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MMP-9、MMP-2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不同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演变,探讨MMP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3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MMP-9,MMP-2和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2(TIMP-2)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与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关系及其演变。结果AMI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91.91±150.10)ng/ml,(110.84±96.29)ng/ml,(69.30±55.85)ng/ml和(80.13±34.94)ng/ml。MMP-2、TIMP-2四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MMP-9在AMI患者中发病早期升高后持续到3~5d。MMPs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无相关关系。结论血清MMP-9是预示斑块破裂中的主要MMPs之一,但它不能预测心肌坏死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 MMP) -9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其作为粥样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组 3 4例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18例、急性心肌梗死 ( AMI) 16例。稳定型心绞痛 ( SAP)组 3 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比较 3组之间血清 MMP-9水平的差异。结果  ACS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差异。 SAP组血清 MMP-9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也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清 MMP-9水平增高与粥样斑块破裂相关 ,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自身抗体(anti-Ox-LDL)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病变稳定性及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76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三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nti-Ox-LDL浓度.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nti-Ox-LDL水平[(491.19±307.01)mU/ml]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对照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anti-Ox-LDL水平[(242.18±95.91)mU/ml]与对照组[(304.57±170.96)mU/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anti-Ox-LDL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呈正相关(χ2=7.146,P=0.008,OR=0.989).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清anti-Ox-LDL水平[(453.19±285.93)mU/ml]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而单支血管病变组anti-Ox-LDL水平[(283.71±197.36)mU/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anti-Ox-LDL水平不仅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而且可以评价冠心病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程度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0名健康人和36例SLE患者血清MMP-9水平,以分析其与SLE活动性变化关系。结果SLE患者血清MMP-9水平[(108±113)n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52±115)ng/ml],P<0.001;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MMP-9水平[(246±196)ng/ml]与治疗前水平[(114±92)n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LE患者活动期血清MMP-9水平[(72±66)ng/ml]低于非活动期[(166±146)ng/ml],P<0.05;SLEDAI>8分组[(80±72)ng/ml]低于SLEDAI≤8分组[(152±150)ng/ml],P<0.05;蛋白尿组[(82±20)ng/ml]低于非蛋白尿组[(152±43)ng/ml],P<0.05;关节炎组[(103±126)ng/ml]与非关节炎组[(117±89)ng/ml]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MP-9可能与SLE的发病相关,血清MMP-9可作为反映SLE活动程度、肾脏损害及疾病进展或改善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定量测定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早期评估的价值。方法2004年1月~2005年6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24例,男11例,女13例,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55.2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2例,男7例,女5例,平均年龄43.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选择12名军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MAP、SAP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MMP-9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后24h内SAP组血清MMP-9为(421.72±32.99)ng/ml,MAP组为(284.87±25.14)ng/ml,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01),MAP组与对照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血清MMP-9水平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早期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sCD40L升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同类型患者中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识别和预测的炎症指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L浓度,采用放免方法测定IL-6和IL-1β浓度。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sCD40L水平[(4.923±3.41)ng/ml]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sCD40L水平[(5.387±3.04)ng/m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2.856±2.34)ng/ml,P<0.05]和对照组患者[(2.221±2.42)ng/ml,P<0.01]。ACS患者sCD40水平与IL-6呈正相关(r=0.49,P=0.008),与IL-1β无相关性(r=0.258,P=0.183),而SAP和对照组患者sCD40L与IL-6、IL-1β无相关性。同时ACS患者sCD40L水平与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相关性(r=0.471,P=0.011)。结论ACS患者血清sCD40L与IL-6、IL-1β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与ACS发生有关,是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5例,其中ACS患者(ACS组)58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27 例;另设对照组 24 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病例造影前及行PTCA者术后血清MMP 9浓度。结果:在造影前,ACS组、SAP组及对照组血清 MMP 9 浓度分别为(26.85±6.25)、(17.35±7.12)、(16.83±5.92)μg/L;此外,ACS组内 AMI和 UAP患者血清 MMP 9 浓度分别为(32.56±6.55)、(24.78±5.76)μg/L。AMI及UAP患者与SAP组之间MMP 9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S组内,AMI与UAP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 MMP 9 水平与C反应蛋白(CRP)、WBC、冠状动脉病变评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肌钙蛋白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PLT间无明显相关性。PTCA术后 l d MMP 9 浓度均较术前要明显升高。结论:ACS患者血清MMP 9浓度明显升高,其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提示其有助于冠心病的危险分层,对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联合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入选7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CS组4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9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根据CT值将ACS组、SAP组犯罪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浆MMP-9浓度,并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性质.对照组25例.结果 (1)ACS组软斑块发生率较SAP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3比4/29,P=0.001);(2)与对照组比较,SAP、ACS组hs-CRP(4.12±2.82 mg/L比6.11±2.60 mg/L比11.26±3.03 mg/L)、MMP-9(54.87±47.73 ng/mL比91.69±55.72 ng/mL 比187.86±64.73ng/mL)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ACS组较SAP组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的软斑块亚组与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亚组比较hs-CRP(12.69±2.41 mg/L比7.47±2.52 mg/L比6.39±2.87 mg/L)、MMP-9(211.67±57.87ng/mL比121.48±55.86ng/mL比95.99±62.29 ng/mL)浓度明显升高,筹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值与hs-CRP、MMP-9浓度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炎症因子hs-CRP及MMP-9,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并提示斑块稳定性,提高对AC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水平的变化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肌钙蛋白 (hs-cTn)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4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49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在入院后即刻采血,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为发病6 h内,并在入院10~14天后再次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ADAMTS-13的浓度。结果 ACS组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286.22±21.75 ng/L)明显低于SAP组(357.47±21.98 ng/L)和对照组(581.85±21.52 ng/L),AMI组与UAP组的外周血ADAMTS-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6.21±29.43 ng/L比258.55±31.56 ng/L),AMI组10~14天后ADAMTS-13水平明显高于其急性期 (619.91±30.80 ng/L比256.21±29.43 ng/L)。ACS组hs-CRP、NT-proBNP、hs-cT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SAP组,而LVEF低于对照组及SAP组,冠心病患者外周血ADAMTS-13水平的变化与其他血清学指标hs-CRP、NT-proBNP、hs-cTn等存在明显负相关,与LVEF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外周血ADAMTS-13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密切相关,联合其他血清学指标和LVEF可能可以更好的预测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患者血浆白介素18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患者血浆白介素18(IL-18)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53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3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1例。均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取抗凝静脉血2ml,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血浆IL-18浓度.结果IL-18ACS组:113.73±58.49pg/ml;SAP组:76.13±43.88pg/ml。两组比较,p<0.05。结论ACS患者血浆中IL-18水平较SAP组明显增加,提示IL-18可作为ACS的筛检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血清学水平上探讨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评价CRP、MMP2水平作为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的意义。方法:分别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散射比浊法对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0例非冠心病者(正常对照组)外周血血清CRP、MMP2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SAP组血清CRP、MMP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CS组血清CRP、MMP2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性检验血清CRP和MMP2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CRP、MMP2水平可反映斑块稳定性,可作为检测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70例冠心病患者[ACS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5例]、35例非冠心病患者(正常对照组)sCD40L、MMP-9、TIMP-1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比较,ACS组sCD40L[(2.73±0.92)μg/ml比(3.05±0.98)μg/ml比(4.72±1.15)μg/ml]、MMP-9[(152.38±54.22)ng/ml比(341.12±69.96)ng/ml比(574.2±139.20)ng/m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1),而TIMP-1[(415.92±13.96)ng/ml比(249.32±36.80)ng/ml比(172.20±40.10)ng/ml]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MMP-9与sCD40L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溶性CD40配体、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升高,血清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水平下降提示这两指标与粥样斑块不稳定相关,可作为判断粥样斑块不稳定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凝血与炎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2组患者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1.44±21.32)ng/L vs(90.01±19.44)ng/L,(311.73±113.00)ng/L vs(246.59±94.63)ng/L,P<0.01];ACS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呈正相关(r=0.654,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S患者体内炎症活动与凝血活动可能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清炎性细胞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152例入选对象经临床及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后分为:ACS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1例和对照组36例。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SAP组及对照组比较,ACS组血清MMP-9,TNF-α,hs-CRP及M-CS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Logistic回归显示,MMP-9及M-CSF与冠心病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4种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MMP-9,hs-CRP,TNF-α及M-CSF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是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相互诱导、相互协同或拮抗,贯穿于ACS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及苯那普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入选70例ACS患者为ACS组,并随机分为苯那普利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同时又分稳定性心绞痛(SAP)组22例,对照组32例。比较各组Toll样受体4(TLR4)、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 ACS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苯那普利治疗组TLR4、TNF-α和MMP-9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苯那普利可能通过抑制ACS患者TLR4过度表达及其下游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MMP-9分泌,稳定ACS易损斑块,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明胶酶B(MMP 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 1 )水平 ,探讨两者水平与粥样斑块破裂的关系及他汀类调脂药物稳定斑块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稳定型心绞痛 (SAP)患者 3 0例 ,ACS患者 5 4例 ,并选择 3 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随机将ACS患者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 3 0例 )及常规治疗组 ( 2 4例 ) ,比较各组患者血清MMP 9,TIMP 1水平变化。结果 :SAP、ACS、健康对照组三组之间MMP、TIMP 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MMP 9、TIMP 1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MMP 9升高及TIMP 1降低与粥样斑块破裂明显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血清MMP 9水平 ,升高TIMP 1水平 ,从而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及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44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3例(SAP组),无冠心病患者35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TNF-α、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患者血清IL-10、TNF-α、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MMP-9和CRP与IL-6呈正相关(r=0.308,r=0.384,P<0.01)。结论冠心痛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不同性质斑块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16层螺旋CT检查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判别的价值。方法将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据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6例,均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根据螺旋CT值分为软斑块组24例、混合斑块组14例、硬斑块组22例,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采血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1.两个类型冠心病组斑块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以软斑块为主(占50%),混合斑块次之(31%);而SAP组则以硬斑块为主(占62%)。ACS组血清Hs-CRP(5.043±2.805)mg/L显著高于SAP组(2.221±1.580)mg/L(P<0.01)。2.血清Hs-CRP在不同性质斑块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软斑块组(5.485±2.921)mg/L、混合斑块组(4.768±1.829)mg/L显著高于硬斑块组(1.687±1.222)mg/L(P<0.01)。结论16层螺旋CT结合血清Hs-CRP检测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脑钠肽N末端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l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评价该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6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1例),稳定性心绞痛33例,正常对照28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析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以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同时对急性心肌梗死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后上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浆NT-proBNP水平为3630ng/L(95%可信区间1412~9332),明显高于对照组75.8ng/L(95%可信区间40~144)(P〈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术后12~24小时内血浆NT—proBNP水平从术前4732ng/L(95%可信区间为1828~12246)降至344ng/L(95%可信区间为192~6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浆NT-proBNP含量明显升高,提示NT—proBNP可作为早期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的心功能情况。治疗后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观察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