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双腔起搏器(cardiac dual chamber pacemaker,DDD)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540例植入永久性DDD且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将患者分为心尖部组200例与流出道间隔部组240例,根据程控数据分为高心室起搏亚组和低心室起搏亚组。统计分析各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共78例(14.4%)出现三尖瓣反流;其中心尖部组三尖瓣反流发生率比流出道间隔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77%(54/260)vs. 8.57%(24/280),P=0.017]。心尖部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TR/RA)比流出道间隔部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24±0.314 vs. 0.465±0.213, P=0.035)。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心室起搏亚组相比,高心室起搏亚组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52±0.287 vs. 0.435±0.223,P=0.026)。结论永久性DDD心尖部起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其发生机制与起搏电极及三尖瓣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s)患者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植入CIEDs(单腔或双腔永久式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三尖瓣反流是否加重分为三尖瓣反流未加重组146例和加重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脏彩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加重组比较,加重组患者男性、术前肌酐清除率、高脂血症及植入时间12个月的的患者比例升高,术前右心房内径较小、二尖瓣及三尖瓣存在反流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时间(OR=1.000,95%CI 1.001~1.003;P=0.013)和高脂血症(OR=2.024,95%CI 6.728~22.360;P=0.022)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OR=0.018,95%CI 0.049~0.133;P0.001)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时间、高脂血症可加重三尖瓣反流,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相关,应注意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应用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以简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使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随访2~5年,随访期末三尖瓣反流构成比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3级、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术后右心房横径(RA)、术后右心室内径(RV)、合并心房颤动、瓣环类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与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有关;经多因素Lgo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是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佰仁思硬环相比,MC3 Edwards成形环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结论三尖瓣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患者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瓣环类型有关。应用硬质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定量评价左心瓣膜病变伴随的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的可行性.方法:100例拟行瓣膜置换术的左心瓣膜病变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9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73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及RT-3DE图像,测量并计算瞬时三尖瓣最大反流容积、右心房容积、三尖瓣最大反流面积/右心房面积、三尖瓣最大反流容积/右心房容积.对相关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三尖瓣最大反流容积、右心房容积及两者比值的2DE和RT-3DE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测值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相关性,r=0.867,0.897.结论:RT-3DE定量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是可行的,用于临床评价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无导线起搏与传统起搏患者的短期三尖瓣反流变化情况,并分析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新植入起搏器94例患者,分为无导线起搏组(47例)和传统起搏组(47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术前、术后6月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及恶化情况,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恶化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三尖瓣反流的相关因素。结果 发生三尖瓣反流恶化者共29例(30.9%),无导线起搏组和传统起搏组的发生风险相似(14例比15例,29.8%比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82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腔起搏器是发生三尖瓣中、大量反流的独立影响因素(χ2=10.031,P=0.010)。结论 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可能并不减少术后短期发生三尖瓣反流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与缝线成形术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成形效果.方法 选择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9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分为缝线成形组及人工瓣环组.两组间在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肺动脉压力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前后径(RVD)、三尖瓣反流面积、心排出量(C0).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手术死亡及住院死亡.两组患者组内术后1 w、术后6个月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前后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三尖瓣反流面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缝线成形组出现4例(4/36)三尖瓣重度反流;人工瓣环组未出现三尖瓣重度反流.结论 缝线成形术和人工瓣环成形术均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成形效果优于缝线成形术;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可明显增加术后中期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比例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置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66例,按术后6个月起搏器程控仪获取的心室起搏比例,将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A组36例和心室起搏比例<50%作为B组30例,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清氨基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心脏超声检查各参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心脏超声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A组术后NT-proBNP明显升高,B组明显下降(P<0.05),术后A组NT-proBNP高于B组(P<0.05);A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B组[(83.6±3.7)%vs(21.8±6.5)%,P<0.05];NT-proBNP与心室起搏比例呈正相关(r=0.736,P<0.05),与LVEF无相关性(r=-0.11 2,P>0.05)。结论病窦综合征起搏器置入患者中,血清NT-proBNP水平可随心室起搏比例增高而升高,心室起搏比例增高对患者的心功能可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内皮素1及NO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老年患者24例,分为A组12例和D组1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心房按需型起搏(AAI)SafeR和房室全能型起搏(DDD)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检测患者内皮素1及NO水平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与术前比较,A组和D组术后3、6个月内皮素1及NO水平明显升高;与术后3个月比较,A组和D组术后6个月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1.02±0.21)μg/L vs(0.98±1.00)μg/L,(2.35±0.96)μg/L vs(2.31±1.07)μg/L,P<0.05]。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时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升高,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P<0.01)。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内皮素1及NO水平呈正相关(r=0.125,P<0.01)。结论 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瓣膜置换手术前后心脏结构变化和心功能状态情况,以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心功能变化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对照组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对比对照组和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手术前1周和术后三月左心房横径(LA)、右心房横径(RA)、左心室张舒末期内径(LV)、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LVEF)、右室收缩期射血分数(RVEF),对三尖瓣瓣环舒张以及收缩末径进行测量,从而可以准确地算出三尖瓣瓣环缩短率Rt,计算公式是Rt=(TD-TS)/TD;随后将三尖瓣返流束描绘出来同时计算其面积大小,计算返流束面积与右心房面积比值TRA/RAA;测量三尖瓣最大返流速度V,4V2+10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MS术前一周组较对照组LA、RA、LV、RV、LVEF、RVEF、Rt、TRA/RAA及PAS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RA/RAA将TR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对比三组结果显示中、重度FTR组较轻度FTR组RV、TRA/RAA、Rt、PASP测值增高,其中RV、Rt、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FTR组较中度FTR组PASP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MS术后三月组较MS术前一周组比较,LA、RA、RV、LVEF、RVEF、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舒末内径(LV)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根据二尖瓣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三尖瓣成形术将患者分为成形术与非成形术两组三尖瓣成形术组与非成形术组比较,RA、RT、TRA/RAA、PA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及RVEF测值无统计学差异。21例施行三尖瓣成形术的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患者中,14例术后TR消失(占67%),7例转为轻度TR(占33%)。结论术前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右心室功能及肺血管病变情况,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是否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