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背景:距下关节制动器在儿童平足畸形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尚缺少相关的中长期随访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评价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收治柔韧性平足患者31例(56足),男17例(31足),女14例(25足),年龄8~14岁,平均(12.6±1.2)岁。所有患足均行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的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满意度调查及影像学正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距骨第2跖骨角(T2MT)、距舟覆盖角(TCA),侧位X线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55~63个月,平均(60.5±3.2)个月。2例(2足)因负重出现跗骨窦区疼痛,更换较小型号的稳定器后疼痛消失。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Maryland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很满意22例(70.97%),满意6例(19.35%),一般3例(9.68%)。末次随访时T1MT角、T2MT角、TCA角、Meary角、Pitch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中期疗效良好,平足畸形改善效果满意,但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型号,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9月,收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14例(26足)。男10例(18足),女4例(8足);年龄12~18岁,平均14.5岁。先天性平足症12例(24足),神经疾病导致平足症2例(2足)。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2±0.4)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2.2±12.3)分。8足单纯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18足联合经皮微创跟腱延长术或腓肠肌松解术、胫后肌腱前置及弹簧韧带紧缩术或内侧楔骨背侧开放截骨植骨术。采用VAS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于X线片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及距骨倾斜角。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2足)出现跗骨窦区疼痛,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4个月,平均14.5个月。患足穿鞋、行走时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0.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6,P=0.000)。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94.5±10.8)分,较术前显著提高(t=7.765,P=0.000)。X线片复查示,距下关节稳定器植入跗骨窦中,内侧足弓高度较术前抬高。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距骨-第2跖骨角、距舟覆盖角、Meary’s角、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跟骨倾斜角改善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9,P=0.598)。结论应用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操作简便,可有效矫治青少年柔韧性平足症,近期疗效良好,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必要时辅助软组织及骨性手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自2009年4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诊断为僵硬性平足畸形患者36例(50足),其中男20例(29足),女16例(21足);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7.5±4.5)岁。均行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30例(39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50个月,平均随访(28.5±4.2)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评分及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saltzman位后足力线、正位X线片上距骨第2跖骨角(talar 2nd metatarsal angle,T2MT)、侧位X线片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浅表皮肤感染,多次换药并口服抗生素后伤口愈合;2例出现距舟关节骨不愈合,经治疗后恢复良好。5例患者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或出现足部其他部位疼痛,保守处理后缓解。结论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平足畸形短期疗效明显,但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Chen ZJ  Wang ZY  Wang QP  Zhu GY  Jiang J  Qi YZ  Zeng YF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1):1633-1636
目的 探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8年8月利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重度(足母)外翻患者37例(66足),男性5例(10足),女性21例(38足);年龄21~76岁,平均58岁.术前、术后、随访时均拍摄足部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近侧关节固定角.比较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相关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Maryland评分法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患者26例(48足)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3年.末次随访时(足母)外翻角较术前纠正25.6°±3.8°,第1、2跖骨间角较术前纠正8.6°±2.4°,近侧关节固定角较术前纠正4.7°±4.2°.根据AOFAS百分评分法评定,优15例(28足)、良8例(16足)、可3例(4足),优良率为91.7%.结论 利用第1跖骨基底截骨结合Chevron-Gerbert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良好,但有手术相对复杂、需行多段截骨及内固定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的结果评估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9例(25足)经6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其中男7例9足,女12例16足;年龄18~52岁,平均(33.2±9.8)岁。患者均为柔韧性平足,伴有不同程度的平足及跟骨外翻畸形,术中切除副舟骨行胫后肌腱止点带线锚钉重建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足采用Maryland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评定。术前及随访拍摄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的改变。结果术后19例(25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6±7.1)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足Maryland功能评分为(92.1±2.1)分,VAS疼痛评分为(0.7±0.9)分,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重侧位X线片跟骨倾斜角(Pitch)、跟距角(Kite)及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负重正位X线片的距舟覆盖角(TCA)、距骨第1跖骨角(T1M1)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末次随防足部疼痛均消失,平足畸形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跟骨内移截骨术结合改良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术后患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1):1038-1041
[目的]评价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16例(19足)。对照比较术前、术后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变化;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6例(19足)患儿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70个月(3.50~12月)。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Hy Pro Cure螺钉的距下关节制动术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的有效方法,具有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还需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老年性外翻越来越多见。老年性外翻一般畸形严重,很难依靠单一截骨术矫正足部的全部畸形。目的:观察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患者138例(253足),男31例(45足),女107例(208足);年龄65~92岁,平均(77.8±2.3)岁。分别于术前1 d、术后7 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定。术前、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拍摄足负重位X线片,测量和记录HVA角、IMA角、DMAA角变化情况,并进行影像学评定。结果:13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6±0.5)年。无一例出现截骨处迟延愈合和不愈合,无跖骨头坏死。所有患者术后7 d、术后6周、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末次随访时更显著(P<0.01)。AOFAS的Maryland第1跖趾关节百分评分法功能评定,总优良率为96.8%。HVA角、IMA角、DMAA角均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发现各角度均较术后6周有一定程度的丢失,但无统计学差异,患者亦无临床症状。结论:运用第1跖骨远端Chevron截骨术结合趾骨Akin截骨术治疗老年性外翻的临床疗效明显。手术在单一切口下即可完成,操作相对简单,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初期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17例(24足),均经过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后疼痛症状无缓解,其中男6例(8足),女11例(16足);年龄11~17岁,平均13.5岁。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71.7±4.3)分,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54±0.93)分。术前检查为Ⅱ型副舟骨伴后足轻度外翻畸形,足弓高度有不同程度降低。术中均切除副舟骨,置入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使用带线锚钉重建胫后肌腱。8例联合行经皮跟腱延长,7例联合行腓肠肌松解,5例同时行弹簧韧带紧缩。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Pitch角),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舟覆盖角(talocal caneal angle,TCA)、距骨跟骨角(Kite角),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24足)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3.6个月。侧位X线片上的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正位X线片上的距舟覆盖角、距骨跟骨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及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Kidner手术联合HyProCure距下关节稳定器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恢复足部功能,并发症少,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结果及影像学评价个体化方案治疗儿童马蹄内翻足矫形术后畸形复发的疗效。方法 2011年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28例45足,男16例25足,女12例20足;年龄5~14岁,平均9.2岁。根据每个患者畸形的分类及畸形复发的程度设计了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Maryland评分、VAS评分及满意度调查和影像学正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T1MT)、跟骨第5跖骨角(C5MT),侧位片的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距骨角(Kite角)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21.5±1.8)个月。3例(4足)术后伤口表浅感染,经过短期抗生素治疗所有伤口均愈合。末次随访时平均Maryland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末次随访时平均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评价:很满意18例,满意8例,一般2例;末次随访时T1MT角、C5MT角、Meary’s角、Kite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针对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治疗Müller-Weiss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5-05采用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治疗的13例(13足)Müller-Weiss病。术中用直径4.0 mm无头加压空心螺钉固定距舟关节,可控加压骑缝钉固定跟骰关节。比较手术前后AOFAS评分、Meary角和跟骨倾斜角。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16.0~21.5)个月。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显示距下关节与舟楔关节与术前相比无明显退变。所有患足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1~19)周。1例出现切口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4例自我感觉在不平坦路面行走时中足不适。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Meary角、跟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距舟与跟骰双关节融合术可有效缓解Müller-Weiss病引起的中后足症状,矫正平足畸形和后足内翻畸形,尤其适用于跟骰关节有阳性体征的MaceiraⅢ、Ⅳ期患者,但同时也牺牲了中后足的部分活动度,影响了行走时中足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üller-Weiss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2月,对14例(14足)保守治疗无效的Müller-Weiss病患者行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男3例,女11例;年龄35~56岁,平均46.2岁。左足6例,右足8例。Maceira分期:Ⅲ期5例,Ⅳ期9例。病程4~12年,平均7年。术前摄X线片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9.8±2.8)°,侧位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CPA)为(14.7±5.1)°,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eary角)为(4.8±2.8)°,正位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 meta-tarsal angle,T1MA)为(25.0±7.3)°;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9±1.5)分,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为(58.8±17.6)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27个月,平均22.3个月。术后2例出现足内侧麻木感,2例切口感染;其余患者无明显不适。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1.3)分,AOFAS评分为(90.6±2.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8.18,P=0.00;t=–6.95,P=0.00)。X线片复查示,患者距舟关节及跟骨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测量Saltzman位后足力线为(–2.5±2.7)°,侧位CPA为(25.0±5.2)°、Meary角为(2.6±2.1)°,正位T1MA为(8.1±3.8)°;除Meary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5)外,Saltzman位后足力线、CPA、T1M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3,P=0.00;t=–8.89,P=0.00;t=8.05,P=0.00)。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无邻近关节骨关节炎的Müller-Weiss病患者,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83-2186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3月,在本中心接受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的Müller-Weiss病患者16例(16足),男4例,女12例;年龄29~56岁,平均(41.42±5.12)岁;Maceira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7例。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Maryland评分、V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通过测量足负重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跟骨倾斜角,负重正位距骨-第2跖骨角以及后足力线角进行影像学评价,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0.63±3.67)个月。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患者足背伤口出现皮缘坏死。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踝部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优良率100%;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角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跟骨截骨术治疗MaceiraⅡ-Ⅳ期Müller-Weiss病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的疗效。方法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单纯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治疗!外翻,其中35例56足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26例43足,行第一跖骨及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9例13足,患者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头下存在疼痛性胼胝体。患足均于手术前、后摄负重正侧位X线片。结果行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0.1°±4.9°,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2.2°±5.0°;术后!外翻角为14.7°±2.7°,第一跖楔关节角为6.9°±1.5°。术前AOFAS评分为(47.6±5.8)分,术后为(84.3±5.7)分。行第一跖骨联合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患者术前!外翻角为35.0°±5.8°,第一跖楔关节角为16.7°±1.8°;术后!外翻角为16.7°±2.4°,第一跖楔关节角为7.8°±1.4°。术前AOFAS评分为(44.7±5.7)分,术后为(85.7±4.5)分。在手术前、后X线片上测量相关解剖角度,并进行比较。!外翻角、第一跖楔关节角、第一、二跖骨间角、第一、五跖骨间角、近端关节固定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远端关节固定角手术前、后未见明显变化。AOFAS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第一跖楔关节角增大的!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基底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内收畸形可以获得优良的术后效果;而对于伴有前足疼痛性跖侧胼胝体者,建议联合行第二和(或)第三跖骨基底截骨术,以恢复正常的跖骨头平面足横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8-05采用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23例(27足)足拇外翻畸形。结果 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6.9(12~3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第1跖楔关节均骨性融合,未出现螺钉断裂或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第1跖趾关节外翻角为(16.2±2.4)°,第1、2跖骨间角为(8.5±1.0)°,跖骨远端关节固定角为(8.5±1.2)°,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88.2±4.7)分,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第1跖楔关节融合联合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治疗第1跖楔关节松弛的中、重度足拇外翻患者效果良好,但该术式对术者要求较高,特别是行近节趾骨近端截骨术时一定要把握截骨的分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截骨矫形术与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分别接受截骨矫形术和距下关节制动术治疗的41例(61足)儿童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8~14岁,截骨矫形术组21例(31足),男11例,女10例;单侧11例,双侧10例;左足15例,右足16例;平均年龄(12.87±1.12)岁。距下关节制动组20例(30足),男12例,女8例;单侧10例,双侧10例;左足17例,右足13例;平均年龄(11.56±1.73)岁。对患儿术前和末次随访分别进行影像学评估,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talar 1st metatarsal angle, T1MT)和距舟覆盖角(talonavicular coverage angle, TNCA);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距骨第1跖骨角(Meary’s角)、跟骨倾斜角(calcaneal pitch angle, CPA)和后足力线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外翻角(calcaneus valgus angle, CVA)。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Scarf截骨术矫正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固有角(DMAA)增大型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拇外翻患者(33足)采用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比较手术前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的拇外翻角(HVA),第一、二跖骨间角(IMA),DMAA的变化。依据AOFAS足拇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6个月。33足术后足负重位正、侧位X线片所示的HVA、IMA及DMAA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01)。术后未出现畸形复发、截骨处不愈合、跖骨头坏死及足趾坏死等并发症。其中有2足螺钉松动,1足术后感染,1足术后跖趾关节活动僵硬。末次随访参照AOFA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29足,良2足,差2足,优良率93.94%。结论对于合并DMAA增大型拇外翻患者,采取改良Scarf截骨术治疗可有效矫正畸形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的疗效。方法采用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27例拇外翻患者(27足):Akin截骨联合Chevron截骨19例,Akin截骨联合Scarf截骨6例,Akin截骨联合Juvara截骨2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第1、2跖骨间夹角(IMA)与拇外翻角(HVA)的变化。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截骨端均骨性愈合,前足疼痛较术前显著减轻,无拇外翻复发、转移性跖骨痛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HVA、IMA较术前显著减小,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Akin截骨联合第1跖骨截骨治疗拇外翻,纠正畸形效果满意,可降低拇外翻术后复发率,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经皮Chevron截骨术治疗轻中度足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采用经皮Chevron截骨术治疗24位(26例)轻中度足拇外翻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8岁,其中右足14例,左足12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测量足拇外翻角、跖骨间角,并进行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前足评分。术前足拇外翻角20°~40°,跖骨间角小于20°,跖骨远端关节角小于10°。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足拇外翻角由术前平均31.68°纠正至术后平均14.39°,跖骨间角由术前平均13.77°纠正至术后平均7.98°,AOFAS前足评分由术前平均59.26分改善至术后平均88.35分。术后4例出现内侧关节囊折叠缝合引起的刺激症状,4例出现螺钉尾端刺激症状,但无伤口感染、关节僵硬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Chevron截骨术中期随访结果较好,可有效治疗轻中度足拇外翻畸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足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中足骨折脱位致创伤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 1年10月采用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中足损伤后成人创伤性平足症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2~57岁,平均38.4岁;左足8例,右足7例.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足部力线改变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功能预后.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 ~3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距骨-第1跖骨角(14.7°±3.7°)、距骨-第2跖骨角(18.9°±2.9°)、距骨-跖骨角(3.4°±1.2°)较术前(26.1°±8.9°、28.6°±12.7°、10.7°±6.7°)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距骨-跟骨角(24.6°±4.3°)较术前(21.3°±4.7°)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OFAS中足评分[(81.5±6.3)分]、VAS评分[(2.6±0.9)分]较术前[(30.5±14.9)分、(5.7±0.9)]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足融合术可以明显改善创伤性平足症患者的足部力线和外形,稳定足弓,且可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但多数患者仍无法完全恢复伤前活动能力,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中足骨折脱位仍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双平面截骨术治疗合并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4例(94足)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双平面截骨术(跖骨远端Reverdin截骨术+跖骨近端开放楔形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及软组织手术。男10例(15足),女54例(79足);年龄26~66岁,平均44.5岁。单侧34例,双侧30例。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为(54.3±7.4)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0±2.0)分。比较手术前后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及VAS评分,以及[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first-second intermetatarsal angle,1-2IMA)、DMAA、第1跖骨长度(first metatarsal length,FML)。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2个月。4足发生并发症,其中[足母]僵硬、内侧切口边缘皮肤感觉麻木、转移性跖痛、第1跖骨头坏死各1足。术后1年AOFAS Maryland跖趾关节评分为(89.2±7.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27,P=0.000);其中优78足、良12足、中3足、差1足,优良率为95.7%。VAS评分为(1.5±2.0)分,较术前明显改善(t=10.238,P=0.000)。X线片复查显示术后3个月截骨均达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及1年HVA、1-2IMA、DMA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F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6,P=0.863)。结论双平面截骨术可以显著改善合并DMAA增大的重度[足母]外翻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