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配合性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包括交叉配合组及对照组。其中交叉配合组18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A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照组18例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并于输注前和输注后1 h和24 h进行血小板计数,并以血小板正计数增值(CCI)判断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组与对照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3.3%、32.5%,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结论经MASPAT进行肿瘤患者血小板配合输注,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的配合单采血小板的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选择30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15例应用单克隆抗体固相血小板抗体试验(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另15例患者采用血小板随机输注,比较其临床效果,并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检测血小板计数,以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值(CC 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交叉配合试验组与随机输注组有效率分别为85.7%,28.1%,差异十分显著(P<0.01)。交叉配合试验组其CC I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P<0.01)。结论经M A SPAT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能显著提高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统计邢台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患者疗效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配型相合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比较100例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及交叉配型的患者(试验组)和100例仅进行ABO同型输注血小板患者(对照组)的输注有效性,并对配合组的患者进行疗效随访。结果配合组患者经过血小板配型成功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计算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及CCI,统计出配合组和盲输组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67/100)和19%(1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临床上的白血病、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等需长期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成功后再输注,可达到临床治疗的预期效果,避免输注无效。固相凝集法重复性好,费用适中,所需时间短,具有较强的临床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9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分为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计算输注后1h和24h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随机输注组与交叉配合输注组的1、24hCCI分别为(6.34±1.82)、(3.05±1.42)×109/L与(15.58±3.12)、(8.13±2.55)×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81%、83.33%与14.29%、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的肿瘤患者进行输注前交叉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配型方法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有多次输血史、需输注血小板的恶性肿瘤患者1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86例,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2组血小板抗体,统计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照组随机选择ABO血型同型供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均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依据试验结果选择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分别于血小板输注前、后24h采集前臂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173例中血小板抗体阳性68例,其中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CCI[(6.15±2.18)×109/L]高于对照组[(2.34±1.27)×109/L](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者CCI[(8.35±2.74)×109/L]与对照组[(7.93±2.51)×10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27.59%)高于对照组(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输血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前检测血小板抗体,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结果选择交叉配型相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可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2种方法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技术,以输注24 h后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为指标,对比评估43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43例血小板输注无效中,7例血小板抗原基因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100%,24 h PPR(34.24±6.59)%,24 h CCI为9.10±2.11;25例血小板交叉配型相合输注中,输注有效率92%(23/25),24 h PPR(32.43±7.50)%,24h CCI 9.18±2.82;11例随机血小板输注中,输注有效率27.3%(3/11),24 h PPR(16.45±9.37)%,24 h CCI 3.45±1.72。结论排除非免疫性因素及部分免疫因素,血小板抗原基因分型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首选措施,血小板交叉配合次之,二者均可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熊燕  胡俊  魏立繁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10):915-916,920
目的 比较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用于治疗血液病及创伤性失血后患者在止血与血小板计数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 4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40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对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患者输注前后出血改善程度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输注冰冻血小板1 h CCI(5.8±1.4)×109、PPR 36%,24 h CCI(2.9±1.0)×109、PPR 18%.输注新鲜血小板1 h CCI(20.1±4.8)×109、PPR 72%,24 h CCI(16.0±6.1)×109、PPR 56%.CCI值和PPR值比较,P<0.05,提示外周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注冰冻血小板组平均提高血小板计数能力不及输新鲜血小板组高,但两组输注后患者出血情况均有改善.结论 在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方面两种制剂有差异,输新鲜血小板提升外周血小板计数效果好,输冰冻血小板效果差.评判冰冻血小板的效果,不以单纯外周血小板的计数指标评价,应综合评价.冰冻血小板只适用于应急止血,不适合常规使用,新鲜血小板是血液病患者的首选制剂.两种制剂在有效止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妇产科疾病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相应指标的测定,观察其输注效果.方法 对患者输注前、后1 h和24 h用细胞计数仪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的计数增值 (CCI) 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并结合临床观察122例患者197次输注血小板后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计数大于50×109/L输注血小板的患者54次(27.41%),可见临床治疗中存在血小板滥用现象;输注血小板次数为1次、2~3次、4~5次、>5次的4组患者其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6.71%、70.37%、37.50%、31.58%,结果 还显示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而降低.结论 临床输注血小板存在不合理现象;输注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要提高治疗效果应选择HLA配合的机采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17例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其中对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配合组与普通组),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手术外科、肿瘤及其他内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注1次组(1组)输注总有效率高于输注5次以上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中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60.0%,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基因配型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明显高于血清学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抗体)随着受血者接受输注次数增加,在体内可累积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提倡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不见临床疗效的血液病患者,应尽早采用快速、简便、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进行交配试验,输注同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提高受血者体内血小板数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4),观察组给予血小板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给予直接血小板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 87例患者中,抗体阳性率为58.62%;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增加,抗体阳性率有增加的趋势(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有效率为28.57%,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对照组抗体阳性患者输注1h、24h CCI分别为(4.20±1.62)×109和(2.43±1.20)×109,明显低于对照组抗体阴性患者以及观察组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以及配型,能明显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4):4702-4703
对我院97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应用CCI评估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和输注效果的关系。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是34.02%;阳性组患者1h与24h CCI值要明显小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无效输注率(75.75%)要显著大于阴性组(21.88%);配型组输注无效率(11.76%)要明显小于未配型组(100%)。血小板输注前有效检测血小板抗体并予以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把57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无抗体组和有抗体组,分别在输注前1h内和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 无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有高度显著性增多,有抗体组输注后比输注前血小板计数仅显著性增多;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无抗体组有效率为77.4%,有抗体组有效率为26.9%,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有高度显著性差别.结论 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有关,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选择合适的血小板输注,可大大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辐照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共输注224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224例中有187例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83.5%。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0.5%,非感染组输注有效率为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59,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辐照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止血明显有效,但多次输注和感染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可用辐照血小板替代未辐照血小板输注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12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的血小板数值进行检测,根据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单采血小板和浓缩血小板均有输注疗效,单采血小板有效率CCI 89.09%,PPR 93.64%,浓缩血小板有效率CCI 63.73%,PPR 69.61%;单采血小板组和浓缩血小板组在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以及1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可明显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并能迅速起到止血的目的,防止大出血并发症,而浓缩血小板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患者机采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输注后的效果。方法对204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和输注后的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输注效果评价。结果机采血小板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与浓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为86.7%,浓缩血小板的有效率为72.1%,机采血小板有效率明显高于浓缩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提高血小板的治疗效果,尽量采用机采血小板,减少输注次数,避免产生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2例(256例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39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23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 h CCI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应首选单采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