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垂体瘤患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分析其RNFL厚度改变的区域及与视野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OCT Fast RNFL thick 3.4程序对正常人30例(56只眼),垂体瘤视野正常者25例(50只眼),垂体瘤颞侧视野偏盲者35例(56只眼)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测量,计算RNFL厚度平均值及鼻、颞、上、下各区域的RNFL厚度,对各参数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垂体瘤视野正常组与正常组比较RNFL厚度平均值及鼻、上和下方RNFL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侧RNFL较正常组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瘤视野偏盲组与垂体瘤视野正常组及正常组比较RNFL厚度平均值及各区域RNFL厚度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体瘤视野正常组及视野偏盲组颞侧RNFL厚度均大于鼻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瘤患者RNFL厚度变化与视野缺损有一致性.OCT可作为判断垂体瘤患者视功能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轩昂  史大鹏 《眼科研究》2009,27(4):332-335
目的分析视交叉周围肿瘤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其与视野损害的关系。方法100例视交叉周围肿瘤行鞍区MRI检查及视野检查,分析视交叉形态改变与视野损害的关系。结果57例肿瘤向上压迫视交叉,单一象限缺损12眼,颞侧偏盲36眼,颞侧偏盲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56眼,正常视野或其他改变10眼;18例肿瘤向下压迫视交叉,单一象限缺损2眼,颞侧偏盲5眼,颞侧偏盲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20眼,同侧偏盲及正常视野12眼;25例视交叉被肿瘤包埋,颞侧偏盲8眼,颞侧并鼻上、鼻下象限部分缺损32眼,全盲及其他改变10眼。肿瘤造成视野缺损以肿瘤包埋视交叉时最重,视交叉向上受压次之,向下受压时最轻。结论视交叉周围肿瘤造成的视野损害的程度和范围与肿瘤生长的部位有关,视野损害发生顺序由颞侧向鼻侧发展。  相似文献   

3.
垂体瘤169例患者视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垂体瘤患者术前中心静态视野与周边动态视野,探讨术前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和术后视野改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确诊为垂体瘤的患者169例(338只眼),于术前行视力、眼底、视野及影像学检查.其中,334只眼行周边动态视野检查;323只眼行中心静态视野检查.28例(56只眼),于术后3~6个月进行视力、中心静态视野及周边视野随访.连续变量符合参数检验的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影响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69例患者中,36例双眼视野正常,133例单眼或双眼视野缺损;323只眼行中心静态视野检查,视野正常眼占28.48%(92/323),视野缺损眼占71.52%(231/323);334只眼行周边视野检查,视野正常眼占41.32%(138/334),视野缺损眼占58.68%(196/334);视野正常组与缺损组,起病年龄和垂体瘤直径及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2、7.930;x~2=28.210,P<0.01),经多因素分析,其均为术前视野缺损的影响因素.垂体瘤摘除术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恢复正常或改善占69.05%(29/42),视野恢复正常或改善占85.71%(36/42);视野恢复正常组与改善组,起病年龄和术前颞上方视野缺损情况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23;x~2=6.218,P=0.013).结论 中心静态视野检查较周边视野检查敏感,可发现垂体瘤患者的早期视野改变.起病年龄、肿瘤直径以及最佳矫正视力是术前视野缺损的危险因素.起病年龄与术前颞上方视野缺损程度在术后视野恢复正常组与改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4.
70例垂体瘤的眼部改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 70例 (14 0只眼 )垂体瘤的眼部改变情况 ,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疑为垂体瘤者行颅 X摄片 ,头颅 CT、视野检查 ,常规视功能检查。结果 经手术证实垂体瘤 70例 ,其中视力减退者 12 0只眼 (86 % ) ,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88只眼 (6 2 % ) ,视野缺损者 10 6只眼 (83% ) ,误诊 12只眼 (11.5 % )。结论 垂体瘤为一慢性发展的良性肿瘤 ,临床上遇有双颞侧视野偏盲或进行性视力减退都应想到有垂体瘤可能 ,争取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5.
57例垂体瘤患者视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的视野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57例垂体瘤患者的视野报告及MRI影像资料。结果早期垂体微腺瘤患者,视野大多正常。随着肿瘤增大,典型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垂直性颞侧、双颞侧偏盲。视野缺损与视交叉自身解剖位置密切相关。视交叉位置正常者,视野缺损呈典型改变。视交叉前置或后置者,视野表现为同向偏盲、视敏度下降、中心暗点或交界性暗点。结论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视交叉受压上抬典型的视野改变。视野缺损与视交叉解剖位置相关,前置型、后置型的视交叉者,视野缺损趋于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垂体瘤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中心静态视野的定量分析,来探讨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视野改善时程的特征,以及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 年1 月至2016 年2 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行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且术前有视野缺损的垂体瘤患者110 例(212 眼),对其中在术后1 周复查视野有改善且术后3、6、12 个月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0 例患者(45 眼)视野改善的时程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平均缺损(MD)定量分析视野。对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资料完整的30例患者视野在术后1周时改善最为明显,而后随时间推移视野改善程度逐渐趋于平缓,其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出现垂体瘤复发。110例患者手术后1周视野正常、改善、无改善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野MD绝对值、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视交叉压迫以及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25,P <0.001;F=37.580,P < 0.001;χ2=17.459,P < 0.001;χ2=11.296,P=0.004;F=13.197,P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BCVA(β=2.241,P=0.011,OR=9.406)、术前视野MD绝对值(β=0.195,P < 0.001,OR=1.215)、术前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β=1.614,P=0.002,OR=5.024)、肿瘤最大径(β=0.512,P=0.023,OR=1.668)为影响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患者视野在术后1 周时改善最为迅速。术前BCVA、术前视野MD绝对值、术前全颞上象限视野缺损和肿瘤最大径为影响垂体瘤患者术后视野改善程度的相对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刘彰  姜皓 《临床眼科杂志》2008,16(3):221-223
目的 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和正常人盘沿面积进行比较,观察POAG盘沿面积变化特点,探讨POAG盘沿面积变化与视野缺损的对应关系.方法 利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和Octo-pus101视野G2程序对29例(50只眼)POAG患者和27例(50只眼)正常人进行检测,将HRT检测的两组盘沿面积划分为6个区域进行比较,并将出现视野缺损的POAG患者盘沿面积减少最大区域与视野缺损较重部位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POAG患者和正常人各区域及总体盘沿面积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其中,以颞下区盘沿面积变窄最为明显,依次为颞上区、鼻下区、鼻上区,鼻侧区与颢侧区无明显差异.出现视野改变的POAG患眼盘沿面积变窄最明显区域与视野缺损较重部位一致性比较符合率为93.3%.结论 开角型青光眼盘沿面积较正常人明显变窄,颞下区最明显,盘沿面积改变与视野缺损有较好的一致性.HRT盘沿面积检测是POAG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象限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视觉电生理与视野改变的关系。 方法:对青光眼30例50眼、高眼压症14侧28眼、正常对照组35人70眼进行象形图形视觉诱发电位(象限PVEP)检测及视野检查。 结果:青光眼各象限LP100延长、AP100下降,高眼压症患者有部分眼各象限LP100延长,青光眼组鼻上、鼻下LP100的异常串高于颞上,颞下,高眼压症组鼻上、颞上LP100的异常率高于鼻下、颞下。.象限PVEP的变化与视野、杯盘直径比(C/D)改变程度相关. 结论:年限PVEP易改变部位与早期青光眼视野缺损的部位相符。象限PVEP检测对青光眼病情估计,随访有一定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6,12:114-115)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方法:汇总2008-08/2012-08于我科就诊的鞍区肿瘤患者的视野情况,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鞍区肿瘤患者27例中,视野异常者16例(59.3%),视野正常者11例(40.7%)。16例视野发生改变的患者中,8例垂体瘤、3例颅咽管瘤和1例第三脑室恶性畸胎瘤均引起双眼颞侧偏盲,1例垂体瘤、1例垂体癌和1例颅咽管瘤引起单眼颞侧偏盲,1例鞍旁囊肿引起单眼颞上象限视野缺损。手术切除肿瘤后,13例(81.3%)患者的视野有改善,其中6例(37.5%)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绝大多数鞍区肿瘤可引起视野的改变,但视野的具体形态由病灶的类型、大小和压迫部位决定。鞍区肿瘤引起的最典型视野改变为双颞侧偏盲。手术切除肿瘤后,绝大多数患者的视野得到改善,其中部分患者的视野完全恢复。因而,对鞍区肿瘤患者而言,视野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辅助定位肿瘤,并且可以用来评价手术效果,从而为临床工作带来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俊健  林丁  周海英  王阑 《眼科》2003,12(5):286-288
目的:通过与Humphrey HFAⅡ相比较,验证Topeon SBP-3000型视野计是否达到了一定的临床有效性。方法:对年龄在11~70岁的30例患者56只受检眼进行24-2的全阈值模式测量对比研究,及对视野几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平均缺损(MD)指数与模式标准差(PSD)指数经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视野计的模式偏差概率图的鼻上、颞上、鼻下、颞下四个象限分别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opcon视野计在临床应用中基本达到了诊断价值已被承认的Humphrey HFAⅡ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