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特征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非正式体育群体在大众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巩固现有体育人口、广泛地吸引准体育人口参与身体锻炼、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加强时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研究工作能够为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使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发展走上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在2007-2011年度中的34份违纪档案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及体育课中发生矛盾纠纷时的表现,以及在非正式群体中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积极分子在非正式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表现较好,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威信,特别是群体中的体育骨干分子,他们在矛盾纠纷中有淡化矛盾的意识和能力。在此提出对他们进行分类管理并纳入到正式群体的管理范畴,以及利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影响力,加强对学校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对其思想、行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非正式群体的成因入手,探讨了非正式群体的主要功能,并重点论述了表扬鼓励、帮助引导、吸引渗透、瓦解分化等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企业非正式群体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霍桑试验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对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后,对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成为了现代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处于急剧变动时期,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以此为背景探讨我国企业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作用,认为非正式群体在我国当前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基本作用是积极的,并且能对改革事业产生推动和保护的作用,但也存在消极甚至破坏的可能,因而对非正式群体必须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和管理,以达以消除破坏、转变消极、鼓励积极的管理目的。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较普通本科学生非正式群体而言,更具普遍性、复杂性、开放性和独特性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院校非正式群体的缓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日益呈现壮大、繁多且持久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个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的传播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高度重视并探索通过完善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创建良好的外围校园环境、做好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舆论领袖的思想工作等,以保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普遍存在的必然现象.关于非正式群体特征的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非正式群体的理论体系,并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表现出发,经过分析与研究,对特师学生非正式群体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汇音 《成人教育》2012,(11):52-53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分制的进一步实施,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已逐步被打破,非正式群体组织的规模有不断扩大、普及率有不断提高的趋势,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文章就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特点及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组织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学生非正式群体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生活中,学校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承认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确立"大育人"理念,通过优化社会环境生态,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提升教师影响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实践智慧,促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其核心人物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其成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就可以利用其影响力带动一批成员转变,使非正式群体走到有利于班级建设的道路上来。因此,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及其教育引导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转化非正式群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告诉人们,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作用将会促进正式群体的发展。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通过加强教育,开启民智,逐渐消除非正式群体产生的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监督,强化管理,努力破除非正式群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消极影响;通过开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思路,积极引导非正式群体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班级中,与正式群体相互交织,共同实现班级发展目标。然而,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对非正式群体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导致班级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浅谈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一线教师、学者对非正式群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对于班级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加以引导。对于良性的非正式群体,使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班集体优良发展;对于恶性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不仅要在思想上加以教育,行动上加以遏制,还要联合家庭、社会的力量,坚决遏制不良非正式群体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思想觉悟,改掉其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小学,除了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和班委会等学生正式群体以外,还存在一些自发形成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和加强对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而忽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对其引导,更不能粗暴干涉和强行取缔学生非正式群体。本文力图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及其特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组教学在体育课中经常用到。一般说来,体育教学有两种分组形式:一种是教师根据学生人数把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它以教师的意图为主;一种是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它以学生的意图为主。前者是体育教学的传统分组形式,后者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分组。非正式群体分...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普遍性高、凝聚力强、约束力强、信息沟通迅速等方面的特点。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观念和品质等;客观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应正确认识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积极引导其融入正式群体;有效引导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增强其在班级的影响力;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促进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晶 《考试周刊》2013,(43):160-161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府中,有一批非正式组织群体迅速发展,其规模越来越壮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正式组织一样,非正式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志愿者组织为例,分析非正式组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志愿者组织积极健康地发展,使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校导师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和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籍自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团支部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日益削弱,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剧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整体工作有着双向作用,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更具直接影响,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和谐教育。文章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高校导师介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谐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教育的原则和措施,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陈存国 《文教资料》2009,(8):123-125
中等职业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了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与发展的原因、主要类型及采取的对策.提出只有辩证地看待中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建立科学的调控机制,重视教育各元素对学生的关注与关爱,才能促进中职学生的良性成长.  相似文献   

20.
非正式群体教育是为中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近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论述阅读疗法的概念和机制,并在其基础上探讨图书治疗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提出阅读疗法在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中的三点实施建议,促进非正式群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