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引起三七细菌性叶宽病的病原菌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2011及2012年在云南文山及石林县的三七苗圃采集的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株为材料,采用柯赫氏法则,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并重新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病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Biolog系统)对其进行鉴定。[结果]确定三七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结论]该研究为三七细菌性叶瘫病菌详细鉴定的国内首报。  相似文献   

2.
张佳环  李娟  高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009-9012
[目的]明确hrpZPsg12基因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利用具有自杀特性的敲除质粒pKNOCK-Cm和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粘粒pUFR034,构建了hrpZPsg12基因的突变载体pKNOCK477-7和互补载体pUFR1026-68,并筛选出hrpZPsg12基因的突变体477-1及其功能互补子1026-5。进一步将野生型Psg12、突变体477-1和互补子反应斑。但是,反应斑的大小有差异,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477-1的较小,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且能够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  相似文献   

3.
云南烟草野火病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ep-PCR分子指纹技术结合传统植物病理学分析了51个采自云南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以及其他不同致病变种、不同种、不同属的植物病原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REP、ERIC,BOX,IS1112和IS1113等5组专化性的引物对以上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指纹图谱综合进行UPGMA聚类分析,在相似水平0.92时,可将云南烟草野火病菌分为3个群,即YN1,YN2,YN3。  相似文献   

4.
云南烟草野火病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tabaci)鉴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云南省各大烟区烟草叶片上引起褪绿晕圈的病原细菌从形态学、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抗菌素反应、抗血清反应、遗传性状等方面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烟草野火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 Wolf &; Foser (1917) Young, Dye &; Wilkie (1978)]。  相似文献   

5.
把引起豌豆枯萎病的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菌株3319和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 P.syringae pv.pisi 的模式菌株2452的染色体 DNA 分别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HindⅢ完全消化,再用 T_4DNA 连接酶把消化好的 DNA 片段连接到用HindⅢ内切酶消化的质粒载体 pUC19上,然后把重组的质粒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E.coli RR1)中去克隆.把菌株3319和2452的 DNA 用 p~(32)标记做成探针,分别与克隆菌落杂交,筛选出只对菌株3319的 DNA 有特异性的1个重组 DNA 的克隆和对菌株2452的 DNA 有特异性的2个重组 DNA 克隆.再把这3个重组质粒 DNA 分别用 P~(32)标记做成探针,与菌株3319和2452的 DNA 杂交,也显示只对各自 DNA 来源的菌株具有特异性.这3个重组质粒中,有2个携带有菌株2452的 DNA 片段,1个为0.82 kb。另1个略小于0.58 kb,还有1个质粒携带有菌株3319的 DNA 片段,为0.85 kb.  相似文献   

6.
2002~200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宾县、牡丹江、绥化、佳木斯、黑河等地均有细菌性斑点病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在哈尔滨、牡丹江、绥化、佳木斯发病较重.针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细菌性病害情况,通过对采集到的620份细菌病害叶片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进行大豆回接致病性验证,形态特征、染色反应以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有38个菌株为由丁香假单胞杆菌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  相似文献   

7.
张博  吴晓丽  吴慧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33-2540
【目的】提高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高产突变株P. syringae pv. glycinea M-18,发酵生产冠菌素的产量。【方法】研究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初始葡萄糖浓度、葡萄糖补加浓度、补加时间、补加次数、补加三氯化铁的浓度及pH对发酵产生的影响,并在 5 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试验。【结果】在 5 L发酵罐中,自发酵后84 h起,保持葡萄糖浓度在 5-2 g•L-1,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 g•L-1,发酵后84 h每升发酵液补加0.005 mmol三氯化铁,发酵过程中用 40 g•L-1 的MgCO3来调控pH在 6.7 左右,与对照相比冠菌素的产量显著提高,最高达 31%。【结论】在发酵过程中将葡萄糖控制在一个较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显著提高P. syringae pv. glycinea M-18发酵生产冠菌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24个采自云南省各大烟区的烟草野火病菌对24个普通烟草品种及2种野生品种长花烟和黄花烟进行致病性接种试验。根据这26个烟草品种对烟草野火病菌株的抗性反应,将接种后形成病斑的直径进行聚类分析,筛选了一套烟草野火病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并以此为依据将24个病原菌株划分为两个生理小种,即0号和1 号,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致病菌种类与特征,以从安徽岳西、陕西户县和重庆黔江等猕猴桃主产区收集到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为材料,采用平板划线、梯度稀释和BPA培养法分离病原物,采用烟草过敏性反应和猕猴桃健康叶片接种观察其致病性,结合特异引物扩增的16S-23S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种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溃疡病感染枝条和树皮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0株分离物;所有分离物均可使烟草叶片产生过敏反应,猕猴桃叶片接种显示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及不同菌株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均存在差异。对特异扩增得到的280bp 16S-23SrDNA-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10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其DNA片段大小和序列均与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ae)完全一致。据此可以确定,试验分离所得的菌株均为丁香假单孢杆菌猕猴桃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10.
自1989年至1992年的四年间,在吉林省的长春、公主岭、吉林、白城、通化等地区的各大豆品种上分离到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菌株146个,接种在7个国际鉴别寄主上,即Aeme,Chippwwa,Flambeau,Harosoy,Lindarin,Merit,Norchief,观察其抗感反应。将测定结果与国际上已鉴定的9个生理小种在这7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对照,发现有98个菌株属4号生理小种,占总菌株数的67.1%,为主要菌株;4个菌株属2号生理小种;1个菌株属7号生理小种。经反复测定,发现两个新的生理小种,定名为10号和11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发一种可同时检测黄瓜靶斑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根据ITS或16S r DNA序列分别设计黄瓜靶斑病原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鉴定引物的特异性,筛选可在目标菌株中扩增出特异片段的特异引物;选择可以组合的3种病原菌特异性引物进行三重PCR,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数分别进行优化,优化三重PCR体系。【结果】针对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分别设计出5对、7对和6对特异性引物,其中引物CC4F/CC4R和CC5F/CC5R可特异扩增黄瓜靶斑病菌ITS,引物CL1F/CL1R、CL2F/CL2R、CL3F/CL3R、CL3F/CL4R、CL3F/CL5R、CL3F/CL6R和CL3F/CL7R可特异扩增黄瓜炭疽病菌ITS,引物PS3F/PS4R和PS4F/PS4R可特异扩增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16S rDNA。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370、275和698 bp,其混合扩增产物可在3%琼脂糖凝胶上得到充分分离,这3对引物选择作为三重PCR引物。在三重PCR反应体系中,当引物CC5F/CC5R、CL3F/5R和PS3F/4R的终浓度分别为0.16、0.4和0.16μmol·L~(-1)时,3个目的片段能同时得到有效扩增;当退火温度大于65℃时,部分目的片段不能有效扩增。最终建立并验证了适合上述3种黄瓜主要病原菌的三重PCR检测体系,即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含有12.5μL 2×Hiff~(TM) PCR Master Mix(With Dye)、0.16μmol·L~(-1) CC5F/CC5R、0.4μmol·L~(-1) CL3F/CL5R、0.16μmol·L~(-1) PS3F/PS4R。反应程序:95℃预变性3 min;95℃变性30 s,65℃退火30s,72℃延伸2 min,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结论】建立的三重PCR方法能够快速检测田间采集的黄瓜发病叶片中的黄瓜靶斑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和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灵敏度均可达到0.4 pg·μL~(-1)。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陕西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对CuSO4的抗性水平及与copAcopB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使用最小抑菌浓度法(MIC)对分离自陕西省关中地区的84株Psa菌株对于CuSO4的抗性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3株不同抗性水平Psa菌株的基因copAcopB与抗铜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84株Psa菌株MIC分布在3.75~6.25 mmol·L-1范围内;不同地区来源的菌株对CuSO4的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分离自周至的Psa菌株的抗铜水平明显高于眉县。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浓度CuSO4条件诱导下,3株不同抗性水平的菌株抗铜基因copAcopB表达水平与CuSO4浓度成正相关,且菌株的抗性水平越高,基因copAcopB相对表达水平亦越高。陕西省关中地区的Psa菌株对CuSO4表现出较高的抗性水平,且不同地区的Psa菌株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copAcopB基因参与了Psa菌株对铜离子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丁香假单胞菌3个致病变种基因组内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为病菌SSR标记开发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基于公共的基因组数据库资源,对3个菌株的完全重复SSR和不完全重复SSR的丰度和组成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3个菌株完全重复SSR的分布规律较为相似,其中单碱基的短重复SSR均占绝对优势,多碱基和长重复SSR则较少;菌株B728a、1448A和DC3000的不完全重复SSR总数也较相近,分别为562、529和567,其中数量最多的均为六碱基重复。但3个菌株以四、五和六碱基为基序的SSR在基序组成和数量上则表现出较高的变异性,完全重复SSR中,除AGCC、ACCTGC等基序在两个菌株中同时出现,绝大多数基序仅在单个菌株基因组内出现;不完全重复SSR中,部分基序如CCCTG、ACGCA等的出现频率在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3个菌株的不完全重复SSR在数量和结构类型上均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菌株间的完全重复SSR在数量和组成上则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2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 C)%等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15.
烟草野火病菌hrpZ基因的克隆及蛋白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方法从烟草野火病病原菌Psta218中扩增harpin编码基因hrpZ,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上,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GEX-hrpZPsta。将重组质粒pGEX-hrpZPsta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得到重组大肠杆菌BL21/pGEX-hrpZPsta。经IPTG诱导得到14.7 kD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与其他已发现的harpins一样,能够使烟草等植物产生过敏性坏死反应、富含甘氨酸、热稳定以及对蛋白酶K敏感。  相似文献   

16.
烟草品种(品系)对野火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苗期针刺接种野火病菌的方法,对收集到的烟草品种(品系)进行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38个测试的品种(品系)中,大体分为中抗、中感和感病3个抗性类群,其中,感病品种(品系)4个,该类群病情指数大于70;中感品种(品系)20个,该类群病情指数介于50~70;中抗品种(品系)14个,该类群病情指数介于20~50.在所有测试品种中,十里坪烟抗性最低,可作为对野火病监测预警材料;桦甸柳叶尖抗性最高,可作为今后的抗性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7.
雷庆  叶华智  余中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95-5996
以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为指示菌,从猕猴桃溃疡病病枝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对该噬菌体进行了热稳定性、pH值稳定性、紫外线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噬菌体的热稳定性较弱,在65℃下10 min内即可全部失活;在pH值4~9的范围内噬菌体均可稳定存在;紫外线下照射12 min,噬菌体几乎全部失活;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1;感染指示菌的潜伏期约60 min,爆发期约70 min,烈解量为123。这是首次关于猕猴桃溃疡病菌噬菌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抑菌圈法和含毒介质法测定几种杀菌剂对黄瓜细菌性斑点病和大白菜软腐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抑菌效果较好的为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和水合霉素;丙森锌对黄瓜细菌性斑点病较好,而对大白菜软腐病则较差;氢氧化铜、噻菌铜及中生菌素抑制作用一般;春雷霉素抑菌活性较差。  相似文献   

19.
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是植物中大量存在的小分子脂类结合蛋白,具有抗菌防御功能。分析黄瓜非特异性脂质转运蛋白基因nsLTP的序列特征及其在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对其应用于黄瓜等农作物转基因工程,增强作物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在黄瓜叶cDNA文库中,获得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sLTP)cDNA序列,命名为CsnsLTP;该基因全长566 bp,编码121个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具有N端信号肽,具有nsLTP家族共有的典型保守区域,属nsLTP家族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snsLTP在黄瓜叶中有表达。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下,该基因在黄瓜叶中表达增高,并随浸染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明显受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诱导,推测该基因在抵御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浸染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清香梨为授粉树,研究了翠冠梨挂瓶插枝授粉技术。结果表明,以不冷藏、授粉枝直径0.55cm、1%糖溶液和2.4%糖溶液、清香梨花蕾分离期切枝保鲜作用最好;以冷藏3d、330mL挂瓶、授粉枝直径0.55cm、河底泥和2.4%糖溶液为营养液、清香梨初花期切枝能显著提高翠冠梨坐果率;不同挂瓶方法都能显著提高翠冠梨果实的横径和纵径;以冷藏3d、清香梨初花期切枝能显著提高翠冠梨单果重;以冷藏3d、330mL挂瓶、授粉枝直径0.55cm、2.4%糖溶液、清香初花期切枝对提高小区产量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