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孝先便腹     
孝先便腹,源出《后汉书·边韶传》:边韶,字孝先,“以文章知名,教授数百人。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日:‘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韶潜闻之,应时对曰:‘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者大惭”。  相似文献   

2.
讳疾忌医     
源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 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 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 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  相似文献   

3.
闻韶忘味     
文苕 《养生月刊》2020,(3):286-288
"闻韶忘味"源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韶》,是舜时的乐曲名,其如此之美妙,竟让孔夫子听了之后长时间里把肉味都给忘记了,这种喜爱真是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在这一典故里,有两条内容是与人的生活、生存相关的:其一,肉食是当时的美味之一;其二,人对音乐声音和食品气味的感觉都非常敏感。用忘了肉的味道来比喻人的痴迷程度,可见当时肉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  相似文献   

4.
学问无穷     
“忆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时喜用唐人方,先生见之,谓人曰:‘有吴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颇有心思,但药味甚杂,此乃无师传授之故。’已后先生得宋版《外台秘要》读之,复谓人曰:‘我前谓徐生立方无本,谁知俱出《外台》,可知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先  相似文献   

5.
梔子豉湯这一方剂,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創制。后人对此方作用的认识,有些分歧,现在談談个人对此方的一些意见。如有不妥处,希望指正。一、关于梔子豉湯的見証 《伤寒論》对此湯有六条論述;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77条曰:“发汗,若下之,而煩热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78条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221条曰:“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滿而喘,发热汗  相似文献   

6.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12,34(2):215-2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不寐类病证,常被张仲景称作"不得卧""不得眠""烦躁不得眠""目不得闭""不能卧"和"卧起不安"等,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十多个条文。兹将仲圣论治不寐归纳为以下十法,简要介绍如下:1补水生津和胃安神该法的代表方法是用饮水疗法,少少与饮之。《伤寒论》第71条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仲圣指出了过度发汗导致"烦躁不得眠"的  相似文献   

8.
《血证论》中曰:“人身气道,不可壅滞,内有淤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须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但去淤血则疾水自消”.《丹溪心法》中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疾挟淤血碍气而病”.故喘咳与淤血常常相  相似文献   

9.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历代医家将“不能卧”释为“不能寐”。如明代李中梓之《医宗必读》云:“愚按《内经》及前哲诸论,详考之而知不寐之故,大凡有五,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清代陈国彭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满疼痛,此积食也,保和丸主之。”《张氏医通》又说:“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食痰火,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也。”  相似文献   

10.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庶子曰:‘……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扁鹊仰天叹曰:……”有人以为“终日”两字若非错简衍文,则当属上为句,解释为“尽日”。译作“你就去同那刚  相似文献   

11.
栀子豉汤为治疗发汗吐下后所引起的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之证.对于具体的症状,我们就从伤寒论的原文里来探讨.伤寒论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条文76)又曰: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条文77)又曰: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解,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原文78条)又曰: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原文79条)又日: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61条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历代注家均将“昼日烦躁不得眠”作为诊断症状释之。笔者认为,“昼日不得眠”作为诊断症侯于常理不合,诸家解释不尽妥当。《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  相似文献   

13.
温长路 《养生月刊》2007,28(6):550-552
“五月披裘”,源出《论衡·书虚》:“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  相似文献   

14.
余尝撰文,言老子西去不知所终事,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老君乃欲登高延寿,遂其“长生久视”之志。后世仙家,踵哲人迹,多事山居。段玉裁注《说文》:“《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字‘人’旁作‘山’也。”老而不死固未之有也,登高延寿则含医理。《素问·五常政大论》谓:“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方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之功能,主治表证未解里有停水之证。柯琴谓曰:“本方治汗后表里俱热燥渴烦躁不得眠等  相似文献   

16.
历代本草名家均认为酸枣仁生用治“好睡”,熟用治“不眠”。如《五代史·后唐》刊《石药验》说:“酸枣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图经本草》曰:“《本经》五烦心不得眠,今医家两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尔顿异”。李时珍:“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  相似文献   

17.
1 狐惑病 (白塞氏综合征 )《金匮要略》曰 :“狐惑之为病 ,状如伤寒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卧起不安 ,蚀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 (一作嗄 ) ,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阴干 ,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 ,雄黄熏之。“病者脉数 ,无热 ,微烦 ,默默但欲卧 ,汗出。初得之三、四日 ,目赤如鸠眼 ,七、八日 ,目四眦黑。若能食者 ,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仲景所述之狐惑病 ,与皮肤科白塞氏综合征相似。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的损害 ,咽喉 (口腔 )、阴部的溃疡 ,眼部的炎症以及恶寒发…  相似文献   

18.
狐惑病浅探     
<正>中医学对狐惑病的研究渊源流长。《金匮要略》对狐惑病的论述堪称经典,其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20.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