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分别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及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110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均为2010年9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病例,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项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的复位效果(术后Matta评分优良率)、患者的疼痛、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性恢复状况(术后Majeed功能评分总优良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伤口总长度较小,手术时间、术后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术后Matta评分及Majeed功能评分总优良率均明显较高,以上各项指标在两组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骶髂螺钉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治疗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3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术后Matta评分、术后Majeed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总长度、术后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21.9%),观察组术后Matta评分总优良率(96.9%)明显高于对照组(81.2%),观察组术后Majeed功能评分总优良率(9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具有损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临床疗效明显好于骶髂关节前方钢板固定,术前充分准备及患者积极配合可以大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禾文广 《中外医疗》2014,(20):63-64
目的研究分析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该院收治的120例C型骨盆骨折,其中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有62例,设为研究组,单纯采用开放手术治疗的有58例,设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atta评分以及Majeed功能评分结果以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62例患者全部都I期治愈,对照组58例患者中有53例为I期治愈,5例为II期治愈。研究组治疗后的Matta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32%,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1.94%;对照组治疗后的Matta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4.14%,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2.41%;研究组中没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11例出现复位偏移,重新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治疗C型骨盆骨折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骶髂螺钉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冶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选择创伤骨科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19例,收集同期行传统切开复位固定治疗的不稳定型20骨盆骨折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参数、术后Matta评分和Majeed功能评分。结果全部随访6-48个月,平均26个月。经皮骶髂螺钉固定组与切开复位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及拆线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Majeed功能评分和Matta复位效果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等优点,术中采用合适的监测手段,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袁海涛  黄宗贵  戴海 《广西医学》2010,32(8):938-940
目的探讨透视下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C型骨盆骨折患者透视下行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根据Majeed骨盆骨折的评价标准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优11例,良5例,可4例,优良率为80.0%。结论透视下闭合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黄智  云雄  徐昕  郭瑛  陆炎  张胜军 《医学综述》2015,(2):346-348
目的分析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解放军第一八七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8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接受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对照组(54例)接受常规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Majeed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163.3±32.2)m L比(583.2±108.2)m L],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55.4±8.2)min比(110.7±16.3)min],术后下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3.3±0.7)周比(6.2±1.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Majeed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77.3±8.3)分比(65.3±5.8)分],肢体功能优良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41%比2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可以有效优化骨盆骨折患者的手术过程,提高术后患者的肢体功能,且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是骨盆骨折患者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徐火荣  徐文强 《海南医学》2013,24(8):1194-1195
目的观察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进行手术治疗的38例骨盆骨折合并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观察组(n=19)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的术式进行固定治疗,对照组(n=19)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术式进行固定治疗,对比两种固定术式的骨折移位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移位属优者较多。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达优者10例(52.63%),较对照组4例(21.05%)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相对于传统的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对患者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可有效促进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功能恢复,且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数字技术与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复合体损伤14例,包括骶骨骨折8例,其中DenisⅠ型骶骨骨折5例,DenisⅡ型骶骨骨折3例;骶髂关节脱位5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术前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在计算机中模拟手术,确定个性化的进钉点和进钉方向。在CT引导下进行手术。结果手术时间为20~43min,平均28min。1例于术中钻入导针时出现一过性腹部疼痛,扫描发现导针钻入过长,退出后疼痛消失,术后复查大小便常规正常。未发生伤口和深部感染。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双下肢不等长和骨盆畸形等。术后均获随访。14例均恢复工作。术后X线及/或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3~4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3例。Majeed功能评分,优12例,良2例。结论数字技术和CT引导的经皮骶髂螺钉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可靠的骶髂复合体损伤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支骨盆骨折30例患者,临床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0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并且所有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通过随访5~16个月,骨盆骨折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骨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并且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骨盆骨折的效果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在不同移位下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的稳定性差异.方法:将8具尸体骨盆随机取3具做压力测试设为正常组,然后制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模型,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在移位0~4 mm(低度移位组)及移位8~12 mm(高度移位组)行后环骶髂关节螺钉和前环钢板螺钉固定,测量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的垂直和水平移位.结果:在不同移位下的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行前后环内固定,低度移位组骨盆稳定性显著高于高度移位组.结论: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尽量取得解剖复位固定,确保骶髂关节移位<4 mm,以提高骨盆环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内置外架(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Tile C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治疗的5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为23~65(42.3±14.8)岁。所有病例均为Tile C型骨折,其中C1.1型3例,C1.2型2例。采用常规后路术式,复位骨盆垂直移位后,伤侧L4、5椎体及髂后上棘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前环双侧髂前下棘处髂骨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椎弓根螺钉通过经下腹部皮下固定连接杆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分别采用Matta评分和Majeed评分来评价骨盆复位质量和临床疗效,同时对术后骨折愈合、神经功能、临床功能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0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均提示骨盆骨折复位良好,后环形态满意;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3例,良2例。随访结束时Majeed评分标准:优1例,良3例,中1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随访结束行走及屈髋屈膝功能恢复满意。结论:INFIX联合髂腰固定术可重建Tile C型骨盆骨折的垂直不稳和旋转不稳,疗效满意,同时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黄军铭  肖东民  叶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25-126,129
目的探讨Stoppa人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在治疗骨盆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7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均采用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应用Stoppa人路法,B组运用髂腹股沟入路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方面。结果两组患者Matt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拔除引流管时间等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oppa入路相比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骨盆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的优点,能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本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对B1型骨折患者行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固定;对B2、B3、C1、C2型患者行骶髂关节后方入路,应用加压螺钉固定;对C3型患者行双侧连成一体的骶髂关节前方入路,应用钢板加空心钉固定。结果:本组5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4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0 mL;根据Matta判定标准,优秀34例,良好17例,尚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1%。结论: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和固定方式,以使患者尽可能地进行早期活动,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的治疗经验。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2008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例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骨盆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描述患者病史、损伤程度、急诊救治等特征,通过影像学判断损伤情况,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功能锻炼,并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术后恢复情况,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全部6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无感染和术后神经症状出现,X线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随访1.6年(8个月至2年),患者6个月后Majeed功能评分优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评分差的病例主要表现为持续疼痛,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走长距离时需用手杖,有跛行。评分低的2例患者不能恢复原有工作。结论:伴有骶髂关节完全性前脱位的骨盆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急诊处理困难,应尽早手术,前方入路有利于脱位的复位和固定。  相似文献   

17.
林小平  杨骏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21-4622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与石膏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选择治疗方案,其中行掌侧T形锁定接骨板内固定53例,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45例。治疗后6个月分别对手术治疗组与石膏外固定组进行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价标准[任国文,吴学元.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3):254-255.]评分。结果9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手术内固定组较石膏外固定组术后影像学检查及腕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内固定优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根据Tile分型,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中B1型23例,B2型13例,B3型2例,C1型7例,C2型6例,C3型2例。采用骶髂螺钉、外固定架、重建钢板、拉力螺钉对骨盆及髋臼骨折复位固定,恢复骨盆环前后环的稳定。结果:本组53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按M ajeed功能评分,其中优45例,良4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2.4%。结论:不稳定性骨盆骨折采用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骨盆的解剖结构,重建骨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