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研究119例CT阳性的腔隙性脑梗塞(LI)的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SEP)。其中纯运动性卒中46例,SSEP异常率为35.7%;感觉运动性卒中73例,SSEP异常率为58.5%,两者差别显著(P<0.05)。SSEP异常也分别与感觉障碍程度(P<0.05)、运动障碍程度(P<0.005)及腔隙的大小(P<0.01)和部位(P<0.01)显著相关,提示SSEP为腔隙性脑梗塞诊断的有利工具之一,有助于判断LI的病损程度,对纯运动性卒中的亚临床感觉障碍的发现有更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了6例(男4,女2,年龄38~82岁,中位值67岁)以单纯性共济失调伴有同侧的感觉缺失为特征的小灶性丘脑梗塞。病例选自1986年至1990年就诊于洛桑卒中登记处的1075例首发卒中  相似文献   

3.
据最近的Stroke杂志报道,在不进行MRI检查的情况下,临床诊断腔隙性梗死是不可靠的。 Gerraty等对卒中后24h内接受DWI和PWI的连续106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19例有腔隙综合征的临床证据,包括13例纯运动性卒中、2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4例感觉运动性卒中。在这19例中,只有6例经MRI证实为腔隙性梗死,而另外13例患者,DWI和PWI则改变了由小穿通支动脉闭塞导致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钆-DPTA增强核磁共振(MRI)在诊断早期小灶性深部脑梗塞的临床意义,作者对91例疑有腔隙性脑梗塞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研究。 91例病人中,男59例,女32例,平均年龄67(40~86)岁。腔隙综合征为纯运动性偏瘫(PMH)59例,纯感觉性卒中(PSS)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  相似文献   

5.
有关腔隙梗死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知之甚少。本文作者于1989年~1992年连续研究了100例发病时出现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的患者。作者根据临床和脑MRI表现,评估了其中81例首次发病患者的功能预后,并连续随访3年。患者,男51例,女30例,平均年龄66(40~86)岁。其中纯运动性卒中53例,纯感觉性卒中10例,感觉运动性卒中13例,共济失调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48例卒中后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进行了使原先的神经机能障碍恶化的有关因素的研究。患者无癫痫(EP)病史,在急性卒中后开始或一个月内产生迟发性 EP。将其中10例迟发性 EP 后症状加重持续1周以上者划为第一组,余38例为第2组。第一组10例中8例为缺血性卒中。后遗症:1例右轻偏瘫,2例左侧轻偏瘫,左侧轻偏瘫同时感觉减退或伴发半侧忽视者各2例;结构性失用、感觉性失语或失语、失读伴偏盲各1例。卒中及发生癫痫的平均时间为7.6±6月。癫痫类型6例为部分运动型发  相似文献   

7.
卒中继发癫痫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本文收集住院病人卒中继发癫痫216例,就其脑电图表现、卒中后癫痫发生的时间及卒中的类型、卒中部位与癫痫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卒中继发癫痫脑电图异常以复合波多见,早期发作形式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迟发性癫痫强直性大发作多见,常于梗塞2周及6个月后发生,与脑梗塞的部位有关。结论 卒中继发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及强直性大发作为主,多发生于脑叶卒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1960~1984年在加拿大 Rochaster地区的1382例脑梗塞患者作腔隙性梗塞(LI)的流行病学分析。1975年前是根据临床诊断,包括纯运动性偏瘫、未累及面部的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及未累及面部的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笨拙手综合征及偏侧颤搐、偏侧徐动和偏侧张力障碍。1975年后尚有 CT 和尸检诊断,但为了比较,发病率仍按临床诊断计算。发病率 1382例中 LI 159例(12%),平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率为6~8%。本文对50例卒中后癫痫进行了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和脑电图(EEG)的比较研究。病人和结果研究组(A 组)为50例脑卒中癫痫患者,年龄17~67(平均66)岁。对照组(B 组)为50例有脑卒中后遗症但未发癫痫者,年龄46~73(平均66)岁。对两组在卒中后1~2年进行临床观察和CT 及 EEG 检查。A 组 EEG 异常改变48例(其中不伴阵发性活动21例,伴阵发性活动异常26例),B 组41例异常(不伴阵发性活动21例,伴阵发性活动14例),局灶性改变在 A 组多于 B 组。两组的 EEG 异常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阵发性异常脑电活动  相似文献   

10.
腔隙性梗塞是慢性高血压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是由脑部穿通动脉(φ<200μ)堵塞所致的脑深部小梗塞病灶。本文对34例老年前期及老年期患者的腔隙性梗塞的临床和CT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资料34例均系住院病人,经详问病史,全面体检、CT阳性证实而确诊。其中男29例,女5例,年龄50~79岁,平均61.53岁。本组腔隙性梗塞中,符合纯运动性轻偏瘫15例,纯感觉性卒中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变位置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经磁共振或CT确诊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心电图进行系统性回顾。比较不同部位急性缺血性卒中心电图异常率及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对112例异常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对异常心电图中窦性心动过缓在脑干和其他部位卒中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多部位卒中更易发生心电图异常改变,脑叶卒中发生率最低;但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房性心律失常进行统计时发现,多部位卒中及脑叶卒中均较易合并房性心律失常;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易出现窦缓,与其他类型卒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较易出现心电图异常,应加强监测,并应注意心脏保护。  相似文献   

12.
亚急性联合变性 (subacutecombineddegeneration ,SCD)是由维生素B12 缺乏为主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深感觉障碍、痉挛性瘫痪、感觉性共济失调等症状。现将我们收治的 8例病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2例 ,年龄 6 0~ 79岁 ,平均 6 9 8岁。起病到就诊时间10d至 2年 ,平均 6 8月 ,既往史 :胃炎 2例 ,贫血 1例 ,无特殊记载 6例 ,临床除外了其他脊髓和周围神经疾病。1.2 症状和体征 首发症状 :肢体麻木7例 ,其中双下肢麻木 6例 ,双足趾针刺样感觉…  相似文献   

13.
来自颅外动脉血栓栓塞已被普遍认为是 TIA和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因此近年来对这种疾病的血小板功能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对急性脑缺血患者和相应对照组患者进行尿血栓素B_2代谢产物测定,并对血栓素生物合成加以探讨。本组急性脑缺血患者共51例,其中 TIA14例(男11例,女3例);卒中37例(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均为62.5岁。根据症状和体征分为颈动脉和椎动脉两个系统卒中。脑梗塞分为腔隙性、皮层性及边缘带梗塞。以同期20例非脑血管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64.2岁。另外,非典型发作8例(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50.8岁。其症状包括:单纯性头昏或感觉异常,伴有意识障碍、记忆缺失或精神错乱;单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 ,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收集我院近三年来经 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死 34例 ,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总结本病的特点。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 34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6例 ;年龄 50~ 59岁 10例 ,6 0~ 6 9岁 18例 ,70岁以上 6例。1.2 方法回顾性分析。2 结 果2 .1 临床表现静态下发病 2 6例 ,动态下发病 8例。本组病人发病时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症状 ;以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入院 6例 ,以中枢神经定位体征而入院 2 6例 ;其中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 4例 ,纯运动性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进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237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研究小组定义的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判定卒中有无进展,并进行定期随访;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卒中进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75例(31.6%)诊断为进展性脑卒中;进展性卒中患者在3、6个月随访时死亡和死亡/残疾比例均高于非进展患者(P〈0.05),卒中进展是3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6个月死亡和死亡/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0%可出现病情进展,卒中进展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作者在对400例卒中进行快速回顾性调查时,发现其中约25%具有一定程度的躯体感觉缺损。而且2%的卒中患者不仅有感觉缺损,而且有自发性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以前称为丘脑综合征)。多数CPSP被漏诊,因为当仔细记录并定量评价运动缺损时,躯体感觉检查充其量是主观的和草率的,且更常见的是省略了这种检查要注意针刺感和疼痛感在CPSP常常分离。躯体感觉障碍指脑干躯体感觉通道,即罗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400例卒中患者的回顾性调查发现,25%患者存在某种躯体感觉障碍,2%患者在出现感觉障碍的同时有自发性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躯体感觉障碍的出现意味着脑干躯体感觉通路,中央沟后顶叶皮层和(或)丘脑腹后部与皮层间的联络纤维受累。这些病人的运动障碍常不严重,但可伴有痉挛步态。这可能系病变比引起单纯运动综合征时更靠后所致。CPSP病例中的15%~20%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梗塞而非经典型脑血管病,其中绝大多数(75%)直至卒中后3个月(有时达24个月)才发生疼痛。与无疼痛性躯体感觉障碍的病人相比,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杭州笕桥地区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5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及诊断分型调查,全部病例均进行头颅CT或MRI证实。结果暴露率前三位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病、高血脂、高血糖,分别为83.7%、32.0%和18.3%;居前3位的临床分型是单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和感觉运动性卒中,分别占37.8%、24.2%和10.4%;居前3位的病灶部位分别是豆状核、丘脑、内囊,分别占34.2%、13.2%和9.6%。结论高血压是腔隙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豆状核是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临床以感觉和运动障碍为主。  相似文献   

19.
Fisher把突然发作的单侧面部、臂部和腿部的分离型感觉缺失称为纯感觉卒中,作者认为该综合征是由于丘脑腹后核的腔隙性梗塞所致。近有报道丘脑病变感觉缺失局限于口角和手、手掌和足或手掌、足和口周部位。本文报道1例小丘脑梗塞致局限于右前臂和腿部的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结果异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TIA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WI结果异常者46例,DWI结果正常者74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2个月内卒中发生率或TIA再发率.结果 DWI异常组2个月内9例再发TIA、6例发生卒中,DWI正常组分别为3、1例,两组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32.6%vs 5.4%,P<0.05).结论 DWI异常的TIA患者有更高的再发TIA和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