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的CT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胆管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胆管癌可出现多种CT影像表现,各种类型的胆管癌有其不同的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可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肿块,也可表现为肝内胆管蚯蚓样迂曲扩张,形态呈“软藤样”和肝内外胆管梗阻性扩张。结论CT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原发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对早期发现胆管癌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CT表现,提高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21例均加做CT延迟扫描。结果:浸润型9例,外生型11例,管内型1例,所有病灶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CT表现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的"软藤样"扩张,平扫仅35%显示肿块,增强扫描可见肿块呈缓慢持续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胆管癌46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管癌患者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经皮穿刺活检并病理证实的胆管癌患者的资料,总结其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 12例肝内胆管癌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肿块,肝内胆管扩张66.7%(8/12),肝叶萎缩41.7%(5/12),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强化,尤其9min后,所有病灶均高于正常肝实质密度.肝门部胆管癌24例均显示肝内胆管扩张,形态呈"软藤样",21例显示肝门区软组织肿块,另3例仅显示胆管壁增厚、狭窄或中断,可合并肝门淋巴结、后腹膜淋巴结、网膜转移及腹水.肝外胆管癌10例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胆总管突然截断或胆总管不规则狭窄.结论 CT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对早期发现胆管癌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方法: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结果:肝门区软组织肿块8例,增强扫描随时间推移,肿块逐渐强化;3例为局限性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呈"鼠尾状";2例管壁呈浸润性不规则增厚。所有病例肝内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呈"蟹足状"或"软藤状"。结论:CT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肝门型胆管癌,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探讨螺旋CT与MRI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46例,对其螺旋CT与MRI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42例,符合率为91.3%,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部软组织肿块;MRI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有有46例,符合率为100%,皆检查可见有肝内胆管扩张与肝门包块,所有患者经动态增强扫描皆可见包块呈现出逐渐强化。结论 CT与MRI皆能准确诊断及鉴别诊断肝门部胆管癌,而MRI在显示肝门区肿块范围、大小,门静脉受累、胆管壁浸润的程度,淋巴结肿大等方面优势更为突出,并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崔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33):481-482
目的探讨CT、MRI在临床上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以便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我院在2010至2011年间收治的20例经过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CT和MRI的结果,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现实情况及定位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与MRI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比较高,分别占到62%和100%,所有的患者在临床上经过CT与MRI检查均表现为肝管扩张,MRI显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17例,门静脉受侵患者11例,胆管壁浸润患者2例,淋巴结肿大患者8例,而在CT检测下相应的检测结果为12例、6例、0例、6例、5例。结论 CT与MRI是临床上检测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MRI在检测在显示肝门部肿块大小、范围、沿胆管壁浸润门静脉侵犯和淋巴结肿大上等刚面比CT更有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对肝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肝吸虫病患者的肝脏CT表现。结果CT主要表现为肝包膜下末梢胆管小囊状、细枝状扩张(18例);肝门区胆管树枝状扩张(8例);同时合并末梢胆管及肝门区胆管扩张(7例)。结论肝包膜下末梢胆管小囊状、细枝状扩张,扩张的末梢胆管较肝门侧胆管的管径粗为肝吸虫病CT表现特征。肝吸虫病具有特征性CT表现,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 26例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均经CT平扫,11例进行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的CT资料。结果根据Todanis分类法,本组Ⅰ型20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2例,Ⅴ型2例。Ⅰ型CT平扫表现为肝、肾、胰头之间边缘光整的圆形囊性密度影,增强后呈薄壁环形均匀强化;Ⅱ型CT平扫表现为胆总管外侧壁囊性低密度影;Ⅲ型CT平扫表现壁内段胆总管囊状膨出;Ⅳ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多发性低密度囊性扩张;Ⅴ型CT平扫表现为肝内胆管囊状、柱状扩张。结论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并为诊断本病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围型胆管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周围型胆管癌左叶7例,右叶2例,病灶平扫为不规则且境界欠清楚低密度灶.部分病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或,和灶内可见高密度钙化.病变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增强后动脉期不强化或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且随时间延迟而强化程度上升,强化由边缘向中央及中央区小结节强化.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周围型胆管癌可作对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例HCC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4例均发现HCC及胆管癌栓病灶。3例未经任何治疗的HCC病灶均具有典型的CT表现,1例临床确诊HCC并经介入栓塞术治疗的表现为病灶内高密度碘油栓塞影像。4例胆管癌栓CT影像均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填充软组织块影,呈条索状或柱状,胆管壁无增厚及肿瘤侵犯,远段胆管呈软藤样或螃蟹状扩张,胆管癌栓在增强扫捕动脉期有不同程度早期强化,无延迟强化改变。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柃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对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20例无痛性黄疸患者行上腹部常规扫描,重点观察肿瘤的形态特征,肝内胆管扩张的程度、范围、肝门部血管受侵及实质性脏器与周围转移的情况。结果 20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中呈现肝门部肿块样改变7例,管壁增厚,远程胆管扩张,浸润狭窄型9例,腔内生长型2例,有2例平扫和增强扫描显未见明确肿块。6例行病变局部薄层延迟扫描,肿瘤具有持续性、渐进性的特点,术前诊断准确。肿瘤合并胆结石的7例,周围淋巴结转移10例,实质脏器转移6例。结论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扫描不但有利于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强化和形态特点,更有利于观察肿瘤沿周围血管浸润的情况和肝内有无子灶等。加用增强扫描特别是延迟病灶局部薄层扫描结合多方位重建对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曹兵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5):119-1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管癌患者的CT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年49例经手术、ERCP、经皮穿刺话检并病理证实的胆管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胆管癌可出现多种CT影像表现,表现下述特点:多出现胆管扩张“软藤”征;胆总管扩张并突然截断;强化CT表现不明显,延迟扫描出现高密度强化表现。结论CT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原发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在早期发现胆管癌和鉴别渗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肝吸虫病的CT表现。结果80例肝吸虫病患者CT检查均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肝外胆管不扩张;肝内胆管轻度扩张47例,中度扩张33例;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60例。结论肝吸虫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4.
肝吸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吸虫病导致肝胆管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吸虫病患者CT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CT主要表现为肝边缘部小胆管小囊状、细枝状扩张(15例),近肝门侧胆管树枝状扩张(9例),肝实质小斑片低密度灶(2例)。结论肝边缘部小胆管细枝状、小囊状扩张为肝吸虫病CT特征表现,CT是肝吸虫病诊断和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价值(附4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金凤 《淮海医药》2008,26(1):21-22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肖宏  蔡双武  李玉珍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0):3106-3108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胆管性扩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扩张病例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扩张25例,胆管扩张的形态为“枯枝状“,其中胆管结石21例,胆管炎症1例,创伤后胆管扩张积气2例,胆总管囊肿1例.恶性扩张10例,其中胰头癌5例,胆管癌4例,壶腹癌1例,均有胆管截断表现,胆管重度扩张呈“软藤状“7例,“双管征“6例,“新月征“2例.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后薄层图像重建及多平面重建(MPR)对胆管良恶性扩张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3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资料,通过对其CT表现的分析,以期提高CT对梗阻性黄疸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原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本组诊断为胆管结石12例,胆总管炎性狭窄6例,胰头癌9例,胆管癌7例,肝癌、肝门或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结论通过CT影像的表现对胆管阻塞的部位、胆管腔扩张的形态、胆管壁的改变、阻塞等征象的观察能对梗阻性黄疸有较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刘怡文  程宝亮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18-2619
目的:探讨肝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的CT资料.结果:(1)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增厚及包膜下多发低密度病灶.(2)肝实质型5例,其中又分为粟粒型1例、结节型3例、混合型1例.粟粒型表现为肝弥漫肿大、密度减低并伴有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表现为肝内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部分有周边性强化混合型1例,混合型同时具有肝浆膜型和结节型的表现.(3)结核性胆管炎1例,仅表现胆管内积气、胆管扩张,可散见胆管壁走行的钙化.结论:粟粒型肝结核,早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除非有结核病史或活检证实,CT诊断价值有限.结节型肝结核和晚期结核性胆管炎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肝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增强扫描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CT特点为:双期CT增强扫描表现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出现延迟强化;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病灶大片坏死、液化较完全;病灶周围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他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与其他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5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7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萎缩7例,局部肝轮廓凹陷5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可以和肝内其他占位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是原发肝癌的少见类型,其影像、病理及临床表现均与肝细胞癌有所不同。为进一步提高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收集了近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18例,着重分析其CT表现,找出CT特征,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