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7 毫秒
1.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规划管理中存在的调水量分配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交互式模糊多目标协商分水决策方法;应用此方法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水量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2.
大型U型渡槽正常运行寒潮期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关键的裂缝问题,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湍河渡槽运行期寒潮工况和保温工况的计算分析,归纳了大型U型渡槽秋冬寒潮工况下温度场、温度应力分布规律及裂缝可能出现区域.结果表明,U型渡槽运行期遭遇寒潮可能导致边墙外侧和底板底面出现裂缝,建议应采取一定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3.
跨流域引水环境下水库汛期水位实时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探讨了水库汛期的控制运用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时运行,基于措施的应用现状分析了跨流域引水与水库汛期水位实时控制间的关系,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该措施行之有效,为指导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时运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西能源与节能》2014,(7):107-107
为促进一个流域、地区或灌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合理的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在农田灌溉中,联合运用的主要形式是井渠结合。有些地区兴建了大规模的引水、调水工程,与原有的井灌区联成一个系统;而在一些大型自流灌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又在灌区进行机井建设。  相似文献   

5.
孙义 《水电能源科学》2015,33(7):159-163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是我国战略性特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针对其工程内外部风险因素错综复杂、进度控制风险很大的问题,从项目法人角度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水文气象、工程地质、技术变更、征地拆迁等主要进度控制风险因素,并提出了各级责任主体联动、多种管控措施并举的多维度的风险管控措施,有效保证了工程总体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采用跨区域调水是现阶段实现水资源调配的常用方法,通常调水工程是将水资源从丰沛区调至匮乏区。受水资源分布及工程造价等因素限制,对于某些水资源极端匮乏的地区,也可考虑从中或低丰沛地区进行调水。采取这种调水方式时,平衡调水区与受水区的整体生态平衡以及合理确定生态脆弱区水资源指标是工程实施的关键。基于引哈济党工程调出区苏干湖盆地地下水模拟模型,研究确定生态脆弱区水资源调配指标及输水方案,为生态脆弱区的调水工程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水资源调配技术指标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古今中外主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结合福清闽调工程,提出实施跨流域调水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动态规划和自优化模拟混合模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云南滇中地区为背景,针对具有外流域调水的水资源大系统优化配置问题,建立了以缺水量最小、调水工程规模最小及调水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水资源大系统优化配置模型。通过将其中的调水工程规模最小及调水量最小以外调水量尽量均匀的方式转化为自优化模拟的最优控制准则,将以上多目标转化为以缺水量最小为主目标。采用动态规划和自优化模拟混合模型的分解协调技术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不同方案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并分析了解决滇中地区缺水所需的外流域调水工程的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实时调度的原理和总体框架,提出了供水结构的划分和内涵定义.在借鉴国内流域水资源实时调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上,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实时优化调度模型,即"宏观总控、长短相嵌、实时决策、滚动修正"的模式.初步运用表明,该模型能满足中线供水实际运行服务需要,可为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实时调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制定科学合理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水价是开展水源区生态补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有水价的基础上,新增生态补偿作为水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机会成本法测算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并引入社会发展阶段系数和政府支付能力系数对其进行修正,构建计入生态补偿的南水北调后续工程水价定价模型。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胶东干线为例,得到2016、2020年水源区的理论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116.121、199.992亿元,在现行价格基础上水价需分别提高0.93、4.51元/m3。结果表明,生态补偿会耗费大量资金,只有当工程调水能力达到规划设计规模时,持续性调水才能逐步降低供水成本,否则水价会超出受水区的承受范围,工程效益也难以发挥。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大渡河水电开发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从大渡河支流调水25亿m^3,时该河流的水电开发带来一定影响,调水减少了下泄水量,使大渡河流域的可开发水力资源减少;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使年内丰平枯期发电量结构发生变化,装机规模减小;上中游河段受影响大于下游。  相似文献   

12.
大清河淀西平原为海河流域平原区的水资源三级区,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受水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该区域需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其水资源供给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以节约用水和恢复地下水位为目标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2020年为水平年,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大清河淀西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修复情况。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达效程度对大清河淀西平原缺水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日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保护区的划定,并要求沿线4省、直辖市严格控制中线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4.
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际,基于日常规输水调度模型分析了调水工程水量调度系统的应用,研究并构建了一个较完善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所具备的条件,并分析了调水工程建设中信息管理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阶段水价制定模式对大型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存在的局限性问题,探讨了按投资和用水量逐级由上游向下游分摊计算供水成本的方法,对现阶段水价制定方法改进和完善,分别提出了同网同价、考虑投资组成影响、工程运行费影响和抽水电费影响的4种水价制定模式,引入了折算距离概念和水价修正计算方法,以达到水价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长距离调水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运行效率低下、维护工作量大、信息异构分散,无法对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及实时信息不能快速反馈等问题,提出采用BIM+GIS融合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基于ThinkPhp开源框架,以Cesium 3DGIS平台为依托,开发基于BIM+GIS的长距离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BIM+GIS搭建大场景空间三维可视化交互环境,为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管控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平台,满足了长距离引水工程运行管理需求,有利于长距离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为长距离引调水工程运行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浙东地区工程型、资源型及水质型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浙东引水工程已经全面建成通水,为确保区域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安全,根据浙东引水沿线地区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情况,分析了开展区域水量调度工作的必要性,提出了浙东引水沿线地区实施水量调度的总体框架,包括调度目标、调度原则、水量分配、工程体系、常规调度、应急调度、调度管理等内容,为浙东引水沿线地区实施水量统一调度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半干旱明显的过渡地区,所处的西辽河流域是松辽流域最干旱少雨的地区。文中在对通辽市农灌区基础情况、灌溉用水情况以及用水效率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通辽农灌区的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灌区进行综合评价,经计算得到通辽市各农灌区的水资源综合评分值。通过综合评价,可以看到灌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优劣,与节水措施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增大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也是良好的措施。所以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走高产、优质、高效之路是今后灌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关中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不容忽视,经多方论证,实施省内调水工程是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唯一出路。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省内实施引汉济渭工程必然会对周边的环境有所影响。本文就省内"引汉济渭"工程对环境以及生态的影响做了分析,进一步阐述了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评价阜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并科学指导该地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和管理工作,根据阜阳市水资源实际情况,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4个角度,共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建有区域特色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造模糊熵权模型综合评价了阜阳市2009~2013、2020、2030年及2011年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均水资源量、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供水模数、污水处理率是影响阜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整体上2011年阜阳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接近饱和,与实际情况相符;为保障阜阳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需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调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