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储层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地震、测井及岩芯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A探区萨雷布拉克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南图尔盖盆地A探区侏罗系和白垩系经历了3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重要阶段: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3个二级层序,在二级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7个三级层序;2)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3)通过对研究区沉积层序发育演化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断陷—坳陷的构造演化对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 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震、岩心、钻测井和古生物等资料,对苏北盆地白驹凹陷泰州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在泰州组地层中可识别出3个层序界面,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SQ1、SQ2)和4个体系域。根据沉积相标志,在泰州组沉积体中识别出了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及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分为8种亚相和17种微相。其中,SQ1沉积于盆地初始断陷期,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SQ2低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的拉张作用增加,湖盆范围扩大,(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最为发育;SQ2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盆地发育由断陷湖盆转为坳陷湖盆,湖侵体系域湖泊沉积范围最广,主要为半深湖—深湖亚相沉积环境,高位体系域湖平面略有下降,以滨浅湖沉积环境为主。指出白驹凹陷生油层主要发育于SQ2湖侵体系域,其本身又是良好的盖层;而储集层则主要发育在SQ1-SQ2低位体系域以及SQ2高位体系域,之间相互组合形成了2套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的良好配置使白驹凹陷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以及滨浅湖砂滩、砂坝砂体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4.
以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岩芯、测井及其他资料,通过多种方法,建立了梨树断陷营城组层序地层格架,有力地验证了前人提出的该工区存在4个三级层序的观点,认为由下至上所发育的SQ1~SQ4四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YC1、YC2、YC3、YC4段地层。其中,底部SQ1~SQ3为二分层序,发育湖侵域和湖退域,SQ4为一分层序,仅发育湖侵域。针对研究区目的层段的层序发育特点,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之上,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沉积相类型包括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等,且沉积砂体具有混源沉积、连片发育的特征。SQ1层序,整个工区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SQ2层序,研究区东部继承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相,北部则演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SQ3、SQ4层序,研究区整体演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  相似文献   

5.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地震、钻井、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1个超层序、4个三级层序、11个体系域。在层序格架内共识别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湖泊4种主要沉积相类型及8种亚相类型。南屯组沉积时期区内经历了初始沉降-快速沉降-沉降减弱-萎缩的构造演化过程,并形成与其对应的4个三级层序:SQ1沉积时期,研究区为分割的断陷盆地,湖盆规模较小,主要发育扇(辫状河)三角洲;SQ2沉积时期,湖盆规模迅速增大,统一的湖盆基本形成,沉积格局与SQ1时期相似,但有所不同的是区内西南缘出现物源供给,形成扇三角洲沉积;SQ3沉积时期,湖盆规模最大,区内各个物源方向的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减小,湖底扇及滑塌浊积体等重力流深水沉积相对发育;SQ4沉积时期,湖盆萎缩,湖盆规模迅速减小,同时东南部物源供给不足,造成东南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几乎消失。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表明:SQ2、SQ3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优质储层,并由于紧邻规模较大的烃源岩,在邻近断裂发育地区易形成断块圈闭及断背斜圈闭;在斜坡地区和缓坡带可形成不整合面作为遮挡的不整合-岩性圈闭及以各类砂体作为储集空间的地层超覆圈闭。  相似文献   

6.
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域不整合界面和沉积转换界面是级层序的主要界面;层序内虽均发育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但各体系域发育程度是不同的,致使层序的旋回性以非对称为主;层序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均以河流三角洲和浅水湖泊为主,而冲积扇、扇三角洲不发育,湖泊水体基本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收缩,湖平面的波动没有造成沉积相带的区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特有的两种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北部湖盆萎缩期层序结构与沉积充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萎缩期是陆相湖盆演化的重要阶段,但和断陷期、坳陷期相比,对湖泊萎缩期的沉积充填和层序构成的认识非常不足,研究也非常薄弱。松辽盆地的四方台期和明水期是典型的湖盆萎缩期,对其沉积充填和层序构成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学术界和工业界对这一重要阶段的认识和促进油气勘探。将四方台组、明水组划分为一个超层序,六个三级层序。对比分析了松辽盆地坳陷期与萎缩期地质特征,认为盆地萎缩期为地形平缓的浅水盆地,具有构造幅度低、可容空间小、湖平面升降频繁等特点。层序界面多表现为低角度不整合、低幅上超面以及沉积转换面等;沉积上,该段主要发育河流相、浅水湖泊、浅水三角洲等沉积相。层序结构上,由于没有明显坡折带,故采用两分法划分体系域,包括湖侵体系域(TST)和湖退体系域(RST);盆地边缘没有明显的的下切谷特征,砂体主要发育于湖侵体系域,很少发育湖底扇。从层序主控因素看,由于构造整体稳定,湖平面变化主要受气候和盆地古地貌影响。  相似文献   

8.
谢宗奎 《地学前缘》2010,17(4):174-184
层序分级不一致和井震层序不统一都会导致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反映的不准确,将制约储盖组合与油气分布的预测。文中应用沉积层序的概念,利用岩心、岩性、测井与地震资料,以层序界面与内部构成特征相结合的原则,从坡下到坡上,对东斜坡古近系进行了层序划分。一级层序相当于系地层单元,与构造运动相对应,层序界面为区域性角度不整合;二级层序相当于统或组地层单元,与构造运动幕相对应,层序界面为局部不整合;三级层序相当于段或亚段地层单元,与构造幕内的次级构造作用相对应,层序界面为超覆不整合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及重力流下切面;四级层序即体系域,相当于油组与砂组,与三级层序基准面旋回的阶段性变化相对应,层序界面为初始洪泛面、最大洪泛面,共识别出SQ1、SQ2、SQ3、SQ4、SQ5和SQ6等6个三级层序及15个体系域。井震统一的层序格架结合了钻井资料纵向高分辨率与地震资料横向好连续性的优点,从而高精度、高分辨率地揭示了层序格架充填演化特征,体现出层序旋回性与体系域及平面沉积相分布的差异性。古近纪埕岛凸起夷平,斜坡及凹陷补齐,发育超覆、披覆沉积;古地形由南低北高向南高北低转换;本地物源、邻近物源、区域物源阶段性变迁;多物源的沉积体系交叉、叠置,沉积相发生了扇三角洲-浊积扇-半深湖-滑塌浊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泛滥平原演变。埕岛低凸起斜坡带层序及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具有陆相断陷盆地的代表性,因而,此项研究对于解决层序地层学面临的工业化应用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及油气储盖组合预测方面的难点可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综合利用地震、测井、钻井及岩心等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建立了梨 树断陷断陷层(晚侏罗世火石岭组及早侏罗世沙河子组、营城组和登娄库组)层序地层格架。将梨树断陷断陷层划分为 1 个一级层序(TSq1)、3 个二级层序 (I—III)、7 个三级层序 (SQ1—SQ7),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 明确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等沉积体系。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 SQ2 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 SQ3 和 SQ4 层序中;SQ5,SQ6 和 SQ7 层序则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近岸水 下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 SQ4、SQ5 和 SQ6 各层序的陡坡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双重控制, 提出梨树断陷 SQ4 和 SQ5 层序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0.
泌阳断陷湖盆古湖泊演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受权 《矿物岩石》1998,18(1):47-53
泌阳断陷湖盆沉积充填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断陷充填阶段、主断陷充填阶段及坳陷充填阶段,并对应着三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相应的构造层序。其中第二阶段包括强烈断陷充填亚阶段、稳定断陷充填亚阶段及断陷萎缩充填亚阶段,其沉积速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早第三纪泌阳断陷湖盆经历了四个演化历程:山前洪水洼地→硫酸盐型滨浅湖→正常湖泊→碳酸盐型或硫酸盐型滨浅湖;相应地,湖盆南部边缘(陡坡带)和北部边缘(缓坡带)沉积楔状体演变过程分别为:冲积扇→陡坡型扇三角洲→缓坡型扇三角洲→冲积扇和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随着硫酸盐类矿物沉淀的增多,泌阳断陷湖盆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11.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断陷早期 (SⅡ1)和断陷晚期 (SⅡ2 )两个层序。裂陷期超层序发育巨厚的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断陷早期 (SⅡ1)层序发育低位与湖盆扩张两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总体反映为一套近物源稀性泥石流沉积特征 ;湖盆扩张体系域反映水体相对较深,有扇三角洲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岩屑砂岩发育,岩屑成分以火山岩为主。断陷晚期凹陷水体变浅,SⅡ2 层序中下部低位及湖盆扩张体系域总体发育特征类似SⅡ1层序,上部发育的湖盆收缩体系域,演化为扇三角洲、河道、滨浅湖及沼泽相 ;SⅡ2 层序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岩屑成分除火山岩外,见有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坳陷期 (SSⅢ )超层序发育冲积平原相,砂岩中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成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凹陷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北移,表明松辽盆地南缘燕辽造山带在白垩纪不断隆升、向北扩展 ;凹陷中发育三期低位体系域、对应了三期断陷活动,指示造山带在造山后作用阶段经历了三期幕式快速隆升过程。  相似文献   

12.
广西百色盆地古近系始新统沉积相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野外露头、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盆地古近系始新统那读组和百岗组进行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那读组和百岗组可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9个体系域,那读组那三段构成层序Ⅰ,那读组那二段和那一段构成层序Ⅱ,百岗组构成层序Ⅲ。层序Ⅰ和层序Ⅱ是盆地断陷期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深湖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层序Ⅱ湖泊沉积范围广,厚度大,厚层的湖相暗色泥岩是盆地主要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层序Ⅲ是盆地坳陷期的沉积,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滨-浅湖亚相。盆地中古近系沉积经过了洪积或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扇三角洲)→河流的发育过程,反映了盆地从初期形成→扩张→萎缩的完整的演化序列。在层序Ⅰ和层序Ⅱ的低水位体系域,田东凹陷的中央断凹、南部次凹和那笔凸起的北部断鼻等区带发育长轴分布的河流三角洲砂岩,这些砂岩处于烃源岩成熟区,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是河道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在层序Ⅱ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北部陡坡发育扇三角洲砂体,与烃源岩指状交叉接触,有利于油气运聚成藏,容易形成大量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梨树断陷西北部营城组地层的层序界面进行识别,识别结果表明,营城组地层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由下至上分别是SQ5和SQ6,对应的3个层序界面分别是SB5、SB6和SB7。各三级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由进积准层序组构成,湖侵体系域主要由退积准层序组构成,而高位体系域则以进积或加积式准层序组为主。沉积类型主要有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总计4种相类型,其中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是研究区内最发育的相类型。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各层序的凹陷边界断层下降盘发育,受构造运动控制明显,常发育在断陷湖盆的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往往与充沛的长轴物源相配置,常发育在断陷湖盆的缓坡带,指出这种构造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关系及其演化常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最后指出最有利的储集区位于梨树断陷西北部斜坡带。  相似文献   

14.
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中生界沉积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黄海盆地是我国近海勘探及研究程度均较低的中新生代叠合断陷盆地, 而东部坳陷是其内最具油气勘探前景的二级构造单元。通过岩芯观察与测井相分析, 结合三维地震资料, 认为东部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三角洲与湖泊沉积。受构造演化阶段的制约, 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沉积演化特征。其中中侏罗世处于湖盆的初期断陷期, 半深湖-深湖亚相发育, 仅在坳陷边缘见少量小规模的扇三角洲沉积。晚侏罗世处于断陷扩展期, 整体为一个完整的湖进-湖退旋回, 早期北部缓坡发育三角洲沉积, 南部及东部陡坡见扇三角洲沉积, 中后期则由于湖平面上升, 发育暗色泥岩为主的湖泊沉积, 晚期北部缓坡见小规模三角洲前缘沉积。早白垩世处于断陷萎缩期, 垂向发育2个正旋回沉积序列, 其中旋回下部以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 向上渐变为滨浅湖沉积。  相似文献   

15.
梅河盆地为典型的断陷型含煤、油页岩盆地。通过岩芯、测井和地震的层序标志识别,在梅河盆地梅河组识别出1个巨层序、2个超层序和4个三级层序。其中,砂砾岩段、下部含煤段、中部泥岩段、上部含煤段分别对应着三级层序I、II、III和IV。通过对层序地层格架的认识,结合构造、沉积分析,揭示了研究区梅河组沉积层序演化规律,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演化分别为:层序I发育了盆地初始裂陷阶段的冲积型和扇三角洲沉积;层序II发育了盆地裂陷扩张阶段扇三角洲、沼泽和浅水湖泊沉积;层序III发育了盆地最大扩张阶段深水湖泊沉积;层序IV发育了盆地萎缩阶段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因此,梅河盆地梅河组的层序I到层序IV的演化揭示了中国东部伸展环境下断陷盆地从初始裂陷阶段到盆地萎缩阶段完整的不同沉积层序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库车坳陷中生界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进华  薛良清 《地质科学》2002,37(Z1):121-128
根据库车坳陷野外露头和钻井地层对比与沉积相分析,建立了库车坳陷中生界陆相层序地层的格架,总结了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发育的特点,指出了多期叠合盆地陆相层序发育和横向对比的复杂性.将库车坳陷中生界划分了5个二级构造层序,每个层序分别由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低位体系域多为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代表较强烈的造山活动期的沉积响应.湖侵体系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体系,代表造山运动间歇期的沉积响应.高位体系域多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代表较弱的造山活动期的沉积响应.根据库车坳陷层序演化,建立了陆相盆地的3种盆地模式,即强挤压沉陷盆地,以早-中三叠世和晚第三-第四纪为代表;弱挤压沉陷盆地,以晚侏罗-早白垩世为代表;造山后剥蚀反弹盆地,以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第三纪为代表.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L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处于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基于多井多资料的常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限制,对于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没有系统研究,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地震、测井以及岩心资料,在全区开展地震相研究工作,井震结合对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建立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L凹陷裂陷期文昌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根据三级层序体系域内部地震反射外部形态和内部反射特征差异,识别出充填、席状、楔形、块状、丘形5种地震相类型;通过分析岩心相、测井相以及各种地震相特征,井震结合将地震相转为沉积相,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等沉积相;初始裂陷期为小盆小湖模式,凹陷分割性较强,主要为近源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强烈裂陷早期为大盆浅湖模式,洼陷连通,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强烈裂陷中晚期为大盆深湖模式,主要对应半深湖泥岩沉积,弱裂陷期主要为大盆浅湖模式,主要对应大规模长轴辫状河三角洲充填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L凹陷始新统文昌组处于勘探初期,钻井资料较少且分布不均,基于多井多资料的常规沉积相研究方法受到限制,对于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没有系统研究,本次研究充分利用地震、测井以及岩心资料,在全区开展地震相研究工作,井震结合对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建立裂陷期文昌组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 L凹陷裂陷期文昌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体系域;根据三级层序体系域内部地震反射外部形态和内部反射特征差异,识别出充填、席状、楔形、块状、丘形5种地震相类型;通过分析岩心相、测井相以及各种地震相特征,井震结合将地震相转为沉积相,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湖相等沉积相;初始裂陷期为小盆小湖模式,凹陷分割性较强,主要为近源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强烈裂陷早期为大盆浅湖模式,洼陷连通,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强烈裂陷中晚期为大盆深湖模式,主要对应半深湖泥岩沉积,弱裂陷期主要为大盆浅湖模式,主要对应大规模长轴辫状河三角洲充填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南襄盆地泌阳断陷下第三系陆相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受权  陈国能 《地球学报》1999,20(2):207-214
泌阳断陷历经中生代小型拉分盆地、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和晚第三纪坳陷盆地等3个盆地原型的演化、叠合过程,形成了3个盆地充填序列及其所包含的3个构造层序。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即构造层序Ⅱ)为湖盆沉积充填主体,其可划分为7个层序组,各层序组具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关系。作为泌阳断陷油气勘探主要目的层段的下第三系核桃园组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层序。其中,核三上段包括跨时分别为1.08、1.40、1.02Ma的3个陆相层序,由南往北呈现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空间配置。泌阳断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年代框架模式清晰地显示了断陷湖盆成盆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及其陆相层序时空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与隐蔽油气藏勘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分析廊固凹陷古近系将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Ⅰ,Ⅱ,Ⅲ)、11个三级层序(SQ 1~SQ 11),发现层序构造演化研究廊固凹陷经历了断陷初始期、强烈断陷期、断陷回返上升期及断陷消亡期4个阶段,与层序有关的(生)储盖组合在廊固凹陷十分发育,廊固凹陷旧州-固安构造带是隐蔽油气藏发育的有利区带,在SQ 4~SQ 7近岸水下扇或扇三角洲砂体向湖泊泥岩尖灭带附近与构造单斜的结合部位,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该带SQ 1~SQ 3(沙四段)发育的近岸水下扇砂体或砾岩体是廊固凹陷古近系深部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重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