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帅  刘栿  赵雨菲  孙奇  郝祥瑜  袁向群 《昆虫学报》2022,65(9):1196-1203
【目的】动物界存在多种用于对抗捕食者的防御机制。一些鳞翅目昆虫的蛹在受到机械刺激时会发出蠕动的声音。【方法】在扫描电镜下对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蛹的发声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使用Audacity软件对捕获的声音进行特征分析。【结果】柑橘凤蝶蛹在腹部第4-5节和第5-6节之间的节间膜上存在发声器,有规律地发出嘶嘶声。发声器由多层甲壳素构成的刮器和板组成,刮器和板上有 50~90个突起。当蛹的腹部被寄生蜂触角刺激30 s以上时,刮器和板会迅速相互摩擦,腹部反复摆动发出声音。蛹发出的声音是由一系列每2 000~3 000 ms发生3次的短脉冲组成的。频带很宽,主要分布在5~20kHz范围内。新鲜蛹和越冬蛹的活性不同,声强也不同。【结论】本研究首先描述了柑橘蝴蝶蛹发声器的结构,结果支持了一些蝴蝶蛹对寄生生物进化出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声学防御)的假说。此外,通过比较两种生境的柑橘凤蝶蛹的声波特征,我们提出了同一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可以产生方言的假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L.)发声器的结构及鸣声的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亚洲飞蝗主要的发声方式为前翅中闰脉-后足股节型,即前翅中闰脉的发声齿与后足股节内侧隆线相互摩擦发出鸣声.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发声器的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亚洲飞蝗前翅中闰脉具有单排规则排列的发声...  相似文献   

3.
蝼蛄的声学通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忠 《生物学通报》1995,30(12):6-7
通过对蝼蛄声学通讯的研究,揭示了蝼蛄鸣叫时发出的志信号对其种群所引起的行为反应,和蝼蛄声学通讯的特点,观察了发声器的结构与听器的作用。同时,记述了观察分析昆虫声信号的一般方法。声引诱的实验证明,不同参量的鸣声信号对蝼蛄的引诱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4.
昆虫复眼结构独特、功能优异,是重要的仿生对象。仿生学家模拟复眼特性研发了人造同位复眼照相机;模拟蜻蜓复眼结构研制了相控阵雷达;从蚂蚁、蜜蜂和其他昆虫的复眼结构中得到启示,研制了偏振光导航仪;根据甲虫的视动反应机制研制出空对地速度计。科学家还对昆虫复眼的信息加工原理进行研究,研制出寻的末制导装置;法国科学家研制出仿复眼视觉导航装置及昆虫化机器人。  相似文献   

5.
昆虫吊飞试验的微机记录系统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自1953年Hocking装置了测定昆虫飞翔能力的飞行磨之后,经过实践,利用飞行磨对昆虫进行吊飞研究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各种昆虫的飞翔特性,如飞翔能力,人工饲养个体与野生虫源的虫质比较,能源物质的利用以及飞行控制机制等,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昆虫飞翔的研究资料。但以往吊飞试验的记录装置(波纹记录)不够精确,  相似文献   

6.
一种昆虫过冷却点的简易测定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龙石  丛明亮  孟艳玲 《昆虫知识》2010,47(6):1257-1260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利用热敏电阻测定昆虫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的装置,经检验其准确度与常用的热电偶法基本相同,但其测定成功率较高,使用方便。本装置先录制热敏电阻值变化的全过程,便于随时调出并准确地读出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的热敏电阻值;开发了操作方便的昆虫夹,明显缩短了测定时间,提高了测定效率,可用于定期的、连续的昆虫过冷却点与体液冰点的批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凡是因振动发出声音的物体,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发声体;人类的语言、歌唱和动物鸣叫所发出的声音是由发声器官的振动发出的,因此把发声的器官叫做发声器。人和有听觉的动物基本上都具有发声器。人的发声器同动物的发声器相比较。显然人比动物更为复杂。如果我们再从发出声音后所起的作用及其生物学意义来分析,又可将动物发声器发出的声音分成二类:第一类的声音可以作为讯号在同种的个体间交往,不同的声音包含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吸引异性、报警、惊吓、避开袭击和求食等。这类声音无疑是具有真正的生物学意义;另一类声音是动物体进行其他活动时,相伴随而发出的声音,这类声  相似文献   

8.
昆虫悬吊飞行装置的设计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昆虫悬吊飞行装置在研究昆虫的飞行能力,其中包括飞行持续时间,飞行速度及不同生理条件和生态因子对飞行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装置。 黄冠辉等(1966)应用Treat的方法测定了粘虫飞行的持续时间和振翅频率,大久保宣雄(1973)应用  相似文献   

9.
连续温度梯度下昆虫趋温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马春森  马罡  杜尧  杨和平 《生态学报》2005,25(12):3390-3397
昆虫作为一种能够自由活动的生物,可以通过运动主动选择对其有利的环境温度。大多数研究中昆虫被迫接受人为设定的恒温或变温,并未体现出昆虫本身对适宜温度的主动选择性。连续温度梯度是在某一介质的两端产生由高到低连续变化的温度范围。在一定温度梯度中昆虫趋温行为的研究揭示了其主动选择的适宜温度,这对了解昆虫的空间动态、提高测报准确性和开发防治新方法有重要意义。总结了产生连续温度梯度的各种装置,致冷、加热和温度测量方法以及昆虫趋温行为的观察装置和方法,包括在植物体上(内)及空气、下垫面、粮食和土壤等介质中产生温度梯度的方法及装置。各装置以水浴或电器设备制冷或加热,肉眼观察手工记录或以摄像机、声音信号采集系统等方法记录昆虫的行为。综述了多种昆虫生长发育、栖息、产卵或取食的偏好温度,总结了性别、发育阶段和生态型等生理因素及光照、湿度和预适应温度等环境因子对昆虫偏好温度变化的影响。昆虫的趋温性因种而异,同种昆虫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生命活动所趋温度不同。多数种类昆虫雄性成虫的偏好温度比雌性略高。某些昆虫的多型现象可能导致其种内不同生态型的偏好温度存在差异。光照和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某些昆虫对温度的反应。有些昆虫经预适应温度训练后,其偏好温度发生改变。某些昆虫对温度的偏好呈现出一定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饥饿条件下昆虫的偏好温度降低。温度梯度的有无及其方向、温度的高低、温差的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昆虫的活动性。最后分析了本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开展对重要农林作物害虫和天敌趋温行为及其生理学机制,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昆虫趋温性等方面的探索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于丹  赵克尊 《生态学杂志》1990,9(1):7-10,50
昆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森林中枯枝落叶较多,生境复杂,为昆虫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因而在森林中昆虫的种类多,数量大。大多数昆虫都以森林  相似文献   

11.
丽蛉类昆虫是脉翅目昆虫在中生代特有的一类绝灭昆虫,被誉为"中生代的蝴蝶",其体型巨大、脉序复杂,部分身体特征高度特化,与现代脉翅目昆虫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其在脉翅目演化中的地位也是一直难以确定。同时,由于化石保存的局限性,该类昆虫多是依靠不完整的结构进行分类,缺少系统的总结和修订,也为该类群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对中生代丽蛉类昆虫进行了总结,统计了至今全世界所发现的所有丽蛉类昆虫名录,概述了其研究历史,地质年代及地理分布,系统发育研究进展,功能形态学研究及生态学特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研究该类群有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2.
昆虫病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胡远扬 《中国病毒学》2004,19(3):303-308
在病毒学研究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中,以昆虫作为宿主,并在宿主种群中发生流行病的昆虫病毒研究起步较迟,落后于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但是近五十年来,昆虫病毒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七次报告的统计,至今已报告的昆虫病毒有1600多种,涉及昆虫纲几乎所有的目.这些昆虫病毒分属于13个病毒科、2个病毒亚科和21个病毒属.按病毒核酸类型划分,可分为:1)双链DNA病毒,其中有杆状病毒科、痘病毒科、多分病毒科、泡囊病毒科和虹彩病毒科;2)单链DNA病毒中的细小病毒科;3)双链RNA病毒,其中有呼肠孤病毒科、二分RNA病毒科;4)单链RNA病毒,其中有微RNA病毒科、野田村病毒科和T四病毒科;5)DNA和RNA的反转录病毒,包括前病毒科和变位病毒科[2].昆虫病毒已经成为病毒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之一,它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昆虫病毒研究实际上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高尚荫、曹诒荪等人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病研究[3].近五十年来,在昆虫病毒--昆虫细胞离体培养系统;昆虫病毒资源的识别鉴定;昆虫病毒分子生物学;昆虫病毒生物防治技术等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麦田昆虫群落的时间结构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庞保平 《昆虫知识》1993,30(5):263-267
<正> 现代的害虫防治已发展到综合治理阶段,了解农田昆虫群落的结构动态,是进行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一。近年来,国内对主要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开展了研究。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关于麦田昆虫群落的研究还不多,为此,作者对呼和浩特市郊区麦田昆虫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口岸截获疫情浅析外来昆虫入侵特点和防范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施宗伟  姚文国 《昆虫知识》2004,41(4):371-374
从我国口岸截获外来昆虫比例高以及入侵昆虫危害严重情况 ,论述了昆虫是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物种 ;并从昆虫的独特性 ,分析了外来昆虫传播途径多 ,入侵成功率高的原因 ,并提到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昆虫相互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孟玲  李保平 《生态学杂志》2005,24(2):200-205
综述了CO2浓度升高对植物与昆虫相互关系影响的研究结果。大量研究表明,高浓度CO2对植物生理生化活动有显著的影响,植物营养物质的变化对植食性昆虫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浓度CO2条件对咀嚼式口器昆虫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昆虫为了获得足够的氮素营养而增加取食强度和时间,从而更易于受到天敌的攻击,这些昆虫的生长率、繁殖和生存率有下降的趋势;而对刺吸韧皮部汁液的昆虫来说,多引起种群数量增加或无显著影响。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昆虫体表具有丰富的色彩,这一优势有助于其更有效地实现性别识别、伪装警戒、趋敌避害等功能。相对于微纳米结构对昆虫体表色彩效应影响的研究,昆虫色素的研究相对较弱,而且一些已知的色素在成色机制中的作用也不是特别清楚。本文对昆虫色素的种类、存在部位、理化性质、部分目(11目300多种昆虫)中的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等进行了概述;对目前昆虫色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对昆虫色素的应用现状、研究意义及可能的仿生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陆继军 《昆虫知识》1995,32(1):43-43,42
随着古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入,人们不断地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获取更多的古气候代用指标,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依据。而近年在国际上兴起,并已引起我国学者重视的晚第四纪古昆虫研究,即是该项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晚第四纪古昆虫主要是保存于距今18000年以来沉积物中的昆虫碎屑,它是介于化石昆虫和现代昆虫的中间类型。化石昆虫仅保存有印模;现代昆虫的成虫一般包括硬体和软体两部分,井有复杂的化学组成;而晚第四纪古昆虫为几丁质硬体。在古昆虫组合中,95%以上为鞘翅目种类。这是由于该类昆虫的几丁质骨骼易于在沉…  相似文献   

18.
昆虫体表具有丰富的色彩,这一优势有助于其更有效地实现性别识别、伪装警戒、趋敌避害等功能。相对于微纳米结构对昆虫体表色彩效应影响的研究,昆虫色素的研究相对较弱,而且一些已知的色素在成色机制中的作用也不是特别清楚。本文对昆虫色素的种类、存在部位、理化性质、部分目(11目300多种昆虫)中的色素、生物合成途径等进行了概述;对目前昆虫色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办法,并对昆虫色素的应用现状、研究意义及可能的仿生应用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简要叙述了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涉及的昆虫类群、核型分析结果、研究方法和手段、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异、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等。我国学者对昆虫染色体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迄今已对蜉蝣目、蜚蠊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蚤目和膜翅目等10目481种昆虫的核型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蝗虫、蝽类、蚜虫、蚕类、果蝇、摇蚊及实蝇等。在染色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蚕类和果蝇等有丝分裂;蜚蠊类、蝗类、蝽类和蚕类的减数分裂及性别决定机制;部分昆虫的联会复合体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蝇和蚊类昆虫的唾腺染色体;果蝇的B染色体;蚕类和蚊类昆虫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异;蚕蛾类的数量变异。研究结果多应用于昆虫系统分类和进化的探讨,揭示昆虫遗传与变异规律。通过与国外研究成果对比,提出昆虫染色体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昆虫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半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虫性信息物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自蚕蛾醇的结构被鉴定开始,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物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由于危害严重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物质的提取、鉴定、产生和识别机制,及各组分功能作用等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