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电信拆分、重组的完成,我国电信运营业从三足鼎立走到了诸雄纷争。各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建设优先考虑的因素。 中国联通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全业务综合运营商,同时经营着GSM网络、CDMA网络、固定数据网络、寻呼网络等。不同业务网络的特性差异决定了对于关口局需求的多样性,导致联通的关口局建设成为各运营商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肖康振 《电信技术》2004,(12):19-21
目前各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通,或是通过运营商内部各业务网络的专有关口局与其他运营商网络关口局、汇接局或第三方网络关口局实现互联互通;或是通过各专有业务网络的端局或汇接局充当关口局同其他营运商互通。这种现状造成各业务网络的局向较多,互联互通的方式不一。同时由于网络界面不清晰,  相似文献   

3.
随着4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运营商需推进现有关口局(GMSC)和MGCF/IM-MGW融合,加快融合关口局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用户体验.目前,VOLTE已逐步大规模推广应用,由于VOLTE采用默认开通方式,VOLTE实际开通的用户数增长趋势远超原定的业务规划,目前关口局融合改造在国内缺乏成熟的案例,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关口局融合改造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关口局融合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式,探讨适应VOLTE快速发展的关口局融合改造方案,减少关口局改造对业务中断的风险,提升业务上线的效率,保障运营商4G业务的快速发展,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业务体验.  相似文献   

4.
赵林 《移动通信》2002,26(7):58-59
随着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增加,各运营商都需要建设关口局来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连互通,以适应其网络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联通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综合电信运营商,其关口局的建设需求和模式有别于其它单业务运营商。iGATE充分考虑联通网络的多业务特征,为中国联通关口局的建设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1 iGATE的特点iGATE综合关口局解决方案主要有下述四个特点:(1)可定制、可管理。iGATE包含GSM、CDMA、固定网络这三种网络的关口局功能模块,并且各种关口局功能模块可以按照网络需求进行动态组合,从而构建最适合本网络的关口局建设…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电信运营商的增加,各运营商都需要建设关口局来完成彼此之间的互连互通,以适应其网络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联通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综合电信运营商,其关口局的建设需求和模式有别于其它单业务运营商。华为i-GATE充分考虑联通网络的多业务特征,为中国联通关口局的建  相似文献   

6.
冯立华  邵岩  李树明  张震 《通信世界》2008,(34):I0015-I0015
随着国内运营商的重组,全业务运营商对接入层网络的FMC需求更加迫切。EPON作为接入网主流发展技术,是目前全业务运营商构建融合的FMC接入层网络的理想选撬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技术》2002,(4):48-49
随着电信拆分的完成,电信运营业从三足鼎立走向诸雄纷争,各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建设的首要考虑因素。 中国联通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的全业务综合运营商,同时经营着GSM网络、CDMA网络、固定数据网络和寻呼网络等,不同业务网络的特性差异决定了对于关口局需求的多样性,导致联通的关口局建设成为各运营商中最为复杂的一个。 联通大多数本地网与其它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是通过电信侧GW完成,但GW的产权和维护权在中国电信,联通的业务发展受到一定制约。这种互联模式在联通初期网络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联通  相似文献   

8.
高艳丽 《通信世界》2003,(12):46-47
一、建设综合关口局的必要性 1、业务需求和网络拓展关口局在移动通信运营商内部已成为各种网元连接的核心。在运营商网络内部,移动关口局与移动本地网的各交换端局以及长途汇接局相连,支持话音业务;与IP电话网关以及NAS网关进行连接,支持IP电话业务和互联网接入服务;与大客户PBX或PBX前置机相连,为大客户提供专项服务。同时,移动关口局还与其它一些网元设备连接。如1258移动秘书台、1860客服台、短消息中心以及独立SSP,为增值业务、智能业务的开展和客户服务提供网络基础。设置关口局的目的在于整合网络结构,简化网络连接,节省网络资源,统一对外接口,便于业务迅速开展且使网络易于管理维护。  相似文献   

9.
从现有运营商关口局现状出发,对移动固网关口局融合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运营商移动固网关口局融合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信拆分的完成,我国电信运营业从三足鼎立走到了诸雄纷争,各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已经成为网络建设的首先考虑因素。到目前为止,中国联通是我国唯一的全业务综合运营商,同时经营着GSM网络、CDMA网络、固定数据网络、寻呼网络等。不同业务网络的特性差异决定了对于关口局需求的多样性,因此联通的关口局建设是各运营商中最为复杂的一个。联通大多数本地网与其他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是通过电信侧GW完成的,但GW的产权和维护权在中国电信,故联通的业务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这种互联模式在联通初期网络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发挥了一…  相似文献   

11.
1 FTTx与全业务发展 (1)运营商重组凸显全业务运营需求 随着运营商重组的尘埃落定,新移动、新电信和新联通将从原始较为单一的业务模式向全业务模式演进,固网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融合已成为各运营商后续发展的重点.纵观全球领先的13家运营商,有8家是全业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是运营商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2.
FTTX构建中国移动全业务接入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FTTx--中国移动全业务发展的最佳接入平台 1.1 运营商重组凸显全业务运营需求 随着运营商重组的尘埃落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将从原先较为单一的业务模式向全业务模式演进,固定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融合已成为各运营商后续发展的重点.纵观全球领先的13家运营商中,有8家是全业务运营商,全业务运营是运营商企业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专家按语     
电信行业重组、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迈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各运营商均需从只提供固定或移动单一业务的运营模式,向提供固定和移动相融合业务的运营模式转型,业务融合对通信网络特别是核心网络提出新的需求,运营商需将现有分离的或单一的核心网络演进成为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提供融合业务的网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今年电信业的重组,三大运营商都具备了提供全业务的运营能力,要实现全业务运营,运营商就必须在业务、运维、网络以及终端方面做全方位的融合,而网络融合则是重中之重。未来城域接入技术将会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城域以太网技术将会进一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移动网络关口局的重要地位、建设移动网络软交换关口局的必要性及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组网模式和解决方案,分析了建设移动网络软交换关口局的优势,认为在当前移动通信飞速发展、WCDMA网络大规模建设、3GPP R4版本高度成熟的时期,将已运营10年的中国联通哈尔滨分公司的移动网络关口局改造成软交换的关口局,是适应互联互通、实现全业务运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政光 《通讯世界》2008,(10):104-105
全业务运营的业务网络随着电信业重组公告,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拉开序幕。这次电信重组赋予三家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资格,并计划在重组完成后发放三张3G牌照。未来全业务运营与3G牌照很可能将成为下一阶段通信市场发展的主要推进力,尤其将推动融合业务迈向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何晓棠 《世界电信》2008,(12):56-58
电信重组改写了传统的电信竞争格局,随着全业务运营浮出水面,各运营商的全业务规划也提上日程。但受限于网络、终端和支撑系统的现状,各运营商在短期内还不能实现真正的业务融合。配合全业务融合的三个发展阶段,运营支撑系统亦需不断扩展和演进,从建立融合支撑基础,到形成互联网业务支撑能力,再到最后实现全面的可演进的融合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8.
5月24日,中国电信运营业进行又一次重组,重组的结果是新的三大运营商全部成为既有移动业务又有固定业务的全业务运营商。而联系到电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此次重组顺应了电信业务正在趋于融合的大趋势,而全业务运营,则是电信运营商实现业务融合的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固定移动核心网的融合目标,IMS网络的规划和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也因此未来的网间互通必然由目前的以NGN/CS域网间关口局互联和以语音业务互通为主的方式,向以IMS网间互联和以多种业务形式互通的更高级方向发展。从网间互通现状入手,重点论述了VoLTE等新业务网间互通需求,详细分析了不同运营商网络网间互通原则与需求,并将网间互通现状与核心网融合演进要求结合起来,给出了网间互通关口局网元融合演进思路和分阶段部署建议。  相似文献   

20.
唐海  张艳  钟橙 《电信快报》2012,(1):20-22
第三次运营商重组意味着通信行业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各大运营商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全力提供无所不在的全业务宽带网络,业务捆绑、交叉优惠的资费套餐以及一点接应的客服支撑能力。相比其他两家全业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融合进程相对滞后.阻碍了全业务转型的步伐。文章旨在研究当前全业务竞争环境下,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如何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