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对过去300年欧美国家丰富的收入、财富数据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的收入与财富不平等已经扩大,出现了“两个世界”现象.本文借鉴其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的国民收入要素分配面临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与财富集聚的双重压力,这导致中国的收入不平等有扩大的倾向,通过实证检验,提出政策建议: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变资本偏向型战略,实现收入代际流动以及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与《资本论》相比,既具有一致性也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皮凯蒂认识到财富两极分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依据大量的数据探讨了资本积累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必然联系,这是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对《资本论》中关于资本积累一般规律的一种证实;另一方面由于皮凯蒂所处立场和研究视角与马克思不同,所以,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产生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由此提出的通过征收累进税、完善民主制度等资本主义改良措施也具有较强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是,皮凯蒂的研究没有将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囊括在内,其分析并不适用于对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的分析。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来自于机会不平等,根据经验分析可以获知,中国的机会不平等对于收入差距具有较大的贡献性。而自然因素、制度因素和家庭背景因素是影响中国机会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其中制度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解决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是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来减少社会中的机会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葛扬 《学习与探索》2015,(3):86-92,2
通过最简单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大化过程的分析表明,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由于其强势的地位已获得了合理化的收益,这是一种长期的、渐渐拉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主流经济理论有关财富分配理论解释力受到质疑。因为资本化、金融化的出现使得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缓慢、财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金融化成为一个社会财富迅速积累的杠杆,财富借助于金融化能够实现快速增值。从本质上说,收入分配与财富结构的历史趋势是由资本的生产关系以及这种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所决定的。因此,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不是医治资本主义顽疾的良方,只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历史实证。  相似文献   

4.
一、主题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资本论》,从原理到方法论都可以看到《资本论》的强烈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资本论》的延续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是继《资本论》之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5.
<正>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迪(Thomas Piketty)的新著《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自今年3月出版以来一炮走红,短短一个月就卖出八万本,连续数周雄踞亚马逊排行榜第一名,引发东西方各国学者的热议和争论,被媒体称为是向马克思《资本论》致敬的一部重要著作。最近该书中文版也由中信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6.
收入分配悬殊,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制度下,在同等劳动条件下,通过近似的体力或脑力消耗所获得的报酬之间的差异。人们议论中的悬殊,通常是指差异偏大的状况。收入分配悬殊也有贫富悬殊的某种含义。收入分配悬殊与“两极分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收入悬殊不等于两极公化。“两极分化”是属于方向、道路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指出,随着生产资料的积累,于是“第一种人积累财富,而第二种人最后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没有可出卖的东西。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这种两极分化,造成了资本主…  相似文献   

7.
韬韬 《东西南北》2010,(10):32-33
海派清口掌门人周立波现在成真正的富人了,仅《笑侃大上海》就为他带来了600多万的票房收入,随后《笑侃三十年》带来的财富更加可观。据保守估计,周立波已晋升千万富翁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国外学者如何看待《资本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裴小革 《求是学刊》2002,29(6):56-60
目前 ,我国学术界很多人认为 ,马克思写于 19世纪后期的《资本论》已经完全过时 ,应该用西方主流经济学完全取代《资本论》 ,作为一种惟一正确的现代经济学占领我国的经济学术领域 ,并成为我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惟一依据。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 ,他们还引用一些经过选择的国外学者的评论 ,以证明他们的观点是世界公认的。本文针对上述情况 ,对国外学者对《资本论》的看法作了客观概述 ,论证了《资本论》研究在当代、在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找不到“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但有关经济效益的思想却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资本论》就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效益问题的专著。研究《资本论》中的经济效益一般和经济效益特殊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的一般原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研究了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效益。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揭示了适合于各个社会形态的经济效益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经济细胞学说及其意义作粗略的探讨。一作这样的探讨有根据吗?翻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开篇第一段,马克思就引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社会的财富,表现为‘一个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一个一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原素形式。所以,我们的研究要从商品的分析开始”在《资本论》的初版序中,马克思更明确地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  相似文献   

11.
1985年以来,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波动中呈扩大趋势,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也不断提高.1985--2010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平均贡献率为15.48%.进入21世纪,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加快,超过农村和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差距贡献率也超过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且基尼系数在2007年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因此,政府在制定缩小收入差距的分配政策时,应对防止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这部光辉的科学巨著,于1867年出版,至今整整一百二十周年了。这部科学巨著,直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分析和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理论,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针。《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是艰难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宣传和扩大它的影响,也经历了艰巨的斗争。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的宣传方面的工作,恩格斯  相似文献   

13.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迫切要求在研究这一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以完整的观点对待这一遗产.对作为《资本论》有机组成部分的《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并了解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列宁指出:"马克思所作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贡献,就是他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1857—1858年手稿《资本论》第1卷的来源是1857一1858年的手稿,这是《资本论》的初稿.其中已经包括了属于未来第2卷的相当广泛的材料.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 《资本论》这部划时代的理论巨著,凝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的心血。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是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以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完成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造的。《资本论》作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作,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的统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是《资本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是《资本论》的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论》的必然政治结论。《资本论》作为历史科学,体现着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的辉煌成就。因此,《资本  相似文献   

15.
<正> 《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取得了辉煌成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从而指明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和历史使命,而且大大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它从假说变成了科学。所以,《资本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离不开《资本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离不开《资本论》。由于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写一本纯哲学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在《资本论》中表现得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更集中,所以研究《资本论》对于深刻理解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学说,是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学说的完整的科学表述,是一八七五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因此,《哥达纲领批判》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不是孤立的,它同《资本论》的整个思想体系紧密相联,是《资本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哥达纲领批判》所说的按劳分配是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生产决定的。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的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只有联系到《资本论》的有关论述才能搞清楚。并且也只有搞清楚马克思的这个科学预见,才能说清《哥达纲领批判》所说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时俄国的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列宁正确地运用《资本论》的理论科学分析当时俄国实际状况的结晶.《资本论》对列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论》指引列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列宁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批判民粹主义,列宁在《资本论》启迪下系统研究黑格尔哲学.列宁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典范,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特别突出运用揭露矛盾和分析矛盾的唯物辩证法,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深刻研究,撰写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简称《帝国主义论》),明确提出和论证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和最高阶段,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基本特征,为俄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内胜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又运用《资本论》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制定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纲领及各项方针、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自1867年问世以后,迄今已有120多年了。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的这部巨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曾经是并将继续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强大思想武器,而且对当前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自然要受到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同时,也要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批判和歪曲性评价。《资本论》问世百年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对它的评价,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对这部巨著的态度和观点是不尽相同的,尤其是近二三十年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对《资本论》的评价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资本论》问世之初,资产阶级学者企图用沉默置《资本论》于死地。当时“几家大的资产阶级反动报纸,例如《科伦》、《奥格斯堡人》、《新普鲁士》、《福斯》等等。顽固地保持沉默。”①1867年11月2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写道:“对我的书的沉默,很使我不安。”②这种沉默的结果,给《资本论》第1版的销售造成了很大困难(据估计大约发行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新的境遇下重新研究《资本论》的哲学思想,一个前提条件是进行《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和清理。大而言之,可以把《资本论》第一卷发表近一个半世纪以来对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分为如下类型:战友和学生的阐释和宣传,政治领袖的理解和推动,《资本论》研究中的"苏联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嫁接"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发现","马克思学"的指归和MEGA版的编纂原则。对于《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而言,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经典是需要反复研读的,即所谓常读常新;但这种反复的阅读和阐释应该构成一个前后连续、渐次提升的序列或阶梯,以保证人类思维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随着时代和思潮的转换而"忽左忽右"、"可左可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异化的分析,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十九世纪五十——六十年代酝酿《资本论》而写的著作和《资本论》中。这里首先涉及到《1857—1859年的经济学手稿》。大家知道,这个手稿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它是马克思从1857年10月到1858年5月这个时期写的,严格地说它本是《资本论》的初稿。根据这个初稿,马克思于1858年秋着手出版《关于政治经济学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