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在听觉诱发电位指导下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维持与恢复质量。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A组),通过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AAI〈30;对照组(B组),根据血压及心率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收缩压或心率上升及下降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时),每5min增减丙泊酚0.01mg/(kg·min)。诱导时两组均以5ng/ml血浆靶浓度TCI瑞芬太尼开始,术中瑞芬太尼血药靶浓度均维持不变。记录基础值(T1)、插入喉罩时(1、2)、切皮(1、3)、分离深部组织(T4)、术毕(T5)、睁眼(T6)6个时间点的MAP、HR、AAI值及T2~T5时间点的丙泊酚给药速率和均值。记录患者睁眼的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出手术室时间。结果:两组各时间点A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输注丙?白酚速率以及总用量减少(P〈0.05)。在睁眼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方面,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24h随访患者均无术中知晓。结论:AAI指导全凭静脉麻醉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可较好的控制麻醉深度,指导合理用药,有助于患者较快地恢复,避免术中知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BIS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及TCI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70岁以上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和S组,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均采用分步丙泊酚靶控输注方式进行.B组当BIS达到45-55,进行麻醉插管.S组当OAA/S评分小于3分时,给予肌松药而后插管,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过程中入室后静卧15min(T0),意识消失(T1),气管插管(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 各观察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IS值,并记录插管时预测的效应室靶控浓度(Ce)、丙泊酚总量. 结果: 两组SBP、DBP、HR在T1、T2时降低,T3、 T4升高.组内比较:SBP、DBP在T2与T0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3、 T4与T2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HR 在B组变化不明显,S组T3、 T4与T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3、 T4时SBP、DBP、H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以BIS值45-55作为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能够降低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的幅度及气管插管后的心血管反应,比临床评估的靶控输注更能精确控制麻醉深度,指导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BIS指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及TCI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70岁以上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B组和s组,两组病人麻醉诱导均采用分步丙泊酚靶控输注方式进行。B组当BIS达到45—55,进行麻醉插管。S组当OAA/S评分小于3分时,给予肌松药而后插管,记录两组麻醉诱导过程中入室后静卧15min(T0),意识消失(T1),气管插管(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各观察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IS值,并记录插管时预测的效应室靶控浓度(Ce)、丙泊酚总量。结果:两组SBP、DBP、HR在T1、T2时降低,T3、T4升高。组内比较:SBP、DBP在T2与T0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3、T4与T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R在B组变化不明显,S组T3、T4与T2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T3、T4时SBP、DBP、H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BIS值45—55作为控制变量调控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胃癌根治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能够降低麻醉诱导时血压下降的幅度及气管插管后的心血管反应,比临床评估的靶控输注更能精确控制麻醉深度,指导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4.
顺氯氨铂血浓度可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检测限为0.05μg/ml,变异系数为3.1——7.5%,线性范围为0.1——2.5μg/ml,进行了家兔的顺氯氨铂药代动力学研究,4mg/kg,剂量快速静脉给药,不同时间取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用Apple—II电子计算机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拟合及计算药动学参数,其在兔血浆中衰减呈二室开放模型,T1/2α为0.24小时,T1/2β为22.3小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CSI)反馈调控在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胃癌和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肿瘤患者(≥65岁),随机分为CSI反馈靶控输注麻醉的试验组(66例)和靶控输注麻醉的对照组(66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均有明显变化,对照组患者T3、T4和T5的MAP值低于试验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心率(HR)和心率变异(HRV)均存在波动,其中对照组患者T3和T5的HRV较试验组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患者的CSI值波动和丙泊酚总用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SI反馈调控可以提高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的安全性,有利于指导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肺癌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70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给予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恒速注射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期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等变化;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睁眼时间;两组患者停止给药后意识程度(OAA/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SBP、DBP、HR水平均较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诱导后SBP、DBP、HR分别为(98.4±10.1)mmHg、(59.1±9.2) mmHg、(82.5±5.4)次/分,对照组分别为(103.0±10.9) mmHg、(63.8±8.7) mmHg、(86.3±5.2)次/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恢复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分别为(11.24±4.25) min、(10.87±4.45) min,对照组分别为(15.44±4.40) min、(15.76±4.61) min,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停止给药时、停药30 min、停药60 min OAA/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情况,促进麻醉后恢复,缩短拔管及睁眼时间,降低感染、刺激呼吸道等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行切除术时维库溴铵靶控输注的可行浓度.方法 临床纳入72例腹腔镜下行切除术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72例,根据麻醉维持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组与吸入组.吸入组给予吸入七氟醚辅以瑞芬太尼持续输注,静脉组靶控输注丙泊酚辅以瑞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维持麻醉.结果 静脉组TOFr恢复到0.7所需时间为(40.48±10.93)min,吸入组为(67.33±17.51)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静脉组第1时段、第2时段、第3时段、第4时段、平均效应室浓度分为(0.61±0.04)μg/ml、(0.65±0.01)μg/ml、(0.66±0.03)μg/ml、(0.63±0.03)μg/ml、(0.65±0.02)μg/ml,吸入组分别为(0.46±0.02)μg/ml、(0.42±0.02)μg/ml、(0.40±0.01)μg/ml、(0.32±0.03)μg/ml、(0.38±0.04)μg/m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静脉组停止靶控输注至T1恢复到基础值25%、75%、90%的时间分别为(15.19±3.68)min、(30.93±6.61)min、(32.19±8.78)min,吸入组分别为(23.98±9.78)min、(46.09±9.56)min、(58.14±12.55)min,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下行切除术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全身麻醉维持期间,通过靶控输注维库溴铵能够获得较好的肌松效果.吸入全麻时维库溴铵效应室靶浓度比静脉全麻时低,但肌松作用完全恢复时间显著延长.全麻维持期间维库溴铵效应室靶浓度随输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90例需进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案不同进行分组。研究组给予靶控输注(TCI)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照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手术前后患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细胞亚群等水平。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IgM、IgG、IgA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组间亦无差异(P>0.05);2组患者在麻醉后均可见到IL-6、TNF-α显著上升,且对照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细胞亚群在麻醉后均可见到明显降低,对照组降低程度明显超过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均会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并且以抑制细胞免疫为主。但TCI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要轻于腰硬联合麻醉,可作为临床直肠癌根治术的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镇静麻醉深度对肿瘤患者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为肿瘤患者选择适宜的麻醉深度,减少围术期炎症反应维护术后免疫力,保护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08月-2019年01月我院普外科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66例,年龄34~88岁,体重40~95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应用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监测镇静麻醉深度,分为浅镇静麻醉组(AAI值在40-30范围内)、深镇静麻醉组(AAI值在29-20范围内)、传统麻醉组,根据血压、心率波动及制动、流泪、呛咳等指标及麻醉医师的经验调控镇静麻醉深度。分别于手术开始前即刻(T1)、手术开始后2 h(T2)、手术后24 h(T3)、手术后48 h(T4)及72 h(T5)时点检测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 )、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结果:组间比较,IL-2血浆浓度T1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4和T5时点深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时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IL-4血浆浓度比较,T2和T4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4时点浅麻醉组与深麻醉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升高(P<0.05)。TNF-α血浆浓度比较,T1、T2和T4时点浅麻醉组与传统组比较,浅麻醉组明显降低(P<0.05),T1时点浅麻醉组与深麻醉组比较,深麻醉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浅镇静麻醉即AAI值在40-30范围比深镇静麻醉即AAI值在29-20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肿瘤患者围术期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IL-4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控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保护患者免疫状态,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经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运用日趋广泛,但涉及麻醉方法的文献报道甚少.本研究探讨3种不同麻醉方法在EBUS-TBNA的应用比较.方法:从2009年1~11月,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或Ⅱ级,年龄35~65岁,因纵隔淋巴结肿大需行EBUS-TBNA患者,按手术顺序分为:气管及声门表面麻醉复合静脉镇静(T组)、静脉麻醉(R组)和全身麻醉(G组),每组20例.T组使用2%利多卡因5 mL经环甲膜注入行气管表面麻醉后TCI丙泊酚3 μg/(kg·min);R组TCI丙泊酚4 μg/(kg·min)及瑞芬太尼5 ng/mL;G组TCI丙泊酚4 μg/(kg·min)和瑞芬太尼5 ng/mL,顺式阿曲库铵0.25 mg/kg为诱导剂量,按需间断静注顺式阿曲库铵0.1mg/kg.3组患者均在入睡后置入喉罩,T组保留自主呼吸;R组和G组潮气量设置为8mL/kg行容量控制机械通气.观察记录患者入室、诱导后即刻、喉罩置入时、超声探头置入时、术毕、术后30min时患者桡动脉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BIS值,以及患者呛咳和呼吸抑制次数、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术者暂停手术操作次数、术后24 h恶心呕吐次数、术后卧床时间等指标.结果:T组患者在置入喉罩和内镜进入声门时血压、心率与基础值相比变化不明显.部分患者镇静后有一过性呼吸抑制.R组诱导后血压低于基础值(P<0.05),内镜进入声门时部分患者发生呛咳及术后有恶心呕吐发生.G组诱导后至术毕平均血压低于基础值(P<0.05),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及苏醒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明显高于T组和R组(P<0.05),无呛咳反应发生.结论:气管及声门表面麻醉复合镇静和静脉麻醉,与全身麻醉相比,能够更安全地应用于EBUS-TBNA.  相似文献   

11.
Zeng WA  Wang J  Lin WQ  Tan HY  Xu MX 《癌症》2002,21(6):678-680
背景和目的:咪唑安定因具有抗焦虑和镇静作用,临床上常规作为术前用药。本研究探讨术前用药咪唑安定和苯巴比妥钠在肿瘤手术全麻病人诱导时异丙酚的用量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择期手术肿瘤病人(ASAⅠ-Ⅱ)3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M组)和苯巴比妥钠组(L组)各15例。诱导前30min分别给予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0.05mg/kg(M组)和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2mg/kg(L组)。以30mg·kg-1·h-1的恒速灌注异丙酚,将唤之不能睁眼作为麻醉诱导的最终效应点。记录诱导时间、异丙酚用量以及诱导前、后血压和心率。结果:M组诱导时间(2.8±0.37min)和异丙酚用量(79.9±15.3mg)明显少于L组(3.3±0.54min和98.9±17.4mg)(P<0.05)。在M组诱导和插管前后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异,与L组相比,诱导和插管前后心率变化较小(P<0.05)。术后清醒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与苯巴比妥钠相比,咪唑安定作为术前用药,可以减少全麻病人诱导时的异丙酚用量,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 bispectral index,BIS)反馈调控老年肿瘤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以及直肠癌根治术的12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67例、B组61例。A组根据BIS反馈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而B组根据麻醉医师经验调节丙泊酚输注。记录两组患者入室前(T0)、插管时(T1)、插管后5min(T2)、切皮即刻(T3)、肿瘤切除即刻(T4)、手术结束(T5)时BIS、DBP、SBP、HR变化情况,并计算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结果:在T2、T3、T4时间,B组患者DBP、SBP均显著低于A组(P﹤0.05)。而术中各时间,两组患者HR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在T2、T3、T4、T5时间,B组患者BIS显著低于A组(P﹤0.05)。A组丙泊酚用量为(704.25±100.42)mg,B组丙泊酚用量为(938.53±125.64)mg,两组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采用麻醉深度指数反馈调控靶控输注丙泊酚,有利于保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平稳,并且有利于避免麻醉药物的过度使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监测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颅内肿瘤患者术后不同时段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70例,根据术中麻醉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对照组实施静脉复合吸入异氟醚。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等)以及手术前后意识状态(OAAS)评分、认知功能(MMSE)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定向力恢复时间为(20.4±5.8)min,对照组为(23.2±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拔管即刻、离开手术室、拔管后1 h OAAS评分分别为(3.3±0.5)、(4.2±0.4)、(4.6±0.6),对照组分别为(2.3±0.2)、(3.3±0.4)、(3.9±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术后24 h、48 h MMSE评分分别为(25.0±0.4)、(27.9±1.1),对照组分别为(23.2±0.9)、(25.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颅内肿瘤手术患者实施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诱导平稳且苏醒完全,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和多西紫杉醇(Docetaxel,DOC)稳态血药浓度与联合化疗毒性反应和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用5-Fu联合DOC方案(5-Fu 2.5 g/m2 维持静脉滴注120 h,亚叶酸钙 0.2 g,d1~5,DOC 75 mg/m2,d1,21天重复)化疗的胃癌或食管癌患者40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化疗后5-Fu和DOC稳态血药浓度。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5-Fu和DOC稳态血药浓度和化疗不良反应及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5-Fu稳态血药浓度个体间变异较大,血药浓度范围为1.2~96.6 mg/L;DOC血药浓度范围为0.34~0.98 mg/L。按5-Fu血药浓度<30 mg/L和≥30 mg/L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之间腹泻、黏膜炎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DOC血药浓度<4.9 mg/L和≥4.9 mg/L分为两组,高浓度组患者骨髓抑制程度及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结论 相同体表面积剂量下5-Fu和DOC联合化疗后稳态血药浓度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稳态浓度影响了联合化疗后毒性反应的严重程度及近期疗效,提示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可以预测化疗毒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和丙泊酚在良性乳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60例良性乳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n=30),分别为依托咪酯组(E组),丙泊酚组(P组),两组均静注咪达唑仑2 mg~3 mg,E组患者静脉靶控输注依托咪酯,设定的效应室浓度为0.3 μg/mL;P组患者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设定效应室浓度为3 μg/mL,两组在输注依托咪酯或丙泊酚同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0.1 ng/m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呼吸抑制、肌震颤及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与P组相比,E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平稳(P<0.05);呼吸抑制情况明显减轻(P<0.05);两组病人肌震颤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P组高(P<0.05)。结论 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或异丙酚均可安全应用于乳腺良性肿瘤麻醉,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的影响较丙泊酚小,但其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Y  Huang W  Long YH  Li W  Wang J  Chen MS  Xu MX 《癌症》2007,26(3):322-324
背景与目的:经皮射频消融是治疗小肝癌的最新有效的微创手术,但手术的麻醉尚未得到重视,一般的局部麻醉或者单次使用镇痛药物均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将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应用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麻醉,探讨其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射频治疗肝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R组)组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F组)组,每组各30例.R组用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1·min-1,F组单次静注芬太尼1.5μg·kg-1,两组均以异丙酚微量泵维持麻醉.使用UT 4000型床边监护仪记录术前、手术开始时、手术开始后5 min及患者术后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监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记录患者苏醒时间;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暂停、胸肌强直次数.结果:R组患者的清醒时间[(5.0±1.8)min]显著短于F组[(10.7±3.0)min](P<0.001).异丙酚用量R组[(172.0±37.3)mg]显著少于F组[(330.3±61.2)mg](P<0.001).术中R组的平均动脉压下降明显低于F组(P<0.05).术中体动R组(5例)少于F组(12例),呼吸暂停R组(12例)多于F组(6例).两组均未见胸肌强直.结论:肝癌射频消融术中应用微量泵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效果确切、安全,但需要加强呼吸循环监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