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98例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对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二维及多普勒超声指标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前瞻性随机调查103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痛或心肌梗塞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冠脉造影前或造影后1周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SAS统计软件包分析各项颈动脉超声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对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二维超声检测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及狭窄程度等指标,可准确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且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而颈动脉多普勒血流频谱指标只有在血管显著狭窄时才有显著性变化。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个窗口,为早期无创性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无创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比较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情况,探讨IMT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的137例患者根据血管病变分为4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n=31)、单支病变组(n=36)、双支病变组(n=33)、3支病变组(n=37),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后1周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测定其生化、血脂水平,测量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重指数,并记录其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且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的加重,其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明显增加。结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患者病变冠状动脉分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高国栋  莫建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2030-2031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分别对92例脑CT或MRI检查确诊的脑白质疏松症患者(观察组)和81例脑CT或MRI正常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及Crouse积分.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23.9%,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6.3%,Crouse积分410.1;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32.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 mm者占12.3%,Grouse积分210.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上述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白质疏松症明显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白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20例患者行颈动脉IMT测量及观察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斑块的发生率并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多支病变组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为93.22%,特异性为70.51%,阳性预测值为70.51%,阴性预测值为93.22%.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及具有冠心病高危险因素人群临床检查中,超声对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检测,能够成为研究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ACS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高频超声对156例行冠脉造影的ACS、稳定型心绞痛及非冠心病患者分别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病变(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斑块性质)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与稳定型心绞痛和非冠心病组比较,ACS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冠脉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统计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超声预测ACS敏感性68.3%,特异性85.6%,诊断符合率83.0%。结论 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多为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其颈动脉病变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一致,对冠心病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ACS。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超声在冠心痛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64例)及非冠心病组(66例),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动脉分又处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积分及宽块发生率。结果冠心病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90例冠心病(CHD)患者的颈动脉,其中2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表明,各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均显著增高,其中心脏梗死病组伴有明显的颈内动脉血流参数异常。2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越高,双支以上冠状动脉病变者全部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数均大于4。颈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者占二分之一,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者颈动脉管腔狭窄无一例大于50%。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心绞痛患者颈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绞痛患者8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0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测量颈总及颈内动脉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同时注意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IMT值在0支病变组与1支病变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与多支病变组有显著性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及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通过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患者46例,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12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阴性者)、心绞痛组21例和心肌梗死组13例。按病变累及冠状动脉的范围及程度分为:正常组12例(即对照组)、单支病变组11例和多支病变组23例(两支以上病变者)。采用彩色多普勒仪检测其颈动脉管径、管壁、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频谱情况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正常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心肌梗死组与心绞痛组比较、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虽无显著性,但有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来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无和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 方法 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37)、3支及以上病变组(n=33),同时根据超声颈动脉检查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4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22),选取同期健康查体人员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冠状动脉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在各组间的比较,3支病变组>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对照组(P<0.05);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72,0.65,P<0.05),斑块积分、冠脉评分均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88,0.19,0.42,0.31,P<0.05)。 结论 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能够客观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早期对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声观察冠心病与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时外周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9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探测斑块发生率、相关物理性状和血流动力学环境参数,统计学处理各数据,并对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的IMT、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数目及其积分均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颈总动脉部分物理性状及血流动力学环境参数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结论 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与颈总动脉和股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超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在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冠心病高危人群300例,分析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清Lp-PLA2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及血清Lp-PLA2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的价值。结果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73例,冠心病发生率为24.33%;冠心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比例、血清Lp-PLA2高于非冠心病患者(P < 0.05);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比例、血清Lp-PLA2分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 < 0.05);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Lp-PLA2联合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 < 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0.00%和78.50%;颈动脉中膜厚度、斑块、Lp-PLA2联合预测冠心病多支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P < 0.05),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82.50%。结论颈动脉彩超联合血清Lp-PLA2在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在诊断冠心病及多支病变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取于我院确诊的91例CHD患者为CHD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27例为健康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测量位点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不同冠状动脉支数的CHD组患者与健康组患者的造影图像参数,并分析CHD患者的颈总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CHD组LCCA、LICA、LECA、LB、RCCA、RICA、RECA、RB测量位点的IMT均大于健康组(P<0.05)。CHD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高于健康组,且两组的斑块分型有显著差异(P<0.05)。单支冠脉异常组、多支冠脉异常组及健康组的TTP、IMAX%、AUC均有显著差异(P<0.05)。91例CHD患者的平均Gensini评分与IMT呈正相关(r=0.61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相关,且CHD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超声检测和物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斑块发生率、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物理性状参数值。方法 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81例冠心病患者和 3 2例相同年龄组正常人的颈总动脉内径、IMT、斑块发生率和部分血流动力学参数 ,结合肱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 ,计算颈总动脉的硬化指数、动脉可扩张度、动脉顺应性、血管壁周向扩张率。结果 冠心病组颈总动脉管径增宽 (0 .0 5 >P >0 .0 1) ,IMT明显增厚 (P <0 .0 1) ,血流速度下降 (0 .0 5 >P >0 .0 1或P <0 .0 1) ,斑块探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60 .49%vs 9.3 8% ) ,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升高 ,动脉可扩展度、顺应性和血管壁周向扩张率明显降低。结论  2D CDUS可清楚显示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 ,动脉物理性状参数值能为判断动脉粥样硬化 ,进而诊断冠心病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心病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心绞痛组和心肌梗塞组。应用冠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冠心病二组患者的颈动脉钙化斑发生例数、钙化斑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ArteryIntimaMediaThickness,CAIMT)均较对照组增多增大。P<0.05。尤其当冠脉存在多支病变时更为明显,P<0.01。CAIMT/D在冠心病组≥0.1,P<0.05.颈动脉超声观察钙化斑和CAIMT,是预诊冠脉病变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