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角倍蚜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表明,角倍蚜干母种群在倍林间呈聚集分布.导致其聚集分布的原因是角倍蚜本身的聚集行为和盐肤木Rhus chinensts Mill复叶生长状况的异质性两个方面:角倍蚜干母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琉松个体群,个体群的大小为3—6株倍树所占的面积(2.3—4.6m^2);当样方大小为1、3、6株时为聚集分布,大于6株时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
五倍子产量的高低取决于雏倍的数量.为了探讨影响角倍雏倍形成的影响因子,在贵阳市、石阡县的青阳乡和本庄镇开展了角倍种虫的袋内培养、野外挂放及成瘿复叶叶序的研究.结果表明:挂放地海拔高度、不同来源的盐肤木以及适合致瘿的复叶数量是影响雏倍形成的主要因素.在角倍种虫的袋内培养环节,填充物会影响袋内干母数量,但使用玉米苞叶和皱纹纸作为内垫物,两者间差异不显著.海拔因子对野外挂放的成瘿数量有显著影响,高海拔地区(1200 m以上)的虫瘿数量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野生盐肤木林中的成瘿数量显著高于人工盐肤木林;成瘿复叶以7~11片叶上的雏倍最多,每片叶上的倍子数为1~5个.因此,可以通过改善虫袋内垫物,低海拔种虫在中高海拔挂放,不同倍林的选择及成瘿复叶调控等措施来提高雏倍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 205.25±10.75和593.15±7.66 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相似文献   

4.
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替才能完成生活史。通过对角倍蚜蜡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为角倍蚜培育技术改进和产量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云南盐津田间的角倍蚜为虫源,通过室内饲养获得的角倍蚜各虫态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均有蜡腺,沿背部中线左右对称分布,其中头部2列2排、胸部4列1排、腹部6列8排,共56个蜡腺;1龄干母(瘿外生活)没有蜡腺,2龄干母(瘿内生活)在腹部背面有2列8排共16个蜡腺。每个蜡腺由2~22个多边形凹陷组成,凹陷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虫态间差异显著,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的蜡腺最为复杂,越冬若蚜次之。性蚜各部位的蜡腺结构差异明显,靠近背板中线的脊柱板和胸膜板的蜡腺结构简单,而靠近边缘线上的蜡腺结构复杂;2龄干母的蜡腺结构也较简单。与各虫态蜡腺的分布相对应,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的体表均有蜡粉,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分泌大量的蜡粉,越冬若蚜次之,性蚜体表有少量蜡粉,1龄干母没有蜡粉,2龄干母有少量蜡粉。【结论】角倍蚜各虫态蜡腺和体表蜡粉的数量、排列和发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其生活微环境和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是角倍蚜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角倍蚜干母的刺探取食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杨子祥  吕翔  李杨 《昆虫知识》2011,48(4):997-1001
本文采用EPG技术监测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干母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上的取食行为.获得干母在盐肤木小叶及叶翅上的取食波形7个,分别为np、C(A+B+C)、pd、E1、E2、F、G波.对干母在盐肤木小叶或叶翅上的取食部位组织进行切片...  相似文献   

6.
角倍蚜是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之一,其干雌寄生于盐肤木上,在完全封闭的虫瘿内生活,瘿内为高单宁、高湿度和高CO2的特殊小生境,而越冬若蚜寄生于提灯藓类上.本文对角倍蚜2个虫态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 Ⅰ)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这两个虫态具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干雌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308和0.101,而越冬若蚜为0.176和0.047.角倍蚜CO Ⅰ基因序列共有5个单突变变异位点,包含6种单倍型,其中Hap_1、Hap_4为广布单倍型,Hap_2、Hap_3和Hap_5为干雌的私有单倍型,Hap_6为越冬若蚜的私有单倍型.Network分析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得知单倍型Hap_1与Hap_2、Hap_3、Hap_4、Hap_5、Hap_6的距离分别为472、495、286、520和194.Hap_5距Hap_1最远,是最晚分化出的单倍型,其次为Hap_3和Hap_2;Hap_6离Hap_1最近,是最早从Hap_1分化出来的单倍型.故推测越冬若蚜分化时间早于干雌.  相似文献   

7.
邵淑霞  杨子祥  陈晓鸣 《昆虫知识》2013,50(4):1094-1100
为了深入研究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规律,为角倍人工培育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培养皿保湿培养载有角倍越冬若蚜的藓块,收集刚羽化的性母置于培养皿内单头培育,连续观察并记录角倍蚜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过程。结果表明:角倍蚜性母全天均可羽化,19:00的羽化量最大,为羽化总数的42.96%;在18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22℃条件下,羽化过程持续6 d,其中前3 d的羽化量最多,为总羽化量的73.05%,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4次,其中56.67%的性母一生产性蚜2次。性母的产性蚜次数与产蚜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0.00%的性母可产雌、雄两种性别的性蚜,36.67%的性母一生只产雄性蚜,仅有3.33%的性母一生只能产雌性蚜;雄性蚜的产出时间平均比雌性蚜早2 h。  相似文献   

8.
肚倍蚜干母空间分布型与抽样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军  张雅林 《昆虫知识》1999,36(4):212-214
本文分析了肚倍蚜干母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肚倍蚜干母种群星聚集分布,同时符合奈曼分布和负二项分布。并分析了引起聚集分布的原因和提出了理论抽样方程。  相似文献   

9.
文礼章  毕冰峰  王文茂  许浩  朱亮 《昆虫知识》2012,49(6):1623-1628
为了解张家界地区所产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秋迁蚜及越冬若蚜的耐寒性及两虫态间在耐寒性方面的差异,应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抽样测定了上述两虫态个体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结果表明:秋迁角倍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3.32±0.77,-15.69,-11.12℃和-13.00±0.72,-14.54,-10.80℃;而无翅若蚜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平均值、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依次为-18.95±0.82,-20.24,-17.02℃和-18.70±0.82,-20.07,-16.95℃。方差分析表明,越冬若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都明显低于秋迁蚜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而推测,越冬若蚜的耐寒能力要显著强于秋迁蚜的耐寒能力。试验还表明,张家界地区角倍蚜的次生寄主苔藓(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iczii)通过人工植藓可在小型聚酯瓶(polyester bottle)内正常生长,接种后的秋迁蚜可顺利生产若蚜,若蚜也能顺利产织蜡球进而度过寒冷的冬天直至下一年春迁蚜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角倍蚜基因组和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筛选角倍蚜OBPs和CSPs的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对角倍蚜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和CSP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干雌、干母、春迁蚜、秋迁蚜、越冬若蚜、雌性蚜和雄性蚜)转录组数据中的TPM(tags per million)值进行表达丰度分析,结合qRT-PCR方法检测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角倍蚜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12个OBP基因(SchiOBP2-10,SchiOBP13-15)和9个CSP基因(SchiCSP1-2,SchiCSP4-1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角倍蚜OBPs和CSPs与其他蚜虫OBPs和CSPs...  相似文献   

11.
角倍蚜虫瘿对盐肤木光合特性和总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杨  杨子祥  陈晓鸣  刘平  唐翊峰 《生态学报》2013,33(21):6876-6884
通过温室栽培和接种实验,以接种角倍蚜形成虫瘿的盐肤木和未接种角倍蚜的盐肤木为实验材料,测定和分析虫瘿对盐肤木光合特性和不同组织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虫瘿对盐肤木的光合作用形成扰动,与对照植株相比较:(1)有虫瘿复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升高,其中虫瘿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升高14.49%、32.17%和42.01%;虫瘿还引起无虫瘿复叶最大净光合速率升高,但中期以后下降到正常水平;(2)虫瘿中期有虫瘿复叶的光饱和点升高、无虫瘿复叶光饱合点下降;虫瘿初期和中期有虫瘿复叶的光补偿点升高、无虫瘿复叶光补偿点下降;(3)虫瘿初期引起有虫瘿复叶及邻近无虫瘿复叶暗呼吸速率升高,但中期和后期影响不显著。虫瘿对盐肤木光合作用的扰动程度与小叶的位置和虫瘿生长时期密切相关。同时,虫瘿改变了盐肤木叶片氮含量分布,其中虫瘿外壁、有虫瘿复叶和无虫瘿复叶的氮含量分别为1.13%、1.98%和2.14%,这可能是营养物质从无虫瘿复叶流向有虫瘿复叶,并最终流向虫瘿,满足虫瘿和瘿内蚜虫生长需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云南毛茛属(Ranunculus)5种植物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茛组茴茴蒜(Ranunculus chinensis Bunge)和禺毛茛(R.cantoniensis DC.)核型公式为2n=2x=16=6m+4sm+6st和2n=4x=32:14m+6sm+12st;该组茴茴蒜、禺毛茛和扬子毛茛(R.sieboldii Miq.)的不同居群核型存在自西向东不对称系数渐增大现象。在美丽毛茛组中,深齿毛茛(R.pulchellusvar.stracheyanus Hand.-Mazz.)的中甸居群核型(2n=4x=32=12m+12sin+8st)与青海居群核型(2n:4x:32:24m+8sm)明显不同;毛果高原毛茛(R.tangusticusvar.dasycarpus(Maxim.)L.Liou)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30m+10sm)和纳帕海毛茛(R.napahaiensis W.T.Wang&L.Liao)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2n=5x=40=20m+16sin+4st)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蔷薇属6个种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陈俊愉   《广西植物》1992,12(4):333-336
本文对原产中国的蔷薇属6种植物(Rosa spp.)进行了染色体观察,其中1种(巨花蔷薇(Rosa gigantea(Crep)Rehd.et Wils.))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种(疏花蔷薇(R.laxa Retz.)、宽刺蔷薇(R.platyacantha Shrenk))为国内首次报道。观察结果如下:染色体数目为2n=2x=14或2n=3x=21,均为小型染色体(2.24—2.78μm),其中大部分长度接近,染色体长度之比小于2;属对称核型。文中讨论了一些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  相似文献   

14.
瘿绵蚜科虫瘿的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否形成虫瘿及虫瘿的位置、形态等是蚜虫生物学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形成虫瘿的寄主植物、虫瘿的类型、虫瘿着生的部位和虫瘿的形态结构4方面对瘿绵蚜的虫瘿多样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科蚜虫的虫瘿在类型上有虫瘿和伪虫瘿之别;在着生部位上,有叶片、侧脉、主脉、叶柄、复叶总轴、嫩枝等不同部位;就虫瘿而言,在形状上有尖椒状、鸡冠状、袋状、球状、黄瓜状、枫叶状和倍花状之分,在结构上有单室和多室两类.同时,基于系统分类及虫瘿多样性研究的结果,初步探讨了瘿绵蚜科虫瘿的演化,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虫瘿演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兰花蕉属植物染色体新计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国产兰花蕉属植物2种1变种的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其中兰花蕉及其变种长萼兰花蕉为2n=54,为六倍体;海南兰花蕉为2n=18,为二倍体。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兰花蕉属植物染色体数及其倍性的地理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山西陵川县境内野生南方红豆杉群落的样地调查,采用总体相关性VR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生态位测度方法,在群落尺度上对南方红豆杉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和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var.mairei(Lemee et Levl.)Cheng et L.K.Fu)、荆条(Vitex negundo L.var.heterophylla(Franch.)Rehd.)、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和三裂绣线菊(Spiraea trilobata L.)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为群落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2)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总体偏高,种间竞争较强,尤其是南方红豆杉与其他物种之间;(3)群落总体呈显著负联结,大多数种对间呈中性关联(χ23.84,P0.05);(4)群落中物种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与生态位重叠指数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指数之间未表现出线性关系,即物种间的竞争关系随种间关联性的增大而增强,而与生态位宽度没有直接关系。本研究可为保护和利用本区现有野生南方红豆杉资源提供合理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 somatic chromosome numbers of 2 varieties of 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are counted as follows: 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 2n=58(2x), A. chinensis var. hispida 2n=ca. 174(6x). Both numbers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for the species.  相似文献   

18.
贵州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贵州分布新记录植物19种4变种。即类叶升麻(Actaea asiatica Hara)、长距翠雀花(Delphinium tenii Lévl.)、白蓝翠雀花(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云南铁线莲(Clematis yunnanensis Franch.)、女萎(Clematis apiifolia var. apiifolia DC.)、根叶漆姑草(Sagina maxima A. Gray)、小酸模(Rumex acetosella Linn.)、皱果赤瓟(Thladiantha henryi Hemls.)、团叶杜鹃(Rhododendron orbiculare Decne)、大理鹿蹄草(Pyrola forrestiana H. Andr)、蛇莓委陵菜(Potentilla centigrana Maxim.)、腺梗蔷薇(Rosa filipes Rehd. et Wils)、疏花长柄山蚂蝗(Hylodesmum laxum (DC.) H. Ohashi et R. R. Mill)、侧序长柄山蚂蝗(Hylodesmum laterale (Schindl.) H. Ohashi et R. R. Mill)、茳芒香豌豆(Lathyrus davidii Hance.)、牧场黄蓍(Astragalus pastoricus Tsai et Yu.)、白花酢浆草(Oxalis acetosella Linn.)、屏边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C. T. Tsai et K. M. Meng)、腺毛粉条儿菜(Aletris glandulifera Bur.)、蜜腺白叶莓(变种)(Rubus innominatus var. aralioides (Hance) Yü et Lu)、绢毛匍匐委陵菜(变种)(Potentilla reptans L. var. sericophylla Franch.)、狭萼鬼吹萧(变种)(Leycesteria formosa Wall. var. slenosepala Rehd.)、金黄花滇百合(变种)(Lilium bakerianum var. aureum Grove et Cotton)。  相似文献   

19.
何家庆 《植物研究》1996,16(1):51-56
本文第二次增补《安徽植物志》未记入的植物22种5变种。其中20种3变种为安徽地理新分布, 3属(白屈菜属、离子芥属和石莲属)为安徽地理新分布属。本文所引用的植物标本,全部收藏于安微大学资源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