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空腹血糖受损(IFG)不同下限切点及相应IFG范围人群的空腹血糖(FPG)转归情况。方法 2007年来徐州电力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2 860例,对其中FPG为5.6~6.9 mmol/L的712例人员作为期2年的观察。结果将IFG下限由6.1 mmol/L下调至5.6 mmol/L后,2007年患IFG的人数由187例增加到712例,IFG患病率由6.5%增加到24.9%。2007年FPG为5.6~6.0 mmol/L的人群中,其2009年FPG在6.1~6.9 mmol/L、≥7.0 mmol/L范围者分别占当年相应人群的57.3%、34.5%。结论 IFG下限切点调至5.6mmol/L,在本地区健康体检中应用是可行的,应关注FPG处于5.6~6.0 mmol/L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空腹血糖(FPG)正常的健康儿童、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及糖尿病儿童中的分布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1至12月852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5~9岁,平均7.3岁,男346例,女506例。根据FPG水平将其分为5组(G1~G5):G1组165例(3.89mmol/L≤FPG5.0mmol/L),G2组171例(5.0mmol/L≤FPG5.5mmol/L),G3组180例(5.5mmol/L≤FPG6.1mmol/L),G4组185例(6.1mmol/L≤FPG7.0mmol/L),G5组151例(FPG7mmol/L,餐后2h血糖7.8~11.1),其中G1~G3为正常血糖组,G4为IFG组,G5为IGT组;同时平行观察81例同年龄段糖尿病组(G6)。结果 G6组MPV值显著高于G5、G4和正常血糖组(F=13.117,P0.01);G5与G4组的MPV值无明显差异(F=2.874,P0.05),都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F=13.125,P0.05);正常血糖组中,较高组G3的MPV值明显高于较低组G1(F=13.130,P0.05);MPV与正常血糖组、IFG组、IGT组及糖尿病组的FPG均显示一定相关性(G1~3:r=0.20,P0.05;G4:r=0.27,P0.01;G5:r=0.28,P0.01,G6:r=0.31,P0.01)。结论 MPV在不同FPG水平儿童中存在明显差异,随FPG水平升高而升高,其中IGT组和IFG组MPV水平较正常血糖组显著升高,MPV与FPG水平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空腹血糖受损的下限切点下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家庆 《新医学》2006,37(5):283-285
1引言 2004年7月,中国糖尿病学会专门召开会议,主要讨论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的下限切点要不要从6.1 mmol/L下调到5.6mmol/L的问题.关于这问题的来龙去脉,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探讨空腹血糖切点下调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21例拟诊冠心痛于本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维吾尔族患者临床资料,依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组1为空腹血糖<5.6 mmol/L;组2为5.6 mmol/L≤空腹血糖<6.1 mmol/L;组3为6.1 mmol/L≤空腹血糖<7.0mmol/L;组4为空腹血糖≥7.0 mmol/L),对不同空腹血糖下冠状动脉痛变程度(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积分)进行分析.结果:校正年龄、性别、血脂紊乱等因素后,与组1比较,组2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吾尔族冠心痛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随空腹血糖水平升高逐步加重,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自空腹血糖5.6~6.1 mmol/L阶段已开始明显增加.将空腹血糖的下限调整到5.6 mmol/L对预防心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正常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血糖受损(IFG)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MPV与FPG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2013年门诊1 108例健康体检者(男470例,女638例)分为A、B、C三组,A组为糖尿病组,B组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C组为空腹血糖正常组。分析MPV水平与FPG水平及糖尿病(DM)的相关性。结果 MPV值随FPG水平升高而升高,各FPG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糖尿病A组MPV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B组较C组,P0.05。MPV与空腹血糖正常组(C)及糖尿病组(A)的FPG均显示一定相关性。结论 MPV水平在不同FPG水平人群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当出现空腹血糖受损(IFG)时(FPG 6.1~7.0 mmol/L)B组MPV水平较血糖正常组显著升高,MPV与FPG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竞  陈少仪 《临床荟萃》2008,23(1):32-33
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下调为5.6mmol/L,使IFG患病率明显增加,但这一人群代谢特点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方法将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18例为FPG组,糖耐量正常(NGT)者12例为NGT组,比较2组动态血糖谱的平均血糖值、3餐前1 h及3餐后2 h血糖水平、血糖漂移情况。结果IFG组的全天血糖平均值、血糖峰值、3餐前1 h血糖、3餐后2 h血糖均高于NGT组(P〈0.01);IFG组血糖峰值,TPG≥7.8 mmol.L-1、TPG〈2.8 mmol.L-1的时间百分比均高于NGT组,血糖谷值低于NGT组(P〈0.01或P〈0.05)。结论IFG组患者整体血糖水平较NGT组高,血糖基线水平上移,IFG患者漂移幅度较NGT组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不同葡萄糖代谢(糖代谢)异常状态患者血脂异常的特点,为不同糖代谢异常状态下血脂监测项目的 选择及干预治疗侧重点提供循证检验医学的证据.方法 选取254名受试者(其中男性149人,女性105人)进行OGTT试验和TC,TG,HDL-C,LDL-C,ApoA1和ApoB等血脂指标的检测.根据OGTT结果 分为正常糖耐量(NGT)、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IGT)、IFG并发IGT(IFG/IGT)和糖尿病(DM)5组,比较各组血脂指标值及其异常丰,对所有糖代谢异常的各血脂指标与空腹血糖(FPG)和OGTT 2 h血糖(2 hPG)进行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①TG,LDL-C水平在DM组、IFG/lGT组和IGT组明显高于NGT组(P<0.01)和IFG组(P<0.05),DM组、IGT/IFG组、I-IGT组和IFG组TC水平和高TC血症检出丰相近(P>0.05),且均明显高于NGT组(P<0.05),HDL-C水平DM组明显低于NGT组(P<0.05),但各组低HDL-C血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poA1和ApoB水平及其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TG与2 h PG(r=0.201,P<0.01),FPC,(r=0.119,P<0.05)存在明显的正相关,LDL-C与2 h PC,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132,P<0.05).结论 低HDL-C血症、低ApoA1血症和高ApoB血症可能不是糖代谢异常最典型的血脂异常特点之一,高TG,TC,LDL-C血症是DM和IGT,IGT/IFG血脂异常的特点,IFG血脂异常的特点是高TC血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空腹血糖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中老年糖调节受45(IGR)人群检出率的影响,并探讨区分糖调节正常与受损的FPG理想切点。方法3219例50岁以上台州农村人群分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空腹测毛细血管血糖。若FPG5.6mmol/L做OGTF检查。结果IFG患病率按新诊断切点5.6mmol/L为10.15%,按原切点6.1mmol/L为1.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55,P〈0.05);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GT)患病率按新诊断切点5.6mmol/L为6.14%.按原切点6.1mmol/L为3.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8,P〈0.05)。计算不同FPG切点诊断IGR的约登指数,最大值对应的FPG为5.7mmol/l。结论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IFG+IGT检出率明显增加:非DM中老年人群中诊断IGR的FPG理想截定点为5.7mmol/L.  相似文献   

10.
<正>糖尿病前期又称糖调节受损,是指血糖水平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的代谢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和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如空腹血糖(FPG)≥6.1mmol/L,且7.0mmol/L,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负荷后2h血糖(2hPG)7.8mmol/L即为IFG;如FPG7.0mmol/L、OGTT负荷后2hPG≥7.8mmol/L且11.1mmol/L者为IGT,两者合称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两者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1]。目前国内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为15%,且呈逐年增加趋势[2]。如何降低此类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