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补充双歧杆菌可促进烫伤大鼠肠道sIgA合成与分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严重烫伤后补充双歧杆菌与肠道sIgA合成、分泌的关系.方法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BC,n=30)、烫伤治疗组(BT,n=30)、假伤组(NC,n=10).BT组伤后灌胃双歧杆菌悬液(5×109cfu/ml),1.5ml,2/d.检测大鼠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肠粘液sIgA浓度及肠道浆细胞sIgA表达情况等.结果(1)伤后3d,BC组与BT组细菌移位率分别为42%和16%(P=0.004),伤后5d分别为30%和8%(P=0.002).(2)伤后大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减少约10~60倍;灌胃双歧杆菌悬液后肠道双歧杆菌明显增多.(3)BC组肠粘液sIgA平均减少约30%,伤后3d达最低;BT组3d伤后基本恢复正常.伤后回肠粘膜下固有层浆细胞sIgA表达减弱,补充双歧杆菌后sIgA表达显著增强,5d接近NC组.(4)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与肠粘液sIg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严重烫伤后肠道sIgA产生明显受抑制,其改变与膜菌群中双歧杆菌减少有关,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可促进肠道sIgA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后大鼠肠道生物屏障损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严重烧伤大鼠肠道生物屏障的动态变化。 方法 以 30 %TBSAⅢ度烫伤大鼠为模型并设对照组。于伤后 2 4、4 8、72、96h分别采用微生物分析、生化、放射免疫等方法观察盲肠膜菌群、肠内容物粘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内毒素、肠道细菌移位率及定量分析腔静脉内毒素含量等。 结果 严重烧伤后早期 ,大鼠肠道生物屏障发生明显变化 :肠道膜菌群总量减少 ,其中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群显著减少 ,需氧菌群略有增加 ,酵母样真菌迅速过度生长 ,需、厌氧菌比例严重失调 ;肠道生物屏障被破坏 ,定植抗力减小 ;肠道细菌移位率明显增加 ,肠内容物、腔静脉内毒素含量增高 ,粘蛋白、SIgA含量降低。 结论 严重烧伤可致大鼠肠道生物屏障受损 ,成为烧伤后肠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肠道菌群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种关联提示除了治疗肝脏原发病变外,肠道菌群的平衡也应作为HCC治疗的重要靶点。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CC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方法:共纳入121例HCC患者。分别提取患者粪便的DNA,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丰度。双歧杆菌/肠杆菌(B/E)1诊断为肠道菌群失调(ID)。采用单因素与多重线性回归分析HCC患者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HCC患者双歧杆菌的丰度明显低于肠杆菌[Log5(6.24±1.30)/g vs. Log5(7.59±1.11)/g,P=0.000]。ID发生率为77.69%(94/12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单核细胞计数是双歧杆菌(P=0.000)和ID(P=0.008)的主要影响因素;总胆红素(P=0.011)、性别(P=0.027)、空腹血糖(P=0.038)是肠杆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单核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性别和空腹血糖可能是影响HCC患者的肠道菌群,从而导致ID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可能为HCC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提供潜在靶点,同时也为肠道菌群干预治疗HC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补充双歧杆菌可促进烫伤大鼠肠道分泌型sIgA合成与分泌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严重烫伤后补充双歧杆菌与肠道sIgA合成、分泌的关系。  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 (BC组 ,30只 )、烫伤治疗组 (BT组 ,30只 )、假伤组 (NC组 ,10只 )。BT组大鼠烫伤后灌胃双歧杆菌悬液 (5 0× 10 9CFU/ml) 1 5ml,2次 /d。观测大鼠细菌移位、肠黏膜菌群双歧杆菌量、肠道sIgA分泌和表达情况等。  结果  (1)伤后 3d ,BC组与BT组大鼠脏器细菌移位率分别为 4 2 %和 16 % (P =0 0 0 4 ) ;伤后 5d分别为 30 %和 8% (P =0 0 0 2 )。 (2 )伤后大鼠肠黏膜菌群中双歧杆菌减少 10~ 6 0倍 ,应用悬液后双歧杆菌明显增多。 (3)BC组大鼠肠黏液sIgA平均减少 30 % ,伤后 3d达最低 ;BT组 3d后基本恢复正常。伤后大鼠肠道sIgA表达减弱 ,补充双歧杆菌后sIgA表达显著增强。 (4)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量与肠黏液sIgA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大鼠严重烫伤后肠道sIgA产生明显受抑制 ,补充外源性双歧杆菌可促进肠道sIgA合成与分泌。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后的肠源性感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62年 ,肖光夏等[1] 提出了肠源性感染的概念 ,1965年 ,Markley等在实验中观察到 ,无菌烧伤动物的生存率高于普通烧伤动物。无菌动物在烧伤前服用大肠杆菌组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未服菌组。说明在严重烧伤后 ,肠道内细菌可能参与整个病程的发展。 1983年 ,马利等[2 ] 以异硫氰荧光素标记肠道菌 ,进行烧伤动物的体内示踪 ,证明了严重烧伤后的肠道菌能移位到血液与肝、脾、肺、肾。随后 ,彭毅志等[3] 以直接荧光标菌法 ,在荧光显微镜下 ,直接观察到组织匀浆中存在游动的示踪活菌。府伟灵等[4 ] 用丫啶橙荧光素标菌 ,发现少量肠道菌还可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汤治疗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2022年1月—12月南通市中医院普外科治疗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泻老年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盐酸洛哌丁胺胶囊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疏肝利胆汤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中医疗效、临床症状积分(便次、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肠道菌群测定(双歧杆菌、嗜酸球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及血清D-乳酸、血清胃肠激素[血清胃泌素(GAS)、胆囊收缩素(CCK)、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神经肽(NPY)]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66%)高于对照组(7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菌群测定、肠道sIgA及血清D-乳酸和血清胃肠激素均明显改善,且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疏肝利胆汤治疗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腹泻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服四联活菌片(思连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根据就诊病历号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思连康,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菌落数[(13.26±1.15)、(11.57±1.41)lgCFU/g]均较治疗前[(9.02±0.92)、(8.41±0.98)lgCFU/g]明显增加(P〈0.01或〈0.05),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2.01±0.43)lgCVU/g]较治疗前[(3.454±0.59)lgCFU/g]显著降低(P〈0.01);患者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90.16±23.82)μmol/L、(0.18±0.08)EU/ml]较治疗前[(123.79±41.32)μmol/L、(0.35±0.12)EU/ml]明显下降(P〈0.05或〈0.01);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血氨、血浆内毒素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思连康能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继而降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肝硬化有显著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衰六君子汤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 3期~4期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要求的CRF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三组均予一般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加用肾衰六君子汤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对照组加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连用12周。观察三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嗜血链球菌、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嗜血链球菌、Scr、BUN、CRP、TNF-α、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 05),长型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Ccr较治疗前升高(P 0. 05),且试验组的变化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肾衰六君子汤可调节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改善微炎症状态,进而起到保护肾功能等作用。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通过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如ecalis)和拟杆菌(Bacteroidaceae)的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收集正常健康人粪便标本60份、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粪便标本各60份,应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各种菌群的数量,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显色法检测D-乳糖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少,P〈O.05或P〈O.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多,P〈O.05或P〈O.01。结肠癌患者术后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或P〈0.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进一步增多,P〈O.05或P〈O.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I乳糖、内毒素含量比正常健康人高,P〈O.Ol,手术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P〈O.Ol。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大肠癌术前未口服抗生素行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温州市肿瘤医院外科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收治的60例大肠癌病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术前未口服抗生素行肠道准备,其他治疗同传统方式。对照组30例,术前行传统肠道准备。2组手术前、后分别取粪便作肠道菌群分析、血细菌培养,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人术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病例术后肠道菌群却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大肠杆菌、肠球菌计数较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而双歧杆菌、乳杆菌、真杆菌计数则明显降低(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值倒置比治疗组更为明显(0.03±0.01对0.74±0.15,P<0.01)。所有病例术前血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治疗组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10.0%,对照组分别为20.0%、33.3%,两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术前肠道准备未口服抗生素可以避免肠道菌群失调、损害肠屏障功能而导致细菌易位,从而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治疗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患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IBS-M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观察组采用粪菌移植治疗。比较2组的短期疗效,包括肠易激综合征严重程度(IBS-SSS)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IBS-QOL)评分、胃肠道症状分级(GSRS)评分、肠道菌群多样性(Chao1和Shannon指数)和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8周和3个月的IBS-SSS、GSRS评分均明显降低,IBS-QOL评分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hao1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3个月Chao1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治疗后8周(P<0.05)。2组在安全性评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菌移植治疗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提高短期临床疗效,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并发脓毒症的原因、防治措施及预后。 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单位 1992年 5月~ 1999年 12月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 4 4例 (伤后 4 8h内入院 )。依据脓毒症和肠源性感染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 ,计算休克期内脓毒症的发生率 ,探讨肠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分析本组患者入院后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脓毒症患者休克期内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分析其预后。 结果  4 4例患者中 4例于休克期内发生脓毒症 ,占 9.0 9% ,其中1例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 ,3例分别由大肠杆菌、粪肠球菌、产气杆菌引起。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生素 ,然后结合临床征象、创面及血液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 4例脓毒症患者中休克期内并发严重水、电解质紊乱 1例次、应激性溃疡 2例次、急性肾功能衰竭 2例次。最终 1例治愈 ,3例死亡。 结论 肠道杆菌感染是严重烧伤休克期发生脓毒症的原因之一 ,休克与脓毒症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烧伤后早期应用对肠道菌群敏感的抗生素是防治休克期脓毒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胆囊切除术后肠道菌群及sIgA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胆囊切除后肠道菌群及肠道sIgA含量的变化。方法  60例研究对象中2 0例为体格检查健康者 ,40例为胆囊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术后患者 ,其中 2 0例术后大便正常 ,2 0例术后大便次数或性状较情况术前有改变。用培养的方法检测肠道菌群 ,透射比浊法测定粪便中sIgA。结果 胆囊切除后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 ,大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增加 ;粪便中sIgA的含量明显下降。 结论 胆囊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人体胃肠道由1014细菌组成,这些肠道菌群与肠黏膜上皮密切接触,通过影响肠屏障功能和宿主免疫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对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即肠黏膜免疫系统[1]起调节作用。有研究发现[2],IgAN人群与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组成分存在明显差异:IgAN患者粪便菌群多样性、菌群总数和厌氧菌数较正常组明显下降,特别是进展性IgAN患者的梭菌、肠球菌、乳酸菌、白细胞和双歧杆菌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以往研究证实,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人群广泛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情况[3],有观点提出CKD导致的肾脏损害和全身症状与肠道菌群改变及其代谢产物有关[4],而菌群失调与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之间密切相关[5]。随着IgAN发病机制及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肠道菌群失调致病学说逐渐被广泛认可,越来越多证据表明IgAN与GALT和肠道菌群失调有着密切联系。进一步发掘总结肠黏膜免疫系统与IgAN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能够进一步明确IgA肾病发病机制,为将肠道黏膜作为防治和延缓IgAN进展的治疗靶点的假说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联合美沙拉嗪栓剂纳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紊乱情况及血清IL-33、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排便次数、便血、内镜发现和医师总体评价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清IL-33、IL-10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值高于对照组;血清IL-33水平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美沙拉嗪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优于单用美沙拉嗪,可能与补中益气汤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7.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烧伤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广谱抗生素的逐步研发应用致使菌群严重失调, 而抗真菌药物的广泛预防性使用则导致耐药真菌日渐增加。IFI临床治疗难度大, 预后差, IFI所致烧伤患者的病死率逐年上升。该文从烧伤后IFI的流行病学特点、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为烧伤后IF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术后围手术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100例病人,对每位病人术前与术后的粪便进行菌群检测(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并根据病人术后有益菌相对丰度分为丰度高组和丰度低组,同时检测病人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总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结果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胃癌病人手术前后菌群变化,发现胃癌术后病人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明显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病人中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相对丰富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较早,炎症指标相对较低,免疫指数有所提高,同时提高总蛋白及白蛋白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发生改变,体内有益菌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减少,大肠杆菌、链球菌明显增加。同时体内有益菌减少会影响病人术后恢复,增加病人炎症反应,降低机体免疫能力,影响病人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肺癌与肠道菌群之间潜在的因果关系。方法 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研究使用了肠道菌群和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肠道菌群作为暴露因素,工具变量从18 340名参与者的GWAS中确定。来自欧洲的肺癌GWAS研究作为结局变量,包括29 266例肺癌患者,56 450例对照。逆方差加权分析方法(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敏感性分析用于检验MR分析结果是否可靠。结果 在IVW方法中,副拟杆菌属[OR=1.258,95%CI(1.034,1.531),P=0.022]和拟杆菌门[OR=1.192,95%CI(1.001,1.419),P=0.048]与肺癌呈正相关,双歧杆菌科[OR=0.845,95%CI(0.721,0.989),P=0.037]和双歧杆菌目[OR=0.865,95%CI(0.721,0.989),P=0.037]与肺癌之间成负相关。敏感度分析显示没有反向因果关系、多效性和异质性的证据。结论 副拟杆菌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不同处理因素对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直肠癌患者。按术前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和术后禁食3个因素进行析因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人组患者分为8组.每组8例。收集手术前后粪便标本,倍比稀释后分别涂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恒温培育48h,对肠道细菌进行计数.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菌群变化的程度。结果与术前相比.各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细菌总数、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肠球菌明显减少,而大肠杆菌计数明显增加(P〈O.05);且杆菌与球菌的比例(杆球比)显著紊乱。各组术后细菌总数经过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肠道准备、抗生素应用及术后禁食均为影响肠道菌群的主要因素(均P〈0.05)。与上述3项因素均限制组相比,抗生素未限制组术后大肠杆菌、类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消化链球菌及细菌总数均下降,杆球比升高(P〈0.05);肠道准备组术后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术后禁食组术后类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细菌总数及杆球比均下降(P〈0.05)。结论抗生素、肠道准备及术后禁饮食均可影响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肠道菌群在数量及比例的改变.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