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TO制度的调整对象能否扩展到"贸易与劳工"问题至今尚有争议.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对市场份额的占有,积极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劳工组织对劳工标准的推行配合下,在WTO体制内提出贸易和劳工议题.从多边贸易体制本身来说,WTO已经为贸易和劳工问题的解决留下了制度空间.从发展态势上看,WTO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都将对WTO贸易和劳工议题的谈判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闫祎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8):230-232
发达国家一直试图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在将该问题多次试图纳入WTO议题未果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开始针对在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PPMs)中侵犯劳工权利、不符合进口国劳工标准的产品进行限制,也就是采取单边PPMs劳工贸易措施,设置单边劳工贸易壁垒,主要针对这种PPMs劳工贸易措施在WTO框架下是否合法进行分析,探讨发达国家采取该措施是否有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多边贸易体制和 WTO 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在2003年部长会议上以及之前做出的决定将对贸易体制的发展方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 WTO 成员方能否在未来几年内努力纠正规则和制度中的问题和不平衡,或者说,是否要将一些新议题列入WTO 框架,而这些议题有可能扭曲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4.
苏艳霞 《财贸研究》2001,12(5):14-17
GATT/WTO谈判的议题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贸易与环境关系问题之所以纳入WTO谈判议程,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态环境的关注。WTO对协调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法律和组织依据。但在现行WTO多边贸易体制下,解决环保问题还存在许多挑战,实现贸易与环保的动态一体化还需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与贸易有关的劳工标准问题一直是世贸组织框架内极具争议的问题。世贸组织内部对该问题目前仍未达成一致。本文探讨了在WTO体制下建立核心劳工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我国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对新挑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贸易制裁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已出现多种实现模式并存的局面。本文着重对现有的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贸易制裁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梳理这些模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预测这些模式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贸易制裁模式强化了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间的实施力度,但还有不少问题值得相关国家和组织继续探讨。纳入WTO制度的国际劳工标准实施模式将更具权威性、约束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7.
当今国际社会,发达国家通过多种渠道将劳工权益保护的要求和自由贸易相结合。尽管WTO本身对是否将劳工权益保护问题纳入到WTO贸易协议中持不积极的立场,但是与劳工权益保护相关的贸易争端却极可能诉诸于WTO。从欧共体诉美国"301条款"案、印度诉欧共体普惠制案以及美国对中国彩电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中,都可以看到涉及劳工权益保护的贸易争端在WTO发生的可能。于此,WTO必须解决对此类案件的管辖权以及法律适用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当警惕此类问题的发生,并利用WTO的相关规定,维护自身的权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不断深化,贸易范围由简单的有形货物贸易到现今的无形服务贸易,规范贸易活动的体制和法规也不断健全,与此同时,各国也设置了许多新的有形或无形贸易壁垒,这些贸易壁垒不仅仅涉及到产品方面,还包括生产要素层面,其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纳入到WTO体制框架,而国际劳工标准这个作为规范生产要素中"人"的条款却因其复杂性,始终悬而未决.本文将从标准的复杂性、与全球贸易的联系、进入WTO的障碍和新的发展方向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劳工标准问题与贸易挂钩,引起广泛关注。追溯其在WTO框架下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贸易与劳工的问题自始就作为首要目标存在于GATT1947和WTO协定中,并在六十年的演进中呈现出目标具体化、制度化和联盟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WTO协定序言及其附件GATT、SCM和GATS协定中均包含了与就业有关的劳工因素,除GATT第20条(e)的规定外,WTO缺乏保护劳工权益的直接条款。由于劳工权益保护直接条款的缺失和已有劳工因素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所推动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剧了劳资双方力量的不均衡性,使"资强劳弱"格局日趋明显。其所加剧的国际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国劳工标准的提高,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劳工权益的实现,亦影响了发达国家劳工权益的保护。WTO应探寻在多边贸易体制内保护劳工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是复杂的,表现为互补性、不一致性和替代性。两项政策之间的关系是 WTO“贸易与竞争”议题的逻辑起点,而“贸易与竞争”议题可能导致世界贸易体制的重大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WTO框架下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易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关系是复杂的,表现为互补性、不一致性和替代性:两项政策之间的关系是WTO“贸易与竞争”议题的逻辑起点,而“贸易与竞争”议题可能导致世界贸易体制的重大发展,因此全面了解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由来已久,不仅通过制订国内法实行单边挂钩,阻碍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而且试图将此问题纳入多边贸易体制之下。本文通过对SA8000标准与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的比较,分析了SA8000体系的实质及其与“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问题的关系,并对其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WTO电子商务议题工作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在全球贸易中的日益重要性导致WTO在1996年的WTO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被纳入多边贸易体制,此后WTO一直致力于研究、讨论和审查有关电子商务的问题,本文对WTO关于电子商务议题的工作做了简要评介,并提出我国应当在该工作中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多数发达是国家强调WTO等国际组织需完善相应的劳工标准,以此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本文通过阐述核心劳工标准,并建立相关的模型,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方的角度说明劳工标准既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的终结,也并非发达国家贸易的障碍,劳工标准未必是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将劳工权利保护纳入WTO制度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文章对WTO的宗旨、相关条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WTO制度内存在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将劳工权利保护纳入WTO制度会提高劳工权利保护的权威性、有效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和德国对外贸易制度与政策作了比较。中国对外贸易制度从原来国家统制型转向开放型,贸易政策从保护贸易逐步转向自由贸易,目前正按照WTO要求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建立适应多边贸易体制的运行规则和机制。德国对外贸易制度从原来政府统制经营已过渡到主要由企业自主经营,建立起企业自主经营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外贸发展模式。德国外贸发展模式对正在按WTO规则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治理的理念指导下,晚近国际组织经常采取一种"软硬兼施"的立法模式或治理方式,WTO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为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WTO更多地表现了它对GATT的发展和扬弃,体现了"硬法"约束的法律权威性。这主要表现"一揽子"协议的安排模式、对"祖父条款"的废除、较强的执行力。为了协调各成员方的利益,使WTO更具吸引力,同时也使WTO的判决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WTO采用了"软法"治理的机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法庭之友"的介入,客观上实现了WTO机制对贸易与环境、贸易与人权等议题的采纳与接受;第二,国际标准被"柔性"地添加到WTO的规则之中;第三,宽泛、模糊的例外条款对过于"刚性"的义务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第四,模糊的优惠条款留给发达成员方权利与自由;第五,WTO对某些敏感问题的"软处理"态度,使得有关成员方有机会挑战WTO的制度约束。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外贸利益,中国应当学会利用WTO这种"软硬兼施"的治理模式:积极参加WTO各项议题的谈判,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大力发展本国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并未因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加强而有所收敛,反而以更新的保护手段来逃避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约束,这已经对世界贸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多边贸易体制下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特点,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工壁垒、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对我国产品出口带来巨大的阻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应从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格局的现实出发,把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结合起来,充分利用WTO的规则积极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20.
WTO贸易便利化议题谈判进程回顾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运输与通讯方式的不断改善,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除,贸易便利化已日益成为WTO各成员的强烈诉求。在多哈回合中,“贸易便利化”成为各成员谈判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简要回顾了WTO贸易便利化议题谈判的进程,重点分析了多哈回合谈判下贸易便利化议题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谈判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