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超声溶剂萃取和液相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HPLC-ICP-MS)分析技术,测定了生物体中多种有机锡。用流动相作为超声萃取溶剂,沉降、过滤后的上清液,用HPLC-ICP-MS定性定量分析,五种有机锡化合物三甲基氯化锡、二丁基氯化锡、三丁基氯化锡、二苯基氯化锡、三苯基氯化锡作为目标物被测定,并测定了生物样品中五种有机锡的加标回收率均为50%~130%。  相似文献   

2.
采集雄安新区表层土壤样品(0~20cm)、大宗农作物(小麦籽实)及根系土样品,利用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土壤硒含量分布、富集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生态位适宜性评价理论模型开展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新区表层富硒土地16993hm2,土壤中硒赋存形态以强有机结合态为主,其次为残渣态和腐殖酸结合态,三者占土壤硒总量的87%以上,生物可利用态硒含量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水溶态硒占比4.44%、离子交换态硒占比3.43%).小麦籽实样品富硒率28.45%,籽实中硒含量与根系土壤中硒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r=0.77,P<0.01).土壤硒富集主要受第四纪沉积地貌环境的影响,此外灌溉水、化肥和大气干湿沉降(燃煤降尘)等外源输入也影响贫化富集.土壤硒含量与沉积地貌环境“标志性”土壤指标Al2O3、Fe2O3、MgO和K2O含量,土壤有机碳(Corg.)、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和粉粒含量等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SiO2、Na2O含量和土壤砂粒含量等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基于生态位评价理论模型,新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区(Ⅰ级)和中适宜区(Ⅱ级)主要位于新区西北容城县南张镇和小里镇、安新县寨里乡和老河头镇等地,土地面积为14397.35hm2,占新区规划总面积的8.13%.  相似文献   

3.
安徽琴溪地区土壤硒元素有效性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硒土壤资源日益引起重视,但如何界定富硒土壤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选取安徽琴溪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安徽省富硒土壤分级标准,系统研究琴溪地区农业可耕地土壤及其植物中硒含量,这为琴溪地区富硒产品开发的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当地富硒产品的开发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锐  李瑜  余京  周皎  余飞  张云逸  蒋玉莲 《环境科学》2023,44(3):1727-1734
为了促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实现地质高背景区富Se资源的安全利用,以重庆市黔江区五里镇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土壤-农作物的富Se水平及重金属含量,开展地质高背景区富Se耕地区划及可利用性方法研究,以期提高富Se资源利用效率,为地质高背景区富Se资源的安全利用提供思路.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及农作物中Se含量丰富,具备开发富Se资源的潜力,但部分样品存在Cd超标的问题.土壤pH是影响农作物Se和Cd含量的关键因素,碱性条件下有利于富Se资源安全利用.A~E(A表示可利用富硒耕地,B表示农作物不富硒但农作物安全,C表示农作物富硒但农作物不安全,D表示农作物不富硒且农作物不安全,E表示土壤硒含量小于富硒阈值且土壤重金属不超标)类耕地面积分别为0.72、0.75、0.28、0.13和0.56 km2,建议在A类耕地分布区开展安全富Se资源开发,在C和D类耕地分布区开展土壤酸化调理及作物低累积品种等农艺措施,降低农作物重金属超标风险,并加强全区耕地保护力度,防止新增污染物输入.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地区土壤硒形态分布及其植物有效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集了张家口克山病区非病村4个砂土样品和重病村6个草甸土、褐土样品.用连续提取程序分离出水溶态硒、离子交换态硒、有机态硒、酸溶态硒、硫化物态硒和残余态硒。水溶态硒容易被植物吸收。交换态硒也能被植物吸收,但受到吸附环境和pH值的影响。有机结合态硒只有在碱性条件下其中的富啡酸态硒才能被植物吸收。酸溶态硒是铁锰氧化物和碳酸盐类矿物醚性淋溶作用的结果,酸性条件下硒容易流失,碱性条件下硒被原矿物固定,因此都难被植物吸收利用。硫化物态硒和残余态硒是最难溶的,基本上不被植物吸收。张家口地区重病村土《铁锰氧化物和腐殖质含量高,呈中-微酸性,而非病村正好与之相反。因此,重病村土壤虽然水溶性硒+交换态盾+有机态硒高于非病村,但这三种硒形态所反映的土壤植物有效性反而低于非病村。这可能是病村粮食比非病村低硒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潇  张震  朱江  宋贺  董召荣 《地球与环境》2019,47(3):336-344
通过对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及种植水稻中硒的含量测定,研究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赋存分布特征,探讨水稻中硒含量及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中各形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青阳县富硒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态和残渣态的硒,含量较高,占到总量的10%以上;而水溶态、离子态、铁锰态、碳酸盐态的硒含量较低,占总量比例皆低于5%;研究区水稻籽粒中硒的含量均值为0. 063 8 mg/kg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 032 mg/kg,达到了国家富硒水稻的标准;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富集利用与土壤中硒的形态关系密切,当地土壤中水溶态和腐殖酸态的硒与水稻中硒的含量呈显著相关,而其它形态的硒相关性不明显,说明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土壤中水溶态与腐殖酸态的硒。据此可以通过施加有机生物质的生产措施,增大土壤腐殖酸态硒的含量,提高土壤中有效硒的供给含量,以有利于水稻对土壤中硒的吸收富集,提高水稻中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浙北平原富硒土壤资源区硒来源的定量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明星  潘卫丰  岑静  马学文 《环境科学》2013,34(7):2775-2781
明确硒元素含量不同来源组分(自然背景组分和外源输入组分)贡献率是评价富硒土地资源是否具有可持续利用性的前提.以嘉兴市秀洲富硒土地资源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地学分析和多元统计交互验证,将该区域土壤硒来源定性分离为自然背景组分和含外源输入组分,并采用频数分布函数为工具,对硒含量不同来源组分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分离.结果表明,秀洲区富硒土地硒含量来源自然背景组分的贡献率占90%,外源输入组分占10%,表明秀洲区富硒土地资源具有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高镉地质环境富硒土壤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详细研究了浙西富硒土壤中Cd、Se、Zn、Ni存在形态以及农产品安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继承了成土母质中硒、镉高含量的特点,引起农产品中富硒和镉含量超标。研究发现,当地居民并未由于农产品镉超标而出现群体性疾病,相反地,则表现为体格健壮,长寿老人较多,人发中镉含量低,硒含量高等特点。优良的生态现象可能与人体内Zn、Se对Cd的拮抗作用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黑色岩系地区富硒土壤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思路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浙中典型富硒区土壤硒含量及形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浙江省中部典型富硒土壤区的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了其土壤硒含量特征。发现区内土壤硒含量表现为表层富集的趋势,平均含量达0.40mg/kg,含量水平远高于区域背景,总体达富硒水平。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效硒含量差别较大,旱地土壤平均约高出水田土壤1倍。有机态硒是硒元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其含量比例高达63.7%,反映了土壤中硒富集与有机质活动的密切关系。另外,研究还发现,区内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这为富硒土壤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低硒环境中人群对不同形态硒的保留量及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低硒生态环境中有明显早期大骨节病病变的人群服用富硒酵母,亚硒酸钠和肌肉注射硒代二乙酸后体内硒保留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治疗效应与摄入三种形态的硒后硒在体内保留量的关系,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讨论了不同形态硒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是三种形态的硒对早期大骨节病病变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再一次证明低硒生态环境是大骨节病流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开阳富硒农作物筛选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贵州开阳禾丰乡和冯三镇富硒岩石出露区出产农作物的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筛选了该区可供开发种植富硒农作物的土壤农田和农作物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为0.46~2.31 mg/kg,均值为1.42 mg/kg,冯三镇的安坪村、金龙村和禾丰乡的杨柳坝、甘塘村一带的土壤都达到了富硒水平;农作物的含硒量为0.007~0.61 mg/kg,筛选出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辣椒、油菜、洋芋等,大都达到了富硒等级。  相似文献   

12.
尿液中不同价态硒的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二溴代苤硒脑生成条件下Se(-Ⅱ、0)、Se(Ⅳ)、Se(Ⅵ)等不同价态硒的稳定性及其转化条件,确定了用二溴代苤硒脑体系的吸附溶出伏安法测定尿液中不同价态硒的方法.结果表明,在1.5mol/L HCl介质中,Se(Ⅳ)与二溴代邻苯二胺定量生成苤硒脑,可用吸附溶出伏安法直接测定Se(Ⅳ).HNO_3-HClO_4消化样品时,Se(-Ⅱ、0)定量转化为Se(Ⅳ),此时Se(Ⅳ)、Se(Ⅵ)价态稳定.而HNO_3-HClO_4消化样品后用3mol/L HCl将Se(Ⅵ)还原为Se(Ⅳ)后可测得总硒.故利用不同的样品处理方法所得结果差减后,测定Se(-Ⅱ、0)、Se(Ⅳ)和Se(Ⅵ)含量.本文方法用于尿液样品分析,尿液中硒的主要价态为以Se(-Ⅱ)形式存在的有机硒,无机态Se(Ⅳ)、Se(Ⅵ)的含量甚微.  相似文献   

13.
硒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水稻作为中国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研究水稻籽实与根系土硒含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富硒水稻种植、富硒产业开发、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桂中典型碳酸盐岩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采集、测试400套水稻籽实及对应的根系土样品,研究讨论其含硒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水稻根系土硒含量为0.11~3.82 mg/kg,平均值为0.61 mg/kg,明显高于全国其他省份表层土壤硒含量值。(2)根系土中Cd、Cr、Hg、S元素含量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Cd、Cr、Hg富集现象显示了广西典型碳酸盐岩区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属性,碳酸盐岩区Se与Cd等重金属元素次生富集特征近似。(3)根系土中硒含量主要受成土母质岩系控制,土壤中Se高含量主要与石炭系、泥盆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碳酸盐岩、硅质岩的分布密切相关。此外,与土壤有机质呈明显正相关,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对硒起吸附固定作用,使得硒在土壤表层富集。(4)研究区水稻籽实硒最小值为0.015 mg/kg,最大值为0.532 mg/kg,平均值为0.08 mg/kg,富硒率高达81.5%。水稻籽实硒含量除了与根系土硒含量有关外,还与土壤中的有机质、S、pH呈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硒的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硒是人体和动物所必需约微量元素,在自然界中以Se2-、Sec、Se4-和See6+的无机和有机形态存在.微生物在硒的形态转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地质环境申硒的地球化学循环.本文重点综述了与硒相关的微生物类群、微生物在硒形态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与硒相关微生物的最新研究方法,并就其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也给予...  相似文献   

15.
正相液体色谱法测定ppt量级的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硒作为生命必需的微量元素,其有关研究报告日见增多。在我国,已经报道了由区域环境低硒引起的大骨节病、克山病、以及区域性癌症。相关研究工作包括我国低硒带的成因、硒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方病病因的探讨。由于中国低硒带内环境样品硒含量低,其中饮水中硒的总量一般低于0.1ppb,形态分析中的组成部分含量甚至低于0.01ppb,因  相似文献   

16.
不同作物对外源硒动态吸收、转运的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彭琴  李哲  梁东丽  王梦柯  郭璐 《环境科学》2017,38(4):1667-1674
查明作物硒吸收、转运随生育期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进而对其有效性进行调控.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6种不同作物在8周生长期内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动态吸收和转运差异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作物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动态吸收规律显著不同.硒酸盐处理作物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从种植3周后持续下降;而亚硒酸盐处理作物根部硒含量随生长逐步上升,地上部硒含量随生长呈先上升后平稳或下降的趋势.两种硒处理在整个作物生长期内都有硒的累积,但植物体内80%的硒源于前6周的吸收.6种作物相比,硒酸盐处理芥菜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最高,小麦地上部次之,亚硒酸盐处理,胡萝卜地上部硒含量最高,地下硒含量最小,而相同硒处理菜薹、紫甘蓝和绿菜花地上部和根部硒含量相近.绿菜花、紫甘蓝、菜薹、芥菜和小麦对硒酸盐的转运明显高于亚硒酸盐,胡萝卜对两种硒的转运能力相当.生物稀释作用影响作物硒含量的动态变化,尤以硒酸盐处理最为明显,供试植物硒含量与其干重呈显著负相关,但生物量改变引起的稀释作用并不能解释其对两种价态硒截然相反的吸收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硒酸盐处理6种作物硒累积量与作物生长期土壤有效硒改变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亚硒酸盐处理却未发现此结果;6种作物硒累积量仅占亚硒酸盐处理土壤有效硒的0.5%~18.1%,而硒酸盐处理除胡萝卜外5种作物硒累积总量为土壤有效硒量的1.1~4.5倍,由此可见,作物对外源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动态吸收的差异是作物硒吸收和转运能力、土壤供硒能力及生物稀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作物硒的强化中应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7.
表生环境中硒形态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硒是一种对环境具有灵敏指示意义的元素,在表生环境中存在诸多形态,如Se(IV)、Se(VI)、Se(0)、Se(-II)、Org-Se,每种形态都有独特的化学、生物化学性质(控制元素的可溶性、毒性、营养功能、环境行为)。在综合分析近年来国内外表生环境硒形态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分别对岩石(矿物)、土壤和沉积物、生物体、各种水体、大气中硒自然形态的分布进行了综述,并初步建立了不同体系之间硒在积累、迁移过程中形态迁移转化的地球化学模型;最后指出了硒形态研究方面有可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矿业废弃地复垦土壤硒与重金属"双高"现象,为充分开发其富硒土地资源,确保作物安全,本文基于"点对点"采集的土壤和玉米样品,利用反距离权重(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和随机森林回归(random forest regression,RFR)等方法,开展了西南某硫磺矿复垦区玉米硒元素吸收预测的同时,分析硒(Se)对重金属(Hg、As、Cd和Cr)的拮抗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硒资源丰富,土壤Se平均含量达到0.83mg·kg-1,是中国土壤Se平均含量的2.87倍,玉米籽粒硒含量处于0.02~0.16mg·kg-1之间.由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可知,研究区玉米籽粒硒含量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硒、pH值、有机质和重金属As等,多元线性回归(MLR)对其预测最为有效,决定系数R2为0.52.通过比较研究区土壤硒不同含量梯度下玉米对重金属(Hg、As、Cd和Cr)富集特性,表明了土壤Se对重金属Hg、As、Cd和Cr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同类矿业废弃地复垦土地发展特色富硒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渔塘坝0.01km^2的微域内,玉米硒含量达到较高水平,其根,茎,叶,籽中的平均硒含量分别是4.36±3.27mg/kg,3.08±2.24mg/kg,9.74±7.62mg/kg和8.07±5.02mg/kg。渔塘坝中玉米硒分布类似土壤分布,也可分出相对低,中、高硒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安徽庐江潜在富硒土壤硒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潜在富硒土壤硒生物有效性,采集安徽庐江潜在富硒地区64组水稻及对应根系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全硒、不同形态硒及大米硒含量,采用线性回归法探究土壤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米硒含量(记作Serice,下同)为0.037~0.120 mg/kg,土壤全硒含量(记作Setot,下同)为0.260~1.177 mg/kg,土壤硒以腐殖酸态硒(15.5%~44.7%)、强有机态硒(12.5%~53.3%)和残渣态硒(8.1%~68.5%)为主.土壤有效硫、有效磷通过提高强有机态、腐殖酸态和浸提性硒含量并促进水稻籽实(大米)对硒的吸收,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速效钾、全铁和全锰通过降低水稻生物可利用态硒含量(包括水溶态、腐殖酸态、强有机态和浸提性硒)抑制水稻籽实(大米)对硒的吸收.Setot与Serice显著正相关(R=0.616,P < 0.01),非残渣态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比(记作NRE-Se/OM)与Serice相关性最强(R=0.774,P < 0.01).土壤NRE-Se/OM、有效硫、有效铁、全锰构建的多元逐步线性对数回归模型可解释水稻籽实(大米)吸收硒的76.0%的方差.因此引入变量NRE-Se/OM,并结合土壤有效硫、有效铁和全锰能有效评价和预测研究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