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600例次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透析180例次,腹膜透析110例次,非透析患者310例次)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部位、病原体、原发病因、肾功能状态及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结果:①慢性肾功能不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感染率(26.6%)明显低于肾功能衰竭期和尿毒症期的患者(46.8%)(P<0.05);原发病中糖尿病感染率最高;②细菌培养328例次,其中阳性268例次,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46.3%);③感染组中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④血液透析患者的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46.4%)和静脉导管(21.3%),腹膜透析患者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⑤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18.3%)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8.7%)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P<0.05),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率较高,糖尿病感染多见.贫血、低蛋白血症、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高龄等因素均可能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的机会.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总体感染率差异无显著,但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和丙型肝炎病毒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腹膜透析患者,而腹膜透析患者腹腔真菌感染率却明显高于血液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8例MHD患者为透析组,同期肾内科门诊随诊的53例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CKD2~3期)患者为对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肌酐、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MHD患者低T3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 MH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发生率较高,其中以低T3综合征(low T3synbrome)最为常见;透析组FT3平均水平为(3.31±1.45)pmol·L-1,对照组FT3平均水平(4.19±1.42)pmol·L-1;相关性分析表明FT3水平与血肌酐、血白蛋白、年龄、Hb显著相关,与血压、血脂异常、血糖、性别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MHD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多见,其中以低T3综合征最为常见;FT3水平与血白蛋白、血肌酐、年龄、Hb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营养不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患者营养进行系统管理,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 3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管理组患者实施营养管理,对照组则给予一般饮食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管理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0%vs69.3%,P<0.01),水负荷过高、内瘘闭塞、高血钾及血压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营养管理后管理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营养管理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清铁状况.方法:选取50例稳定的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前测定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总铁结合力(TIBC),在透析后取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Hb(85.5±13.6)g/L,HCT(28.15±4.29)%,SF(297.56±213.81) ng/mL,TSAT(21.5±8.3)%,TIBC(58.46±18.49)μmol/L.绝对性缺铁占68%,功能性缺铁占20%.每天口服补充元素铁达到300 mg的患者铁缺乏占52.6%,达不到300 mg的患者铁缺乏占70.0%,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较为普遍,口服补铁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左卡尼汀和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联合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肾性贫血120例,按照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分为对照组49例,治疗组7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在透析治疗后皮下注射r-HEPO,治疗组的患者在透析治疗后皮下注射r-HEPO的基础上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g,所有患者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异。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CT、Hb和血清白蛋白均有所增高(P<0.05),且治疗组的Hb、HCT的增高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药剂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引起血压升高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采用左卡尼汀和r-HEPO联合治疗,其疗效显著,而且还能减少用药剂量和血压升高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疲劳状况与生存质量相关性.方法 1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疲劳评定量表(FAI)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 疲劳发生率为77.3%,疲劳总分为(4.82±1.61)分,疲劳状况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生存质量评分中,生理、心理领域、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评分分别为(59.12±14.05)、(58.71±13.16)、(63.67±14.99)、(53.14±14.55).疲劳状况与生存质量各领域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处于疲劳状况,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同血液透析(HD)频次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在开平市中心医院H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基线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根据不同透析频次分为每周2次HD(2HD组)及每周3次(3HD组),观察其心血管事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不同组血透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共发生心血管事件58(37.2%)例次,其中2HD组28(30.4%)例次,3HD组30(46.9%)例次,3HD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2HD组(P=0.023)。年龄、糖尿病、心血管病史、HD次数、尿量及白蛋白是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校正糖尿病、心血管病史、白蛋白后,年龄(每增加10岁、每周3次HD及透析前尿量是HD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史及透析前尿量是2HD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及透析前尿量(尿量每减少100 m L/24 h)是其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每周2次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每周3次HD者低,每周2次HD可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较好替代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限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大超滤率对透析低血压并发症及患者生活习惯的影响。方法:选取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8例,观察限制超滤率(最大超滤率不超过13mL/(kg·h))治疗前8周和限制超滤率后8周,限制超滤率后若患者需要达到干体重则延长单次透析时间或者增加血液透析次数。观察限制最大超滤率前后患者体重、血压、透析期间低血压等发生率的变化。结果:在限制最大超滤率之前,45例(45.9%)患者有超过3次血液透析最大超滤率大于13mL/(kg·h),超滤率最高达18.3mL/(kg·h)。制定该规定后,患者平均透析时间延长12min,26例患者增加透析次数47次(47/1824,2.58%)。限制最大超滤率后,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下降15mmHg(P0.05),舒张压下降10mmHg(P0.05),透析后平均收缩压下降与舒张压均下降10mmHg(P0.05)。患者不限制最大超滤率,尿量丢失较快,而限制最大超滤率后,尿量丢失速度减慢(76.7±19.8mL/24hvs 126.5±38.6mL/24h,P0.05)。通过制定该规定,患者生活习惯也改善,自觉限制水的摄入,体重增长明显减少(P0.05)。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也明显降低(2.74%vs 0.51%,P0.05)。结论:透析中心制定限制最大透析超滤率可明显减少透析期间低血压发生率,患者血压得到较好控制。同时患者饮食习惯生改变,自觉限制水的摄入,但其长期效应需扩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作常规透析护理,实验组接受运动疗法.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血液透析技术在临床上为治疗尿毒症患者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手段,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已得到普遍应用,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近年来透析技术逐渐成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造成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心血管并发症、感染、不规律透析、透析不充分、血压过高或过低、严重贫血、免疫功能低下及长期营养不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