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吕晓娟  陈鲁  俞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489-1492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术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治疗IBI-IIA2期宫颈鳞癌患者24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两组,A组120例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同时予以肠系膜下动脉(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B组为进行宫颈癌根治术中若探查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加做IMA以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盆腔、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盆腔、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及盆腔感染率高于B组(P〈0.01),A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B组(8.3%VS2.5%,P〈0.05)。结论早期宫颈浸润癌患者在手术治疗中常规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可发现较多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对术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且增加手术并发症及延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16/18(HPV16/18)DNA检出情况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探讨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淋巴结组织中HPVDNA检出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鄂州市中心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的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33例宫颈癌组织及115枚盆腔淋巴结组织中HPVN/18DNA。结果33例宫颈癌患者中盆腔淋巴结HPV16/18阳性检出率为54.55%(18/33),其阳性检出率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体及阴道侵犯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528、5.241、10.481、7.187、3.915、7.274,均P〈0.05)。宫颈癌组织HPV16/18阳性检出率为72.73%(24/33),与盆腔淋巴结HPV16/18阳性检出率进行相关分析,二者呈正相关(r=0.398,P〈0.05)。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未转移组总淋巴结个数的HPV16/18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49,P〈0.05)。结论检测盆腔淋巴结有助于发现早期隐匿性转移,HPV可以作为检测微转移的特异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的意义.方法 对5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瘤旁淋巴结清扫者27例(观察组),非系统清扫者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病理、手术并发症、生存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共发现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检出18枚阳性淋巴结;对照组发现1例淋巴结转移者,3枚阳性淋巴结;两组淋巴结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4例、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 <0.001).两组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92.6% (P >0.05),复发率分别为11.1%和16.7%(P>0.05).结论 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可以显著提高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但对远期生存率及复发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22年9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期手术治疗的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淋巴结转移结果分为阳性组(22例)和阴性组(143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纳入本研究的16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患者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转移阴性143例(86.67%),淋巴结转移阳性22例(13.33%)。仅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和盆腔淋巴结合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发生率分别为6.06%、2.42%和4.85%。(2)两组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性分析显示:BMI、低分化、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1/2、宫颈间质受累、侵犯浆膜层、附件转移、宫旁或阴道受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 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微囊型、细长型和碎片型浸润模式(microcysitic e...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多层螺旋CT在宫颈癌淋巴转移的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238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髂总、髂内、髂外、腹主动脉旁、闭孔不同部位发生淋巴结转移的表现,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估。结构:多层螺旋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为85.62%,敏感度为77.08%;髂总、髂内、髂外、腹主动脉旁、闭孔各部位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特异性依次为68.81%、55.88%、60.91%、96.87%、92.49%,敏感性依次为89.81%、87.47%、76.42%、40.01%、64.26%;髂总、髂内、髂外部位的淋巴结数目在阳性组中明显多于阴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宫颈癌淋巴结的数目、密度、大小进行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助于宫颈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9,(6):874-87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67例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将其分为低危、中危、高危3组,对其临床病理特点、淋巴结转移情况、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切除淋巴结平均37. 59枚(26~56枚)。低危及中危组患者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均为阴性,高危组27例患者中1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44. 44%),占总数17. 91%,4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4. 81%),占总数5. 97%,4例腹主动脉转移均发生在盆腔淋巴结阳性的患者(4/12)。1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20. 90%),其中淋巴囊肿10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例,不全性小肠梗阻1例。将年龄、病灶大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腹水、宫外转移、脉管侵犯、CA125、CA199、HE4升高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深肌层浸润(P=0. 01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是盆腔淋巴结转移(P=0. 007),HE4升高(P=0. 010)。结论对于低危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不常规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于高危的患者,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有助于准确提供病变范围,从而指导术后个体化的辅助治疗。对于中高危的子宫内膜癌是否可以结合HE4更准确地制定治疗决策,从而减少系统的淋巴结切除的比率,精确地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及保留卵巢功能的宫颈癌根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中.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加卵巢移位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研究资料选择45例年龄为26~40岁宫颈癌Ⅰb-Ⅱa期的患者。其中,研究组(22例)宫颈癌根治术行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术,对照组(23例)行传统的官颈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并随访1~4年。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差异有硅著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2年卵巢功能正常。两组复发率及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盆腔淋巴结清扫+卵巢移位的宫颈癌根治术术中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保留卵巢功能.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EphA2蛋白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标本取自2002年3月至2005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手术切除的56例宫颈癌石蜡标本(实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phA2,nm23-H1蛋白在56例宫颈癌(12例有淋巴结转移.44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石蜡标本和在12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对照组)中的表达,分析EphA2和nm23H1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EphA2蛋白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85.7%,48/56)明显高于对照组(25.0%,3/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100%,44例不伴随淋巴结转移患者EphA2蛋白的阳性率为81.8%(3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nm23-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48.2%,27/56)低于对照组(91.7%,11/12)。实验组中.12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nm23-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1/12),44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为59.1%(26/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EphA2和nm23-H1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这提示,EphA2和nm23-H1蛋白可望为宫颈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宫颈癌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IA2-IIB期)84例,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盆腹腔腔内淋巴结情况,术后对切除的子宫及清扫淋巴结标本进行病理检查,最后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检查诊断价值。结果 84例宫颈癌患者中,有75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相符,其中均为阳性者60例,均为阴性者15例,其检测的灵敏度为90.90%,特异性为83.33%,漏诊率为9.1%;误诊率为16.67%;Youden指数为0.7423。且检测盆腔转移淋巴结的灵敏度为84.93%,特异度为81.18%,均低于检测髂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灵敏度94.11%及特异度100%。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检测转移的淋巴结,对宫颈癌病情预后估计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对髂总动脉旁和/或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的检测更具灵敏度及特异度,需引起临床医师警惕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收治,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确诊为 EC 的358例患者的完整临床病历资料。其初治为系统分期手术,并进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各组淋巴结计数。对本组E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并进行随访,对EC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358例 EC 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2岁(20-78岁)。对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7-43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90.1%(323/358)。本组盆腔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结果呈阳性和呈阴性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76.2%(16/21),97.3%(327/33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23,P〈0.01)。子宫内膜样癌和非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3年 OS率分别为:96.2%(306/318)与95.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不同患者的3年 OS 率分别为:Ⅰ期为97.1%(304/313),而Ⅱ期为91.7%(11/12);Ⅲ期为85.2%(23/27)。本组患者随访期内 EC 的相关复发率为3.9%(14/358),死亡率为3.1%(11/35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5.9%(21/357)。对导致21例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4.169,95%CI(2.693-6.454),P=0.000],肿瘤体积(肿瘤直径〉2 cm)[OR=7.175,95%CI(2.590-19.876),P=0.000],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OR=6.277,95%CI(2.410-16.348),P=0.000],宫体肌层浸润深度[OR=3.598,95%CI(1.651-7.841),P=0.001]和宫旁浸润[OR=9.382,95%CI(3.349-26.284),P=0.000]是导致 EC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以上单因素 logical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盆腔淋巴转移有影响的因素(P〈0.05),进行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 分期[OR=3.787,95%CI (2.113-6.786),P=0.00]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IGO 分期晚、肿瘤体积大(直径〉2 cm)、LVSI呈阳性、宫体深肌层浸润及宫旁浸润是导致 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其中, FIGO分期,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李青华 《现代保健》2011,(30):40-42
目的分析及评价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将所研究的52例IIb期宫颈癌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n=36)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对照组(n=16)患者只行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包括病理检查、术中出血量、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PR19例,CR3例,有效率达61.1%。与对照组相比在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术中出血量、癌周间质细胞反应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不仅能够降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而且有助于缩小肿瘤体积,是治疗IIb期宫颈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我院行宫颈癌根治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108例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13.
李洋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84-3586
目的:分析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高危因素,为早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手术治疗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42例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盆腔淋巴结阳性与阴性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对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142例早期宫颈癌有34例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3.9% (34/142),其中30例(21.1%)闭孔组淋巴结阳性,8例(5.6%)髂内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外组淋巴结阳性,3例(2.1%)髂总组淋巴结阳性.24例孤立性淋巴结转移,10例多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组5年生存率为51.2%,无淋巴结转移组为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提示宫颈侵犯类型,肿瘤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浸润及宫旁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最易受累,肿瘤直径超过4 cm,深度浸润,脉管浸润以及宫旁浸润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治疗宫颈癌的手术技巧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7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腹腔镜组,40例)和开腹(开腹组,30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盆腔淋巴结数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315.7±57.9)ml少于开腹组的(387.6±80.5)ml,术中切除盆腔淋巴结(26.7±5.3)个多于开腹组的(20.5±3.8)个,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8.2±9.8)h早于开腹组的(70.5±10.4)h,术后住院时间(10.5±2.6)d短于开腹组的(13.6±3.4)d,并发症发生率17.5%(7/40)低于开腹组的40.0%(1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镜组手术时间(284.5±80.5)min长于开腹组的(158.5±75.9)min(P〈0.01)。术后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切缘有残余病灶。所有患者均随访1~41个月,无肿瘤复发和穿刺点转移。结论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能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要求,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腹手术,是一种治疗早期宫颈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术前放疗、化疗和放化疗与单纯宫颈癌根治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化疗和联合放化疗治疗Ⅰb2-Ⅱb期宫颈癌的效果。方法本院106例宫颈活检病理确诊为子宫颈癌的患者,FIGO分期为Ⅰb2-Ⅱb期,且入该院前没接受过治疗。分为NACT组,术前放疗组,NACT和术前放疗联合组,单纯手术组,观察各组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等。结果术前化疗组,术前化疗组,放化疗组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88.46%,92%,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化疗组,术前化疗组,放化疗组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4、81%,15.38%,16%,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联合三种方案对治疗宫颈癌是有效的,能明显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和转移,而三种方案在对生存率等的影响方面是相近的。  相似文献   

16.
黄艳君 《中国保健》2009,(19):819-82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宫颈癌患者(Ⅰb2~Ⅱb期)经股动脉插管、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PFM),化疗后2—3w74例患者行宫颈癌根治术。对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宫颈癌术前化疗有效率85.9%,其中Ib2期84.6%、Ⅱa期85.3%、Ⅱb期83.8%;术后Ⅰb2期宫颈残留癌率53.8%、盆腔淋巴结转移率3.8%,Ⅱa期宫颈残留癌率88.2%、盆腔淋巴结转移率5.9%,Ⅱb期宫颈残留癌率100.0%、盆腔淋巴结转移率22.2%。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提高Ⅰb~Ⅱb期宫颈癌的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侧方清扫的意义。方法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行根治性手术,B组在TME基础上加做侧方淋巴结清扫,2组辅助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侧方淋巴结转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占低位直肠癌的16.7%;侧方淋巴结转移常发生在低分化及粘液腺癌,也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B组较A组局部复发率降低10.6%(P〈0.05),总生存率提高18%(P〈0.01)。结论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这可以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对淋巴结阳性的进展期胃癌行D1-2根治术后采用同步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3例D1_2根治术后的淋巴结阳性的Ⅱ·Ⅳ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同步治疗组,含5-FU类方案化疗联合同步放疗,DT46Gy/25次/35~37d;B组为单纯化疗组。结果A组2、3年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11.11%VS40%,x2=4.341,P〈0.05;22.23%VS60%,x2=6.056,P〈0.05),而2、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77.78%V848%,f=3.882,P〈0.05;72.2%VS40%,x2=4.836,P〈0.05)。A、B两组的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治疗是进展期胃癌D1-2根治术后较为理想的辅助治疗模式,对淋巴结转移的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方式,为确定肺癌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清扫依据,对85例肺癌行完全性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同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结果85例肺癌共清除淋巴结874枚。总转移率为58.8%(50/85),N1占21.2%(18/85),N2占37.6%(32/85),跳跃性N2共9.4%(8/85)。分布在纵隔第1、2、4、5、6、7组淋巴结。结论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大小、部位、病理类型有关。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多组别、多区域及跳跃性,肺癌早期淋巴转移在T1期,所以,肺癌术中有必要常规胸内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其复发情况以及对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Ib1-Ⅱa期子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共1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复发率38.3%(46/120),复发位置明确共38例,盆腔内复发有25例明显高于盆腔外复发的13例(P<0.05)有统计学意义。按有无髂总淋巴结转移分为A组(无髂总淋巴结转移共102例)和B组(有髂总淋巴结转移共18例)A组发生盆腔内复发共22例发生率21.6%,B组共4例,发生率为22.2%两组对比(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A组发生盆腔外复发共7例,发生率为6.86%,B组共8例,发生率为44.4%两组对比(P<0.05)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伴盆腔淋巴结转移主要以腔内复发为主,但有髂总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以盆腔外复发为主,对于宫颈癌患者有无发生髂总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复发情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