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红船精神"是新时代下引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力量,也是党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号召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学习"红船精神"的内涵,以"红船精神"的品质从事我党的建设工作,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让我党保持年轻。本文就主要从"红船精神"为出发点,探讨其由来,意义以及新时代下引领党校教育的发展策略,继续指导党员工作者们发扬精神,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2.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共同基础。在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劳动精神教育,以“劳”育人,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培养青年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坚毅品格和敬业精神,有助于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本文从劳动精神融入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入手,探讨劳动精神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劳动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3.
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第二课堂建设不应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第二课堂所承载的独特内涵规定了其鲜明的“育人”任务。高校第二课堂要服务好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专业教育的独特育人优势,从专业教育中汲取育人智慧,科学建构高校育人的实践路径,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模式正发生着由“知识技能导向”向“胜任力导向”的转变,具有鲜明医学专业特色的胜任力导向的第二课堂建设正萌发出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高校新生适应性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但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学生诉求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全新要求,也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出迫切要求,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创新了实践路径。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制定班级团体辅导方案和构建完整的班级团体辅导体系,为进一步有效帮助高校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必要支持,有效地缓解了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中育人合力不够、育人协调性不强、育人系统性不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鸳鸯湖边月如水,孤舟夜旁鸳鸯起”,宋朝诗人苏东坡对嘉兴南湖曾留下美丽的吟唱。千百年来,南湖以自己特有的风姿享有盛名。如今,南湖更是以诞生中国共产党的红船而闻名遐尔。夏日南湖,湖波浩渺,菱花飘香,景色宜人。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前东南岸水面的红船,穿越历史的沉浮,又迎来了党的84岁生日。令人魂牵梦绕的南湖,虽无西湖的潋滟娇美,也无太湖的泱泱淼淼,更无洞庭湖的浩浩烟波。但每当进入雨色苍茫、湖烟四起的盛夏七月时,它就因红船而显得极具韵味。在这艘长16米、宽约3米周  相似文献   

6.
“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辅导员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从辅导员视域而言,当前高校在“一站式”社区育人中面临着主要育人力量单一、各部门职能发挥不足、学生宿舍环境差异较大、聚焦学生实际不够等问题。基于此,应聚焦思想引领、推动全员育人、加大社区投入、抓好学生成长各阶段、构建学生成长多维空间、依托辅导员工作室等,开展“一站式”社区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对于构建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具有重大的时代和实践价值,拥有共同的实践属性、一致的育人目标、相同的务本崇实原则等理论逻辑。现实路径主要有:打造以“劳动”为主题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精品课程;善用“大思政课”,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中融入劳动价值观教育。评价维度主要从目标、过程和成果三个维度来展开。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可以有力推进和创新高校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建构。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工作难点,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挥其优势,突出其特点,探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优化路径,即突出价值引领,构建育人体系导航;统筹育人场所,坚持思维创新;充分发挥“三全育人”优势,构建育人体系“共同体”。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具有契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其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开展实践的重要依托。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个性鲜明、独具特质的同时也存在着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对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应秉承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切入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生活中,以此拓宽大学生能力培养路径,将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10.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革命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特殊年代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产物。继承、弘扬和发展好红岩精神,用红岩精神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发展中最持久的力量,“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思想指引。将“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时代所需。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特定的逻辑进路,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旗帜鲜明,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强化使命担当,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以史为鉴,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中走向未来,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12.
“三全育人”是全面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高校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肩负着先行先试的重任,而校内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和体质锻炼的重要教育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及创新创业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学生社团还是广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立德铸魂的主阵地。因此,围绕“一心双环”抓学生社团工作,既是现代高校“三全育人”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需要。为此,文中先行解读了“三全育人”的内涵,随后探索了“三全育人”与学生社团管理之间的关联性,最后提出了几项可行性较高的大学生管理意见,希望借此为相关教职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要内容之长征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源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丰富滋养。在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时代价值以及长征精神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联系基础上,正确选择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守正创新,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身边英雄人物事迹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力抓手,大学生群体充分从身边的英雄人物事迹中汲取英雄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锤炼道德品格、践行英雄精神,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条有效创新途径。当前,面对社会思潮更迭,价值观念多元,以身边英雄人物事迹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高校必须打通身边英雄人物事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强化价值引领;创新身边英雄人物事迹的表达方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挖掘身边英雄人物事迹的巨大能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善用“大思政课”,形成以身边英雄人物事迹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立体格局,只有打好这套“组合拳”,才能最终取得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良好实效。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民族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基地的重任。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既要守得住讲台,又要走得进乡野;既要培养知识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播者,又要培养本领过硬的民族地区建设者。这就需要民族地区高校统筹构建“学”“思”融合、“研”“产”融合、“教”“育”融合、“知”“行”融合的“四维融合”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加深教育影响,在横向上拓宽教育视野,实现课上课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贯通,做到教学、科研、育人“三位一体”,切实推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本着实证研究的精神,从“高校师生关系”、“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密切联系群众路线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四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了解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在密切联系学生与教师工作中存在的现状和不足,并运用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逻辑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能够切实加强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人文化建设的策略,从而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能够很好地寻找到合适的师生关系定位,同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相关精神,将其融入到高校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起到为学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尽一份绵力。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是新时期全面加强高校思政工作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更是高职院校育人体系转型的重要命题。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更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优化的现实要求。本文主要对“三全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意义及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劳动教育的与时俱进起到积极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智能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创新化、教育的公平化,但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智能原住民”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危机、教学内容未与智能时代结合、教学模式的智能道路还不明朗等。为更好地使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智能社会”大背景下“以人为本”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智能时代为背景更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智能技术为依托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具有相对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是未来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生力军。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教育至关重要。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在学生干部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性,学工部门及团委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学生干部系统培训中,将伟大建党精神与多种教育相融合,才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意识、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高校应探索以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机制为主体的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利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种方式,构建全覆盖的教育机制,确保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