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不同严重程度的心力衰竭动物模型。方法 35只犬随机分为5组,分别接受假手术,快速右心室起搏1周、2周、3周和4周,通过动物心衰症状的轻重和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RIA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 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动物逐渐出现相应的症状,血液动力学参数显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逐步增加,血浆内皮素浓度逐渐上升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明显相关。结论 快速起搏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在病程上具有可控性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研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犬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的变化,探讨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的形成机制.方法: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8只)和假手术组(6只),起搏组犬植入实验用心室非同步固定频率起搏方式(VOO)型起搏器,行心室快速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起搏组犬于起搏前和起搏后6周,假手术组犬于术前和术后7周采静脉血测定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浆vWF、ET-1和AngⅡ含量.结果:①假手术组犬术前与术后7周比较,心脏功能、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浆vWF、ET-1、AngⅡ含量均无明显变化.②快速心室起搏后6周,起搏组所有犬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心脏每搏量、心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脏指数较起搏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③起搏组犬快速心室起搏后6周,由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起搏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④快速心室起搏后6周,起搏组犬血浆vWF、ET-1及AngⅡ含量较起搏前升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血浆vWF和ET-1含量升高,是导致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心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方法选用成年健康杂种犬13条,随机分为2组:快速起搏组7条,假手术组6条。均开胸于右心耳缝植AOO型起搏器,快速起搏组以400次/min起搏6周,假手术组不起搏。心脏彩超定期观察犬的心脏结构与功能。在实验结束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左心房和左心室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结果快速起搏组各犬不同程度出现心功能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该组左心房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分别增加22.4%和1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4、2.269,P<0.05);左心室心肌组织中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33、0.525,P>0.05)。结论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犬模型中心房组织SDF-1和CXCR4 mRNA表达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预防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皮细胞合成的内皮素(ET)具有极强的促肺血管平滑肌细胞收缩和增生的作用。慢性低氧可引起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ET1水平升高,ET通过与ET1选择性受体(ETA)或非选择性受体(ETB)结合,参与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过程。为进一步探讨ET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ETA受体拮抗剂BQ123进行预防处理,观察其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预防效应。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的复制: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00~220g。分为低氧组、BQ123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低氧组:将大鼠置于自制常压低氧舱内,向舱内充入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分析模型相应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变化。方法选择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起搏组(7只)和对照组(5只),起搏组采用230 ppm的频率快速右心室起搏4周,之后改用180 ppm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对照组正常喂养不处理,4周后测量相应指标。起搏组起搏前、起搏1、8周后,分别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之后处死取心脏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和同组起搏前比较,起搏组犬起搏4、8周后,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应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均变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左心导管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增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经过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方法,可以产生相对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  相似文献   

6.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研究发现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细胞存在能量转移和利用障碍。但是否同时存在能量生成障碍 ,国内外研究甚少。本实验动态观察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线粒体结构和酶活性变化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是否存在能量生成障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与心肌炎模型制作 :6~ 8周龄近交系雄性Balb/c小鼠 40只 ,体重 18~ 2 0g。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组、感染组和对照组。感染组每只小鼠腹腔接种含CVB3的MEMEagle液 0 1ml (TCID5 0 10 7) ,对照组每只小鼠腹腔接种不含CVB3的MEMEagle液 0 1ml…  相似文献   

7.
采用柯萨奇B3 病毒 (CVB3 )所致的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 ,观察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 (cTnT)水平的变化 ,并与肌酸激酶的同工酶MB (CK MB)作对照 ,以探讨其对心肌炎的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 :6~ 8周龄雄性纯种BALB/C小鼠。CVB3病毒 (Nancy株 ) ,在Hela细胞上滴定其 5 0 %组织感染率(TcD50 )为 10 9 5。实验组 (A组 ) 15 0只 ,按处死时间第 5、7、10、14、2 1天预设 5组 ,每组 30只。于实验开始当日腹腔内注射含 10TcD50 的CVB3 的缓冲液 0 2ml。对照组 (B组 )共2 5只 ,于实验开始当日腹腔注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持续快速心室起搏致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兔模型心肌组织的细胞凋亡 ,以及基因 p5 3、bcl 2、Bax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持续快速心室起搏的方法建立慢性心衰兔模型为心脏起搏组 (n =7) ,运用TUNEL标记法检测兔模型心肌组织中的凋亡细胞 ,并运用免疫组化及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基因 p5 3、bcl 2、Bax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 ,并与假手术组 (n =9)进行对比。结果 :在心脏起搏组约每 10 6个心肌细胞中有 40 33± 884 5 6个凋亡细胞 ,而假手术组则无 ;心脏起搏组中P5 3蛋白表达、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 ,而bcl 2蛋白表达则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心脏起搏组核糖核酸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 ,P5 3明显升高 ,bcl 2则明显降低 ,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细胞凋亡参与了持续快速心室起搏致慢性心衰的发生及发展 ,并且基因 p5 3的激活、blc 2的表达抑制、Bax的表达增加 ,具有促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模型的建立方法。取杂种犬 13只 ,安置实验用埋藏式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 ( 3 70~ 4 0 0次 /分 )心房 8~ 10周。于起搏前及起搏 8~ 10周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房程序电刺激和burst刺激。 10只犬完成实验。快速起搏前所有犬均未能用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 >15min) ,2只 ( 2 0 %)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房颤。起搏 8~ 10周后 ,3只 ( 3 0 %)犬不需诱发即出现房颤。 8只 ( 80 %)可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其平均持续时间为 5 3± 11min。 10只犬 ( 10 0 %)均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快速起搏后犬心房面积显著增大 (左房 :6.4± 1.3cm2 vs 11.1± 1.8cm2 ;右房 :4 .2± 1.1cm2 vs 7.8± 1.3cm2 ,P均 <0 .0 0 1)。结论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长期口服内皮素受体A(ETA)拮抗剂BMS182874,探讨内皮素(ET)和ETA在SHR高血压形成、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壁肥厚中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4周雄性SHR和同系正常血压大鼠(WKY)分3组,每组14只,分别为SHR对照组(SHR)、SHR口服BMS182874(100μmol·kg-1·d-1,美国Squibb公司惠赠,饮水给药组(SHR B)和正常血压对照组(WKY)。喂养10周测体重(BW)后处死。自10周开始,每2周用电脑大鼠心率血压测量仪尾套法测收缩压(SBP)1次;复合麻醉后记录心电图,计算心率(HR);L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家兔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电重构的作用 ,探讨其防治房颤的机制。方法 :家兔 32只随机分为 3组 :对照组 8只 ,快速起搏组和卡托普利组各 12只。经颈内静脉将电极置入右心房 ,分别测定各组基础状态、给药后 0 .5 h和以 6 0 0次 / m in行快速心房起搏后 0 .5、1、2、4、6、8h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2 0 0 、AERP1 50 和 AERP1 30 ) ,用生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内 Ca2 + 含量。结果 :快速心房起搏后快速起搏组的AERP缩短 ,AERP的频率适应不良 ,同起搏前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心肌组织内 Ca2 +含量升高 (P<0 .0 1) ,而卡托普利组 AERP缩短较快速起搏组减轻 ,AERP频率适应性得以维持 ,心肌组织 Ca2 +含量低于快速起搏组 (P<0 .0 5 )。结论 :心房肌组织内钙含量的升高在快速起搏导致的心房电重构中起一定作用 ,卡托普利能减轻钙超载而抑制快速心房起搏所致电重构。  相似文献   

12.
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对犬肺静脉肌袖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探讨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对犬肺静脉肌袖组织结构的影响。 1 4条杂种犬 ,其中起搏犬 8只 ,对照犬 6只。起搏犬以 40 0次 /分的频率持续起搏右心房 9~ 1 0周 ,对照犬仅放置起搏导线及起搏器 ,但不起搏。 9~ 1 0周后对所有犬均进行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诱发 ,并取其肺静脉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s染色和电镜检查。结果 :终止起搏后起搏犬的持续房颤 ( >1 5min)诱发率为 87.5 % ( 7/8) ,显著高于对照犬 ( 0 % ,P <0 .0 1 )。起搏犬肺静脉肌袖组织的光镜特征为心肌细胞变性 ,胶原组织大量增生 ;电镜下变性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异常主要累及线粒体和肌原纤维。对照犬肺静脉肌袖组织的形态学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结论 :持续快速心房起搏可导致犬的肺静脉肌袖组织发生显著的形态学重构 ,后者可能与该模型房颤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内皮素在肝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皮素(ET)是一组具有21个氨基酸的多肽,包括ET-1、ET-2和ET-3三种。ET受体有三种亚型,ETA受体为ET-1选择性受体,ETB受体为非选择性受体,ETC受体目前尚未克隆。ET主要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肝脏中所有主要类型的细胞上均存在ET受体,包括肝细胞、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和枯否氏细胞〔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ET在肝病的发病机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 肝纤维化时星状细胞为内皮素合成的主要场所在正常肝脏中,前ET-1mRNA仅在非间质细胞中被检测到,主要存在于窦状隙内皮细胞中。而Rockey等〔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时肺静脉及心房细胞内钙含量的变化,以期阐明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快速心房起搏式房颤模型犬8只。正常对照犬8只。实验分为6组1.房颤犬左上肺静脉组;2.房颤犬左心房峡部组;3.房颤犬右心耳组;4.正常对照犬左上肺静脉组;5.正常对照犬左心房峡部组;6.正常对照犬右心耳组。每组取相应部位心肌8块。测定细胞内钙含量。结果房颤犬肺静脉、左心房峡部和右心耳组织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房颤犬肺静脉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左心房峡部(P<0.05),左心房峡部细胞内钙含量显著高于右心耳(P<0.05)。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能是肺静脉和心房发生电重构的原因;肺静脉和左心房峡部,可能是房颤电重构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犬心房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探讨充血性心衰时心房颤动 (AF)发生机制。选择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 (n =7)和假手术组 (n =7) ,在左、右房各缝植 4对电极 ,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假手术组犬埋置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犬置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 (2 2 0次 /分 ) 6周 ,建立心衰犬模型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 6周后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离散度 (AERPd)、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肌传导速度 ,记录AF诱发情况。结果 :①假手术组犬术前与术后比较 ,心功能和心房电生理特性均无明显变化。②心室快速起搏 6周犬AERP较起搏前略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起搏 6周犬AERPd较起搏前明显增大 (4 0 .4±15 .6msvs 2 2 .6± 10 .2ms,P <0 .0 5 )。与起搏前比较 ,起搏 6周犬房内及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CTRA5 4 .7± 7.2msvs 33.1± 9.5ms ;CTLA5 2 .3± 8.9msvs 31.7± 6 .3ms ;CTRA LA6 9.7± 8.2msvs 4 2 .8± 7.9ms,P均 <0 .0 5 ) ,心房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 (CVRA5 4 .8± 7.9cm/svs 90 .7± 8.4cm/s ;CVLA5 7.4± 9.6cm/svs 94 .6± 10 .2cm/s,P均 <0 .0 5 )。③心衰犬AF诱发率、诱发次数、AF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明显增加。假手术组犬术前、术后比较AF诱发情况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山羊模型恢复窦性心律后血液和心房肌组织中醛固酮水平的变化.方法:18只成年山羊,体重相仿,雌雄不限,随机分成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A组)6只,Af模型组(B组)6只,Af模型复律组(C组)6只,3组均行开胸手术,左心耳缝入起搏电极,A组不起搏,B、C组持续快速心房起搏3个月形成Af模型,3个月后处死A、B组山羊,取左、右心房肌组织冻存,C组停止起搏,予心律平静脉注射或加用直流电复律,维持窦性心律3个月,之后处死C组山羊,取左、右心房肌组织冻存,用ELISA法测定各组心肌标本中醛固酮水平.C组在Af前、Af后3个月、复律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时各留取血清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醛固酮水平.结果:C组心肌组织醛固酮水平低于B组(P<0.01),与A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心房肌组织醛固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复律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血清醛固酮水平呈递减变化.结论:Af恢复窦性心律后血液和心房肌组织中醛固酮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7.
Pedersen等报道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障碍者的心房纤颤发生率降低 ,但未阐明其机制。组织中血管紧张素 (Ang )在心房电重构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至今未明。本文研究 Ang 型 (AT1)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 (candesartan)或 ACEI卡托普利对快速起搏诱发的实验犬心房电重构的抑制作用。应用 S1 - S2 刺激 ,S1 :S2 =5 :1,步长 2 ms,S1 - S1 分别为 2 0 0、30 0及 40 0 ms,测定 2 4只成年杂种犬基础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继以 80 0 bpm进行快速心房起搏 ,维持 3小时 ,复查AERP。停止起搏后每 10分钟复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β3肾上腺素能受体(β3AR)对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细胞凋亡和溶解的影响.方法 21只犬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β3AR抑制剂组.无菌条件下行开胸手术,植入高频起搏器(600次/min)行心房快速起搏3周,建立房颤犬模型.β3AR抑制剂组于术后1周经皮下给予β3AR抑制剂(L748337)2 μg·kg-1·h-1,直至起搏3周结束.分别于起搏前、起搏3周后测量各组犬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和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耳最大容积(LAAVmax)、左心耳最小容积(LAAVmin)和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并检测各组犬房颤诱发率.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犬心房肌病理组织改变和凋亡指数.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方法测定各组犬心房肌β3AR基因和蛋白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犬心房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 1/2、c-jun蛋白表达.结果 心房快速起搏3周后,对照组犬LAVmax、LAVmin、LAAVmax和LAAVmin明显增大,LAEF、LAAEF显著减小(P<0.01),心脏功能明显降低,房颤诱发率显著增加;β3AR抑制剂组犬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房颤诱发率显著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犬心房肌凋亡指数和肌溶解心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β3AR抑制剂组凋亡指数和肌溶解比率显著降低(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犬心房肌β3AR、ERK1/2、c-jun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对照组相比,β3AR抑制剂组β3AR、ERK1/2、c-jun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 长期心房快速起搏诱发房颤犬心房肌β3AR表达显著增加,并能通过上调ERK1/2、c-jun蛋白表达促进心房肌细胞凋亡和肌溶解.β3AR抑制剂够通过抑制房颤犬心房肌ERK1/2、c-jun蛋白表达,进而抑制房颤犬心房结构重构,改善心房功能,有效控制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慢性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血小板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09~2003-06对哈尔滨医科大学14只犬植入实验用心房固定频率型高频起搏器(400/min)心房快速起搏6周,建立房颤犬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缬沙坦组。缬沙坦组犬起搏前1周开始服用缬沙坦(30mg·kg-1·d-1),直至起搏结束。起搏前、后采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花生四烯酸诱导的犬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以及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变化。结果(1)起搏6周后,对照组和缬沙坦组犬血浆AngⅡ水平均明显增高,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2)长期心房快速起搏使对照组犬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起搏前明显增加,缬沙坦能够部分抑制起搏引起的血小板激活。(3)快速起搏使犬血浆vWF和ET-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内皮功能受损,缬沙坦能够改善内皮功能,降低房颤犬血浆vWF和ET-1水平。结论缬沙坦能够防治心房快速起搏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内皮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脏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水平与心室泵血功能和心脏大小的关系 ,以及给予外源性一氧化氮 (NO)供体硝酸甘油后心室功能的变化与血浆ET 1的关系 ,探讨ET 1在心力衰竭 (心衰 )时的病理生理意义。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 :85例心脏病患者 ,男 5 0例 ,女 35例 ,年龄 13~ 76岁 ,平均 4 1 7岁。 85例中有 4 3例进行了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1 2mg前、后用二氧化碳重呼吸法测定心排出量的检查。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常规进行心脏三位片测量心胸比率 ,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 (LAd)和左室舒张末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