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关于“甜点”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而影响对其分类与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北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为例,从“甜点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入手,结合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厘清研究区“甜点储层”成因及主控因素,为储层评价提供参数。研究认为:沉积相、成岩相、构造相是研究区“甜点储层”的三大主控因素。优选控制参数,在分类方案指导下,选用新的评价参数及方法,对目的层组划分出三大类储层甜点,最终科学建立研究区目的层组“甜点储层”的成因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有利的储层靶区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塔中西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多年勘探发现了一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是塔里木盆地下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由于碳酸盐岩储层多与岩溶作用相关,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异常的地震反射特征。这些“串珠状”地震异常反射在地震波形、振幅能量等地球物理参数上不尽相同,往往指示着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的差异性,以前作法是在一个包含储层发育段时窗内,提取振幅能量属性,定性认为振幅能量值高,储层发育,反之振幅能量值低,储层不发育。为此提出一种储层发育指数计算公式,给出了定量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程度方法思路,根据研究区已钻地震“串珠”井解释成果,确定出研究区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高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发育,试采情况很好,均为高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大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和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大于9000区域为有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井钻探“串珠”储层较发育,试采情况良好,为有效井;储层发育指数小于17500,波谷振幅能量小于9000区域为低效区,落在该区内的“串珠”井钻探储层欠发育,试采情况较差,为低效井。研究成果有利于指导碳酸盐岩稳产高产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评价涪陵页岩气田地质与工程“双优”储层,首先定性分析了气田试气资料与地质、工程评价参数的关系,并采用欧式距离方法聚类分析了各评价参数的重要程度,优选出评价优质储层的地质和工程参数;然后,选择岩心化验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采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建立了地质与工程“双优”储层的测井评价模型;最后,利用产气剖面测试资料,运用灰度关联理论确定“双优”储层评价参数的权重,计算页岩气储层地质和工程指数,进而建立“双优”储层综合评价图版,形成了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优”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28口井储层的综合评价指数,结果表明,页岩气储层单段和单井产量与综合评价指数、双优储层穿行长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可以用构建的页岩气地质与工程“双优”储层综合测井评价方法评价页岩气储层,为页岩气水平井设计和分段压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储层在某些地区的地震资料上表现为弱振幅背景下的“串珠型”强振幅反射特征,“串珠型”强振幅是目前钻井的主要目标,在平面上只有100-250m,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利用地震资料可以比较准确地定位“串珠型”强振幅所指示储层的空间位置,但无法定量刻画“串珠型”强振幅所指示储层及背景反射中的低孔储层的物性,依靠钻井和地震的信息很难对一个工区储层的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储层物性普遍具有低渗—致密特征,但局部发育储层“甜点”(即相对优质储层),并控制着油气富集高产,因此,开展储层“甜点”成因机制研究对致密砂岩储层预测意义重大。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荧光薄片等的系统观察与统计,结合储层矿物组成、胶结物含量、物性测试分析,从沉积建造到成岩改造开展了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全过程分析,剖析沉积、成岩、破裂及油气侵位作用对致密砂岩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作用是控制致密砂岩储层物性的第一位因素,奠定了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并控制了其原始物性;成岩作用控制了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其中建设性成岩作用控制了储层“甜点”的发育,并最终控制了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分布;裂缝大大提高了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并最终控制了裂缝—孔隙型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分布;油气侵位抑制了胶结作用的进行,是致密砂岩储层“甜点”重要的保持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煤系中煤层、泥页岩、致密砂岩覆压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变化特征,采集山西沁水盆地古县区块2块煤样、2块泥页岩和4块砂岩样品,开展了覆压孔渗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煤系“三气”储层覆压下孔隙度与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呈负指数形式减少,煤储层、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度压缩系数比值为1∶1∶0.58,渗透率衰减系数比值为1∶0.73∶0.78。“三气”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应力损害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呈两段式增加,有效应力<4MPa,“三气”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损害率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呈快速增大的趋势,有效应力>4MPa,随有效应力的增大增幅逐渐平稳,煤储层、泥页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应力敏感性依次降低。研究成果对煤系“三气”的共探共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佳地区佳木河组二段一砂组致密砾岩储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试油气结果不理想,储层“甜点”区分布规律不清。基于录测井、分析化验以及叠前三维地震等多种资料,建立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判别参数,揭示“甜点”特征与采气能力相关关系,优选“甜点”表征参数,进行储层“甜点”预测及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佳地区佳木河组二段一砂组储层为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的致密砾岩储层,渗流条件整体偏差。致密砾岩储层脆性指数普遍大于60%,储层可压性好,更容易获得高产。“甜点”区储层具有低伽马值、高电阻率、低密度、低中子孔隙度、高声波时差值、较高孔渗,高含气饱和度,低纵横波速度比、低波阻抗以及脆性指数值较高的特征。依据储层综合评价分类特征结合纵横波速度比、孔隙度及脆性指数参数反演结果识别刻画2类“甜点”区分布范围,其中Ⅰ类“甜点”区分布在扇三角洲内前缘相带中的中佳7—新光1井区,总面积达50 km2;Ⅱ类“甜点”区主要分布于中佳7—新光1井区外围区,面积达48 km2。部署在Ⅰ类“甜点”区的ZJHW201井获得日产70×104 m  相似文献   

8.
古城台缘带寒武系4期台缘丘滩体规模大、储层好,风险勘探中见到了好苗头,是塔里木盆地持续探索的重要新领域,但复杂的沉积模式、储层分布特征等成藏基本要素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地震相识别及储层预测等技术方法,解析了古城台缘带多期丘滩体的沉积结构类型和储层主要控制因素,构建出沉积构型约束下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的储层分布模型。结果表明:寒武系台缘丘滩体内幕发育丘基、丘核、丘翼和丘坪4种微相类型,沉积能量向上逐渐增强,具有“加积型”和“前积型”2种沉积构型。早期1—2期相带具有垂向叠置结构特征,为“加积型”丘滩体,晚期3—4期相带侧向前积错叠,为“前积型”丘滩体。寒武系台缘丘滩体溶蚀孔洞优质储层发育,内部多套储层呈旋回分布,高能相带是储层发育的基础,大气淡水溶蚀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总体上丘滩体物性顶部好于下部、核部好于翼部;加积型丘滩体频繁暴露,储层呈“三明治”式垂向叠置分布,规模大;前积型丘滩体暴露时间长,储层呈“倒牙刷”式侧向错叠分布,物性好。研究认识为勘探部署中优选有利储集区带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低渗-致密油气藏纳入油气开发范畴,“甜点”分布的有效预测是该类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关键。主要应用储层分级表征的地震预测技术,采取以定性的沉积环境、半定量的储层预测到定量储层预测下逐级深入的储层展布研究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波形指示预测、地质统计学反演为手段提高有效储层预测的可靠性,进而确定优势储层平面分布,并通过平面叠合进行“甜点”分级;针对“甜点”分级以分步钻探实施,滚动开发,实现对复杂沉积区内低渗-致密油气藏低风险、高效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历经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证实,在川西坳陷已经发现的油气田10个,含气构造12个,气田储层其中属常规物性常压储层12上,9个为非常规物性超压储层,含气构造也如此。川西坳陷碎屑岩超压层均以产天然气为主,储层为低孔渗性,根据区内物性差异及压力征,可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物性常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低超压储层,非常物性超压储层,非常规物性高超压储层,这四类储层中储量最大者侏罗系“多源气藏”非常规物性中超压储层带,其次为上三叠统须家组“原生气藏”非常规物性低超压储层带,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系数<1.07或>2左右时油气产储量明显下降,据此可从中优选纵横向有利勘探层带。  相似文献   

11.
川西彭州地区三叠系雷口坡组雷四上亚段潮坪相薄储层识别难度极大。围绕如何从复合地震强反射中区分并识别上、下两套储层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采用先“分”后“合”的研究思路,基于实际地层结构及不同储层叠加样式建立正演模型,利用全波场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剖析了不同主频条件下薄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波形差异化分析,从复合地震响应中“剥离”出了两套储层所引起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化规律,明确了两套储层在不同频带下的地震识别标志和识别方法,为该区强反射界面干扰下两套薄互层储层辨识机理分析及精准预测奠定了基础。基于不同频带下薄储层辨识机理的分析结果,定性预测了薄储层平面展布,提出了深层潮坪相薄储层识别和预测难题的解决方案,为该区地震资料品质评价、面向薄储层的地震采集技术设计、地震资料处理及薄储层预测提供了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甜点”预测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领域,制约深部煤层气能否实现规模效益开发。传统“甜点”预测方法是将地质“甜点”或工程“甜点”单独研究,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的“甜点”预测/评价体系亟待建立,当务之急是找到有效的理论方法去实现深部煤层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有机统一。岩石力学地层(学)具有衔接煤层气地质与储层工程的固有属性与先天优势,为攻克深部煤层气“甜点”一体化预测的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方法。笔者梳理分析了深部煤层气地质“甜点”与工程“甜点”的发育特征及其预测面临的难题与挑战,讨论提出了深部煤层气“甜点”一体化预测的岩石力学地层方法,探索开展了基于岩石力学地层的深部煤层气“甜点”预测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力学地层控制下的深部煤储层的天然裂隙发育规律是深部煤层气地质“甜点”预测的关键制约条件,而在岩石力学地层控制下的压裂诱导的裂缝发育规律、储层岩石物理变化与储层可改造性则是深部煤层气工程“甜点”评价的核心因素;以岩石力学地层为桥梁纽带和方法机制,可实现深部煤储层沉积成岩作用—岩石力学特征—地质构造与地应力场特征—地质成藏响应—储层工程响应—深部煤层气“甜点”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开展前陆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清水河组依次经历了“缓慢浅埋”、“构造抬升”、“渐进深埋”与“快速深埋”4个埋藏阶段。“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不仅能够缓解储层颗粒间的机械压实作用,还有利于长期保持开放型的成岩体系;既能够促进大气淡水对储层易溶组分的充分溶解,还能够抑制溶蚀产物的沉淀。晚期“快速深埋”过程促成流体超压的发育,一方面有效地抑制压实、胶结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促进储层微裂缝的大量发育,提高了晚期有机酸充注产生的溶蚀效果。基于孔隙度演化史的定量恢复,证实长期“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过程对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晚期“快速深埋”过程,“渐进深埋”过程则几乎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寻找深部致密砂层中的“甜点”、减少优质储层厚度预测误差是推动Y工区含气构造评价勘探和储量升级的关键因素。利用Y工区宽频宽方位的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叠前同时反演结果,对深部储层边界及纵、横向不均质性进行精细的识别与刻画,进而寻找深部致密砂层中的“甜点”。结果显示“甜点”储层识别结果与实测井吻合,为Y构造升级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质建模技术中的沉积微相约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储层随机建模技术中的三步建模方法对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北二西西块进行储层沉积微相建模,将沉积微相概率分布、相序研究及沉积微相结构分析三者有机结合,利用多参数协同、分层次进行相约束的方法得到储层随机属性模型。此方法避免了以往所建储层模型逼近计算机或数学“真实”而非逼近地质“真实”的现象,使地质特征认识由定性转化为定量,为后期的储层井间评价、三维定量分析及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准确而科学的属性模型。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岩性致密、孔隙结构复杂、连通程度差、孔隙度与渗透率极低等特征,致使常规测井仪器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评价准确性不高。为有效提高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准确性,采用元素俘获能谱、核磁共振、介电扫描测井相结合的“新三组合”测井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进行综合评价。与“常规三组合”测井技术及其测井...  相似文献   

17.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西南油气四分公司近几年来油气勘探的重要发现之一。为查清鲕滩储层的平面分布,勘探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其中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莫过于地震相面法。本通过声波测井资料做合成记录,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分析,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储层地震响应类型划分为“三(多)相位型”、“双强相位型”和“单相位型”三种,其中明确反映储层的前二,且同相轴能量的强弱定性反映储层品质的优劣;而“单相位型”具有不确定性,反映在T1f^2段内有膏质岩存在,而膏质岩之下可能发育储层,也可能无储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乍得邦戈盆地在L-1井区的花岗岩潜山获得油气发现,在该区开展了“两宽一高”(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的油气勘探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攻关。充分利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的高信噪比、全方位观测、低频信号的强穿透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等优势,有效提高了潜山顶面偏移成像质量,获得了丰富的潜山内幕信息,为花岗岩型潜山的储层表征和潜山目标评价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基于“两宽一高”地震资料提出了花岗岩潜山复杂储层表征技术,根据储层的储集空间组合特征、储层类型、岩石物理特征和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将花岗质基岩潜山储层序列划分为风化淋滤带、缝洞发育带、半充填裂缝发育带和致密带;将裂缝型和孔隙型储层分类表征,孔隙型储层通过地震多属性融合和地震反演技术进行储层定性和定量预测,裂缝型储层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分别应用曲率体、相干和OVT域地震属性等进行裂缝识别与预测;综合裂缝预测和孔隙型储层预测结果进行储层评价和优质储层预测。该配套技术在乍得邦戈盆地的实践表明,应用“两宽一高”地震资料及针对性配套技术,能有效提高邦戈盆地花岗岩潜山储层预测的精度和勘探成功率,在B区块实施的潜山探井成功率高达79%。  相似文献   

19.
马向东  马俊芳 《石油物探》2003,42(4):553-556
ZJD构造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 ,且受到围岩及泥浆侵入影响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储层流体性质的评价十分困难。通过对“精测”反演方法基本原理的介绍及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特征的分析 ,将“精测”反演方法应用于E1f1段含气砂岩储层的处理 ,确定了储层流体性质的“精测”判别标准 ,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发育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岩及云质硅岩类储层,主流观点是“断控热液”成因,但勘探多有落空,说明需要重新认识。通过盆地周缘露头剖面和盆内钻孔资料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了储层特征与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晶粒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它们的分布与岩溶系统有关,在纵横向上展布不稳定。其中,晶粒白云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周缘,储集性能差,相比而言,硅质云岩及云质硅岩主要位于岩溶系统内部,储集性能好。储层发育遵循“相控岩溶”的规律,颗粒滩相为储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早成岩期层控型风化壳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利于储层的保存,硅质热液活动与后期的方解石胶结充填了部分孔隙,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硅质白云岩和云质硅岩储层。据此建议在前期注重“断控热液”型储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相控岩溶”的分析,找准目标。研究认识加深了对四川盆地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的理解,也可供相似地质背景地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