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体感诱发电位变化评估高压氧治疗脑损伤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为治疗组40例及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为对照组35例,通过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的改善为88%明显优于对照组48%,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有效率分别为头痛、头晕87%,记忆力减退84%,失眠90%,焦虑、思维不集中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r=7.02~8.31)。结论 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患效果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随机选择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36例及单纯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28例,通过对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高压氧治疗组脑血流速度数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随机选择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36例及单纯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28例,通过对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高压氧治疗组脑血流速度数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显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高压氧配合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针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施以高压氧配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1个疗程后及3个疗程后进行GCS评分及促醒率的观察。结果 1个疗程后治疗组的促醒率为36.4%,对照组为6.7%;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促醒率为86.7%,对照组为46.7%。结论高压氧配合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有良好的促醒效果。  相似文献   

5.
体感诱发电位(SEP)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卒中的诊断、病情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估计等都是一种客观性的指标。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加药物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探讨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尼莫地平与高压氧对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背景尼莫地平对脑损伤后脑功能障碍的治疗已经得到肯定,而高压氧联合尼莫地平对脑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目前探讨者尚少.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设计以诊断为依据,设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患者记忆商的测定采取双盲法.地点和对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对象为1997-07/2001-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10例额、颞叶挫裂伤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格拉斯哥评分法评分在9~12分的患者,其中男83例,女27例.年龄18~73岁,平均4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诊.干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分别加用尼莫地平、高压氧及尼莫地平和高压氧3种治疗方法,对110例脑损伤患者治疗,通过评价患者的记忆商、脑外伤综合征的程度,判断其脑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常规治疗组的记忆商阳性率为73.5%,明显高于尼莫地平33.3%和高压氧28.6%及尼莫地平加高压氧治疗组28.6%,与分别加用尼莫地平、高压氧及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7.875 8,P<0.001).常规治疗组脑损伤综合征的阳性率为65.6%,尼莫地平治疗组为28%,高压氧治疗组为28.5%,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治疗组为24%.常规治疗组与采用尼莫地平、高压氧及尼莫地平加高压氧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14.015,P<0.01).而尼莫地平、高压氧及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的患者,应用尼莫地平或高压氧或尼莫地平和高压氧联合治疗,对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背景随着镁离子对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有报道,但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通过研究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证实镁剂的脑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62±4)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8例,放射冠区8例,大脑半球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63±5)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6例,放射冠区9例,大脑半球5例.方法治疗组均在12 h内应用250 g/L硫酸镁20 mL静滴,1次/d,连用7 d,14 d后进行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对照组除不用硫酸镁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治疗前后变化显著且逐渐好转.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0±5.3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4.35,差异有显著意义(t=4.141,P<0.01);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7.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5.37,差异有显著意义(t=2.99,P<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结论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好转有显著影响,说明镁剂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监护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可靠,是目前广为采用的术中脊髓监护方法.目的评估术中脊髓功能监护时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改善对颈椎病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预测价值.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协和医院骨科.对象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01-01/10接受手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34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4例,后路单开门手术3例,双开门手术7例.根据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将患者分为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12例,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22例.方法对所有患者的神经损伤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分别于术前,术后1,2,4周,3,6个月进行评分.每例患者在术中均接受体感诱发电位脊髓监护,并将体感诱发电位信号的变化分为改善(波幅增加50%以上或潜伏期减少10%以上),减弱(波幅降低50%以上或潜伏期延长10%以上)和无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2周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较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明显提高[(14.08±1.44)分,(14.17±1.11)分,(12.73±1.42)分,(12.86±1.28)分,P<0.05],术后4周及3个月和6个月随访检查,JOA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改善组与体感诱发电位无变化组基本相似[(14.00±1.04)分,(13.58±1.08)分,(13.68±1.61)分,(13.82±1.01)分,(13.41±1.22)分,(13.41±1.47)分,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术中SEP监护信号的改善可以预示术后早期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超短波治疗肢体神经损伤疗效。方法:治疗组18例进行高压氧及超短波治疗;对照组18例,进行单纯高压氧治疗,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抗炎、营养神经、促进神经生长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33.3%,优良率83.8%,对照组治愈率为16.7%,优良率44.5%,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压氧配合超短波治疗肢体神经损伤比单纯高压氧治疗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术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46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注射组23例和常规治疗组23例,疗程3-4周,治疗前及治疗后1d、1周及疗程结束 后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对症状、体征进行临床评定,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并复查双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结果:硬膜外注射即对止痛效果明显,可缩短疗程,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显著,优良率占82.6%。两组患者患侧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硬膜外注射配合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并探讨脑梗死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及这些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抛币法)分为高压氧综合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两组均以疗效标准判断疗效,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SOD,MDA含量,进行比较判定。结果高压氧组有效率为87%,对照组有效率为63%,高压氧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含量较治疗前增加,高压氧组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本实验中SOD,MDA无明显变化。结论(1)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2)血清NO含量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及高压氧综合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高压氧疗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智能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智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后患者智能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背景:随着镁离子对缺血性脑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镁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已有报道,但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的:通过研究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证实镁剂的脑保护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择2000-01/2001-12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脑梗死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6~72岁,平均(62&;#177;4)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8例,放射冠区8例,大脑半球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7~75岁,平均(63&;#177;5)岁。病变部位:基底核区16例,放射冠区9例,大脑半球5例。方法:治疗组均在12h内应用250g/L硫酸镁20mL静滴,1次/d,连用7d,14d后进行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比较。对照组除不用硫酸镁外,其余治疗均同治疗组。主要观察指标:体感诱发电位反应形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体感诱发电位治疗前后变化显著且逐渐好转。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0&;#177;5.3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41&;#177;4.35,差异有显著意义(t=4.141,P&;lt;0.01);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177;7.01,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80&;#177;5.37,差异有显著意义(t=2.99,P&;lt;0.05)。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少更明显。结论:镁剂对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好转有显著影响,说明镁剂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观察体感诱发电位在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48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手法复位治疗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治疗前及治疗后3d、1周及出院前应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估,治疗前后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腰椎功能状态进行临床评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下肢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手法复位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著,治疗优良率为79.1%,平均改善指数及改善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48例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异常率79.2%,主要表现为马尾电位潜伏期延长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治疗后均有改善。结论手法复位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病情及疗效评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高压氧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前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体感诱发电位(SEP)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脑卒中的诊断、病情程度的判断和治疗效果的估计等都是一种客观性的指标。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进行高压氧加药物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查,探讨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疗法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干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共收治脑干梗死患者2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与对照组(12例),分别采用药物、高压氧配合中医针灸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及药物与高压氧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况(ADL)评分。结果系统治疗2个疗程后,参照Barthel指数对治疗前后的ADL进行评分,观察组ADL评分值明显升高,对照组ADL评分值上虽然也有升高,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针灸配合高压氧治疗脑干梗死,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将42例小儿创伤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高压氧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行单纯药物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0d后高压氧组有效率90%(18/20),对照组有效率41%(9/22)说明高压氧综合治疗对小儿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塞106例疗效观察及血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压氧配合理疗,药物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8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HBO组106例,采用理疗,药物加高压氧舱治疗,对照组除高压氧外,其他治疗同HBO组。结果:HBO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压氧舱配合理疗,药物治疗脑梗塞患者有明显改善脑梗塞预后,将脑梗塞后遗症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价值。方法糖尿病足患者58例,高压氧组(HBO)31例,药物治疗基础上加高压氧治疗1 h/d,共30 d;对照组27例,给予传统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下肢血流峰值的变化,并且判断两组治疗2个月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下肢血流速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2个月后,HBO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下肢动脉血流速度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1)。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7%(19/27),高压氧组总有效率为83.87%(2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组对糖尿病足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易受麻醉药物的影响,需组合受麻醉药物影响小的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监测脊柱矫形手术以增加监测的准确率.目的观察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应用的体感诱发电位术中监测脊柱矫形手术的优点.设计两种诱发电位组合应用的验证性观察.单位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7-07/2001-1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收治的应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监测脊柱矫形手术患者104例.男40例,女64例,年龄5~19岁.干预采用美国NICDLET公司生产的VikingⅣ D诱发电位仪,记录患者麻醉平稳后的皮层诱发电位波形及皮层下诱发电位波形,并分别标记P37及N45,并将其定制为基准线,在术者行固定撑开时观察波幅变化情况.以波幅下降超过50%为阳性.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中皮层及皮层下诱发电位变化.结果10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皮层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31例,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阳性者11例,其中3例与手术操作有关,经过相应处理后恢复正常.皮层记录点的准确率75%,皮层下记录点准确率92.2%,采用皮层及皮层下记录点组合监测的准确率96.7%.结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受麻醉影响大,但信号好,容易读取;皮层下体感诱发电位受麻醉影响小,但信号弱.组合不同记录点监测脊柱矫形手术可增加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