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王瑞  严国泰  傅大伟 《园林》2019,(7):82-86
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快速村镇化的建设,传统的乡村风貌、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以古石村为案例,提出以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为底线,因地制宜,以发展促进保护的景观规划策略,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区乡村的发展与建设受到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城镇密集区乡村在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发展机遇等方面具有异于普通乡村的特性,因此城镇密集区乡村振兴具有特殊的诉求。文章针对相对成熟阶段的城镇密集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及其乡村振兴的特殊诉求,探索其乡村振兴在功能定位、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及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风貌受到广泛的关注,景观提升势在必行,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了河道生态、景观亲水、水系沟通的景观提升方法,从水利、景观、植物、政策等角度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乡村河道景观的设计方法,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自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景观规划也是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传统的乡村景观规划价值导向单一,不足以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对于乡村人居、自然、产业、文化与组织建设等各方面提出的综合发展需求.文章试图将共生理论的核心思想融入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研究,归纳景观角度的共生理论模型并提出振兴乡村导向的景观规划策略,以期实现乡村景观职能价值的多元化,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中在健康视角下,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研究背景,通过实地与网络问卷调研,应用SPSS软件分析寒地乡村生产生活现状情况并发掘现存问题,以构建健康乡村为研究目标,从景观风貌塑造、产业融合发展、服务设施拓建三个层面提出健康乡村发展建设的规划建议,以期为寒地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改文从乡村景观的更新设计出发,梳理“乡村景观更新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分析现阶段乡村景观现状特征,总结更新设计需遵循的原则与方法,提出乡村景观更新提升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斌 《南方建筑》2018,(3):66-70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解读了乡村景观生产、生态、环境、识别和遗产等多元价值。分析认为,现行乡村保护对景观价值的选择性忽视、保护与规划脱节等问题,构成了乡村景观管护的难点。进而提出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导,以保护景观的重要特征为目标,建立国土(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和村落(群)的多层级管护体系。该体系借鉴欧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分层级实现景观特征类型识别、类型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可为乡村景观的跨区域管护协同、县域管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村落(群)整体管护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要追溯到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介绍了中国在各类乡村发展和建设中乡村景观营建的现状,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1)成为"城市景观"形式;(2)缺少乡土特色;(3)人性化设计缺失;(4)设计缺少可持续性。文章还简要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论,阐述了乡村景观对其借鉴和融合的意义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借鉴理论提炼乡村景观设计元素,从多个角度和多个设计优势融合乡村景观文化精华,提出日后乡村景观研究和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反映。乡村聚落景观风貌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环保工程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性、系统性的方法,包括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等内容,以提高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引言乡村的稳步发展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1),乡村的发展同样也与旅游政策息息相关。全域旅游战略为更好更快发展乡村提供了有力手段,与此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强劲的支撑。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快速推进,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2)。乡村振兴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推进,而全域旅游的实现也恰以文化、产业等作为抓手3。因此本文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针对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问题,从文态、业态、生态、形态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村聚落景观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深远的文化传统。重庆渝东南地区由于多民族的栖息和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乡村聚落景观更是独具地域特色。本文以渝东南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为例,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搬迁保护这两种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钟姝  李雄  张云路 《中国园林》2022,38(6):34-39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导向,首先对绿色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目标、核心内容和特色所在。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出发,结合研究团队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山店村示范点建成案例,系统阐述了以支撑“产业兴旺”、实现“生态宜居”、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治理有效”、助力“生活富裕”的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庭院经济作为某些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使之再度成为重要议题.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乡村院落,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如何处理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喀什地区佰什克然木乡为例,通过对10户院落进行测绘调研,分析乡村院落的空间现状,探讨"生产"与"生活"的空间关系:分析了少数民族特殊的庭院农业生产对生活空间的遮阳、调节微气候、景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受政府决策导向、社会制度更新、耕作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异质化、破碎化等问题,乡村聚落景观优化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为此,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当地政府、本地村民、侨乡艺术家、景观规划师、本土工匠等相互作用下推动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的过程与路径。发现东和村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经历了权力与资本主导下构想景观生产、多元主体融合下生活空间再回归、侨乡艺术家探索下诗意景观创作等发展过程,最终再现了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东和村景观的优化依赖于多元主体合作、良法善治设计、价值认同统一、场所精神重建、动态协商设计、适用技术融合等路径与举措,能够为其他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3):120-123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二者协同发展会加速农业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统筹规划缺乏、数字贫困凸显、品牌建设落后、土地利用受限等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协同发展的理念,市场协同、产业协同、效益协同是发展的原则,多元经营、品牌发展、网络技术支持是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马蕊  严国泰 《风景园林》2019,26(3):105-109
梳理了近200年英国乡村景观价值认知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三次价值认知转变下,英国乡村景观保护的发展历程。借鉴英国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经验和方法,提出实现我国的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多元价值的协调和多功能的融合、乡村景观特征的维系、乡村景观资源的协同管理以及乡村社区居民的参与四个途径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全国各地乡村纷纷开始探寻各自的发展路径。文章以树山村、陆巷村及西巷村三个典型苏南乡村为例,对其不同的振兴发展模式进行探究,讨论并总结苏南地区乡村在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时存在的共性特征及影响乡村发展的共性问题,思考苏南乡村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激活乡村活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城乡共构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提出城乡共构的理论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文章指出,中国特色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角色逐渐从生产功能向兼具消费功能转型。基于城乡共构的乡村振兴多元路径,应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方针,区分乡村所处的不同地域类型和不同经济水平。在乡村振兴分项目标与乡村地理空间、经济水平三者之间建构矩阵关系,理论上可形成乡村振兴多元路径45个交汇点的概念模式。城乡共构视角下乡村振兴多元路径的先期重点包括城乡生态系统、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乡村文化遗产的活化再生及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乡村空间正经历着多尺度、多节奏的复杂转型。在乡村景观中,历史价值和传统作物与近期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相冲突,以至传统的乡土景观急剧衰退,丧失了地域特征。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将文化和历史价值与社会经济趋势相结合的方法。该文探讨了苏州乡村景观的变迁,分析了其持续衰退的原因,在重新认识乡村景观价值的基础上,制定将食物和景观质量相联系、保留古老住区、维护传统土地利用和促进农村教育活动等政策,对苏州地区乡村景观的功能进行重构,以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进而推动苏州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