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敏灸配合穴位透刺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配合穴位透刺治疗组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热敏灸配合透刺治疗,对照组予以康复治疗。两组均采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inetti步态分析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配合透刺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疗效明显,能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刺跷脉穴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针刺跷脉腧穴配合康复与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针刺配合下肢康复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 d休息1 d,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记录症状体征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CSI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有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CSI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治疗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穴治疗中风后遗症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针刺足少阳经之阳陵泉、足临泣穴,结合阴跷脉之照海穴,对照组选用常规穴位进行针刺,每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5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以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以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ADL)为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足内翻、恢复下肢功能活动及生活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少阳结合阴跷脉腧穴治疗中风后足内翻较常规针刺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对中风后足内翻的治疗作用及效果。方法:把120例中风后足内翻的病人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60例和对照组(Bobath疗法)60例。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下肢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运用修改的Ashworth法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病人的下肢痉挛程度的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结论:电针拮抗肌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纠正足内翻,进而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5.
罗娇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70-72
目的:探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采用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和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足内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Brunnstrom下肢功能分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3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四海之腧取穴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降低足内翻积分,改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陈双钱  林定艺  金永喜 《新中医》2022,54(10):180-183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洗联合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痉挛程度、步态、下肢运动功能,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42%(P<0.05)。治疗后,2组足内翻角度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Tinetti量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足内翻角度小于对照组(P<0.05),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inetti量表、FMA-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皮肤瘙痒及晕针各1例,对照组出现患肢肿胀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中药熏洗、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步态及下肢运动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下肢功能及足内翻积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3%,对照组为69.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功能积分、足内翻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黄竹斋名老中医风三针治疗中风后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风三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针刺组,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常规针刺组,每组各治疗4周。采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评分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Fugl-Meyer量表评分、NIHSS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三项评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竹斋名老中医的风三针疗法对中风后的运动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足内翻(脑卒中后并发症)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足内翻角度、Fugl-Meyer (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步行功能量表(FAC)评分情况,观察周期为8周.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足内翻角度显著降低(P<0.05),而且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足内翻角度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FMA-L下肢功能评分及FAC评分也有所提高,但升高幅度没有观察组明显.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足太阳经筋燔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传统经穴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太阳经筋局部阳性反应点经筋燔刺法进行治疗,传统针刺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火针隔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对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MA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的变化。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时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 P﹤0.05);且治疗组在4周时的MAS、Fugl-Meyer及AD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燔刺法联合传统针刺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下肢痉挛程度,缓解足内翻,纠正下肢不良姿势,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其效果优于单纯传统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电针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中风偏瘫足内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Tinetti步态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以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两组足内翻角度低于治疗前,以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shworth量表评级、Brunnstrom下肢分期评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患侧足内翻角度,减轻其踝部周围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加用浮针疗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3.33%,观察组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中风后足内翻患者下肢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肾与膀胱经穴对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天,通过中风后足内翻症状积分和Fugl - Meyer下肢功能量表评定,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足内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施以电刺激跗阳、申脉,对照组则采用传统针刺法,每日1次,一疗程为6 d,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踝内翻角度以及RM Gait步态分析等数据,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29/30,96.7%)明显优于对照组(25/30,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AS评分、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FMA、MAS分值、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与疗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AS分值、踝内翻角度、患侧单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双支撑相占步态周期百分比、步频、步速和患侧步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突出,有效缓解肌痉挛,减轻足内翻,普遍满意度较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究“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施以电刺激跗阳、申脉,对照组则针刺加以电刺激阳陵泉、悬钟。每日1d,一疗程为6d,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以及踝内翻角度等数据,并结合临床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6.7%) 明显优于对照组 (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AS评分以及踝内翻角度相当 (P> 0. 05),治疗后的两组FMA、MAS分值以及踝内翻角度与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的治疗组FMA、MAS分值以及踝内翻角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突出(P<0.05)。结论:“从阳引阴”针法配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临床疗效突出,有效缓解肌痉挛,减轻足内翻,普遍满意度较高,值得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ADL)、简式Fugl-Meyer(FMA)量表,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上肢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治愈8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6例,总有效率为86.6%,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肩部疼痛评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DL评定方面,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MA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三针合谷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对于脑瘫尖足内翻畸形者以功能重建配合A型肉毒毒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3年1月—2017年12月为时间范围,两组患者均采取功能重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采取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前CSS下肢挛缩评分均较高,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CSS下肢挛缩评分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显著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踝背伸肌力、踝关节内翻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踝背伸肌力、踝关节内翻角度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显著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瘫尖足内翻畸形患者以功能重建配合A型肉毒毒素治疗,有助于缓解患者肌张力并改善其踝背伸肌力,有助于提高脑瘫患者足部畸形的改善效果,该联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踝三针"联合超激光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踝三针"联合超激光疗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超激光疗法治疗,治疗2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量表(AOFAS评分)、踝关节功能评分(Kofoed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低于治疗前,Kofoed评分及AOF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Kofoed评分及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踝三针"联合超激光疗法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