (mean 6.2 mm, range 1-16) an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mean 6.3 mm, range 3-15) measured fistulous diameters. CONCLUSIONS: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of congenital fistulas with clinical significant shunting is feasible and can provide additional physiological data complementary to the findings of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研究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21例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以及漏误诊情况。结果 2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患儿,17例超声首诊明确诊断,3例误诊,1例漏诊,漏误诊率19.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首选检查方法,临床价值较高,但鉴别诊断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