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混合密码体制的数据库加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能有效地保证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以及实现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问题,通过对非对称加密算法(RSA)和对称加密算法(Triple-DES)两种数据库加密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混合加密算法,并且对混合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该混合算法能很好的解决数据加密和密钥传输问题,而且算法的保密强度很高,运算效率与对称算法相当.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DES、RSA加密算法与MD5杂凑函数算法,提出一种基于DES、RSA、MD5技术共同实现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的加密方案,并对该方案安全性与效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DES算法和RSA算法的数据加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ES算法和RSA算法是数据加密中久经考验的比较优秀的算法,但仍在处理效率、密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分析了DES算法和RSA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DES算法和RSA算法的数据加密方案.  相似文献   

4.
基于DES算法和RSA算法的数据加密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ES算法和RSA算法是数据加密中久经考验的比较优秀的算法,但仍在处理效率、密钥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本文分析了DES算法和RSA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DES算法和RSA算法的数据加密方案.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密码体制在数字档案管理应用中的作用,介绍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以及RSA加密算法和MD5算法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阐述了基于RSA及MD5的数字签名的实现过程,对其在数字档案管理中的签名及验证过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在相关文献提出的密钥集中式管理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较好的密钥集中式管理方法,该方法可克服密钥集中式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瓶颈问题,对密钥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以指数加密算法(RSA)及数据加密标准(DES)为基础,提出了混合方式密码体制方案,对数字签名和数字信封作了相应探讨,分析了RSA算法和DES算法的实现特点,利用基于级联的混合方法对算法进行了强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DES加密算法和混沌加密算法的特点,在结合两者优良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Lorenz混沌方程和DES的混合加密算法.该算法利用Lorenz混沌方程生成DES所需要的密钥,大大扩展了DES加密算法的密钥空间,同时通过C#程序实现了该加密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数据加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据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数据加密系统,旨在提高网络通信中数据的安全性.该系统采用混合加密体制,明文用安全性很高的三重DES算法加解密,两个密钥用RSA算法进行加密,从而保证了三重DES密钥的安全性,解决了密钥管理难的问题;同时利用Java安全软件包实现数字签名,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不可否认性.最后,通过Java语言开发了该数据加密系统.该数据加密系统简单有效,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一种三层结构的家庭网络组网结构中,使用广播加密算法以实现客户的认证以及文件和流媒体内容的传输.借鉴一种已经提出的广播加密方案, 基于Tate配对性质的HIBE算法进行改进,可以抵御重放攻击,防止密钥泄漏.  相似文献   

10.
生物特征数字证书涉及的RSA公私钥对可以由近似随机信号的生物特征密钥派生,但是生物特征密钥长度较短,而基于大素数分解困难的RSA算法要求密钥较长.为了解决该问题,提出一种生物证书密钥生成算法,结合对称加密算法和大素数生成算法生成生物大素数,并采用哈希算法对生物大素数进行可用性设计,在解决密钥长度问题的同时保证生物大素数安全可用,以便用于生成生物特征数字证书中的RSA公私钥对.基于VC6.0和MIRACL大数库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生物特征密钥生成的生物大素数满足确定性和可用性,能够应用于生物数字证书之中.本文所提算法行之有效,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混沌序列的变电站信息加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性要求很高的系统而言,信息安全问题尤其突出。IEC62351-3指出加密和身份认证是两大核心安全措施,因此,寻求安全性高的有效的加密算法和协议以满足变电站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成为必要。给出一种基于Chebychev混沌映射的数据加密方法,鉴于在变电站的远程控制环境中,连接持续的时间一般较长,而在长久的连接持续时间中,始终采用同一个加密密钥是不安全的,所提出的混沌加密算法通过使用外部密钥和定义每次的加密粒度,使得混沌加密密钥在持久连接中能够进行重新协商,混沌映射的外部密钥取自TLS的主密钥,实现一次一密、一字一密。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一次性口令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设计在典型的一次性口令认证系统S/KEY基础上,结合公钥密码算法RSA对其进行改进,很有效地实现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双向认证,且可使用认证中的通信双方会话密钥来加密用户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从而保证了认证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WiFi共享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身份认证协议,提出一种基于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算法和公钥加密(Rivest-Shamir-Adleman,RSA)算法的一次性口令认证方案。在S/KEY一次性口令认证技术的基础上,使用随机串实现服务端和客户端的双向认证,同时结合使用AES和RSA加密技术,对注册数据和认证数据进行加密。仿真实验和安全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原S/KEY认证及其部分改进协议,所给方案设计简练,实现成本低,不依赖于安全通道,安全性更高,能够满足WiFi共享系统身份认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加密的网络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设计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数据加密网络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混合加密体制,即数据以外部CBC模式的三重IDEA算法加密,密钥以RSA加密,并用单向安全函数SHA-1实现签名.在客户机/服务器通信模型下,使用VC 6.0实现网络通信.  相似文献   

15.
路由安全是Ad Hoc网络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MAODV协议面临的安全威胁,并给出一种安全改进方案。利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节点可以非交互的共享一对称密钥,邻居节点使用该密钥进行预认证生成会话密钥。路由发现过程中采用对称密钥算法进行逐跳加密和认证,可以阻止非法节点参与路由过程。通过NS-2进行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给出的安全改进方案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路由安全是Ad Hoc网络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MAODV协议面临的安全威胁,并给出一种安全改进方案。利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节点可以非交互的共享一对称密钥,邻居节点使用该密钥进行预认证生成会话密钥。路由发现过程中采用对称密钥算法进行逐跳加密和认证,可以阻止非法节点参与路由过程。通过NS-2进行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给出的安全改进方案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智能电网无线通信过程中存在的数据监听、伪造、篡改等安全问题,结合智能电网的通信特点,改进了基于动态密钥的轻量级数据加密算法,提出了数据完整性认证方案.初始密钥嵌于设备内部,在通信过程中,利用非重传数据包同步更新双方密钥,使用异或算法完成数据对称加解密.另外,将密钥和消息作为Hash算法的输入,使用Hash值作为消息摘要,完成数据完整性认证.使用libmodbus开源库模拟主/从设备通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方案保证了密钥更新的同步性和准确性,实现了密钥的自我组织和管理,完成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同时在资源消耗上也明显优于现有算法.  相似文献   

18.
认证加密(Authenticated Encryption)算法能够同时满足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两个基本的密码学需求,兼具加密算法和消息认证码的双重功能,在应用中有良好的前景,因此近年来受到密码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CAESAR竞赛中胜出的7个算法之一的Deoxys可调认证加密算法进行研究,搭建TWEAKEY框架,并基于新型轻量级分组密码Ellie的轮函数部件设计了可调分组密码算法ELT,将此算法插入完全并行和可证明安全的身份认证加密模式OCB3中,设计了新型认证加密算法ELTAE,随后证明所设计算法的正确性及安全性,同时给出效率分析。本文所设计的专用密码算法可以在诸多特殊条件下使用,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存储在云中的数据更加安全,根据云计算的特点,采用混合加密的方式对传统加密算法进行重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利用云计算存储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并行性强的特性,结合传统加密算法的特征,改进设计了密钥加密法、二次加密法和分组混合加密法。实验结果表明,在云计算中3种混合加密算法均比传统加密算法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用户信息不被窃取同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提出一种基于AES和RSA双向认证的安全登录方案。方案由认证和加密两部分组成,通过结合对称密钥和公开密钥技术设计了一种双向认证协议,在认证通过后再对信息进行混合加密及传输,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分析及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能对信息进行加密保护,同时可以认证通信双方的身份,抵抗多种恶意攻击,与如今一些主流的登录方案相比,其在运算速度和成本方面更符合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