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五泉穴"对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单盲法依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五泉穴"组(极泉、天泉、曲泉、阴陵泉、涌泉)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穴位(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大椎、肩髃、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30例.结果:两组比较,针刺"五泉穴"组对改善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结论:针刺"五泉穴"治疗痉挛性瘫痪疗效好,起效快,是治疗痉挛性瘫痪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阴阳经穴对刺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阴阳经穴对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治疗。疗程结束后采用改良型Ashworth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价两组评分。结果:观察组肢体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达93.3%,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阴阳经穴对刺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剌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程黛静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828-2829
目的分析针刺颈夹脊穴和五泉穴对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驻马店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颈夹脊穴、五泉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态。分别于治疗前后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针刺颈夹脊穴和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头针治疗;对照组30例,常规针刺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价肌张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6例,进步18例,总有效率80.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针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优于传统体针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体针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的科学选经取穴方法,观察体针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后遗症患者采用体针透穴治疗,上肢瘫痪取健侧经穴,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下肢瘫取患侧经穴,太冲透涌泉.昆仑透太溪,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施以提插、捻转、疾徐补泻相结合的综合针刺手法.结果:126例患者治疗3个月,痊愈77例(61.11%),显效21例(16.670%),有效15例(11.91%),无效13例(10.32%).总有效率89.68%.结论:上肢瘫透刺健侧经穴,下肢瘫透刺患侧经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痉挛性瘫痪,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治癌灵"及针刺对小鼠荷H22移植性肝癌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的调节作用,探讨该疗法抑制肿瘤的作用是否与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成有关.方法:于昆明种雄性小鼠前肢右腋皮下接种0.2mL H22肿瘤细胞悬液(浓度为1×107/mL)进行造模.利用造模动物观察瘤块重量,计算肿瘤生长抑制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细胞中HGF的表达程度.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穴贴组、针刺组、综合组均降低体内瘤组织内HGF蛋白表达水平(P<0.001),显著抑制瘤体生长(P<0.001),综合组优于穴贴组和针刺组.结论:"治癌灵"穴位贴敷及针刺能抑制小鼠荷H22移植性肝癌细胞的生长和控制肿瘤侵袭转移,可降低HGF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指导下家庭训练对婴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效果.方法:28例患儿为治疗组,由儿科医师在门诊对家长进行"简易十法"家庭训练指导,每1个月指导1次,每次30min.30例不进行家庭训练也未治疗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康复效果.结果:在训练后的第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的运动发育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治疗组的康复效果好.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门诊指导下"简易十法"家庭康复训练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可降低治疗费用,方便灵活,而且训练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应用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毫火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患侧肩髃、臂臑、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等穴治疗,2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肢肌张力及其运动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2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P0.05),且治疗组对上肢肌张力(痉挛程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对上肢Fugl-Meyer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上肢肌张力和改善患侧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上廉泉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均为2008年至2014年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功能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的方法,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明显好转9例,好转6例,无效3例。对照组痊愈8例,明显好转7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治疗组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结论:针刺上廉泉穴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阴交"配"天枢"对不同性别肥胖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差异性.方法:复制单纯性肥胖模型并分为雌、雄两组,选取"三阴交"配"天枢"穴,进行电针治疗,连续治疗15 d后进行比较.结果:电针"三阴交"配"天枢"穴对雌性模型大鼠体重、Lee/s指数等指标的改善较雄性模型大鼠显著(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配"天枢"穴对雌性肥胖模型大鼠的疗效优于雄性肥胖模型大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方案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影响。方法:将本院67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命质量、精神状态、运动功能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医护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辉  聂容荣  苏涵  胡小慧  杨华 《华夏医学》2022,35(2):142-145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及对脑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针刀组给予针刀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Ashworth肌张力分级及脑血流图变化情况.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86.67%高于针刺组65.00%(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31例和对照组(单纯通督调神针法)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针刺取督脉穴百会、风府、水沟、大椎、至阳、腰阳关为主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夹脊穴针刺,取颈2—7、腰1—5夹脊穴,双侧交替针刺,每日针刺1次,每次40 min,每周6次,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均采用简易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量表评定运动功能,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肢体痉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Fugl- Meyer和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在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痉挛状态方面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疗效相当,但在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均优于单纯通督调神针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I评分均比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差异均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结论针刺经筋结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降低肌张力,恢复肢体运动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穴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瘫痪肢体针刺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解痉汤结合泻阴补阳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A 30例单纯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进行治疗,治疗组B 30例单纯采用泻阴补阳针治疗,协同治疗组30例采用化痰通络解痉汤结合泻阴补阳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协同治疗组有效率为90.0%,治疗组A和B的有效率分别为80.0%和86.0%,对照组有效率为60.0%,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协同治疗组与治疗组A、治疗组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都得到明显改善,且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A、治疗组B和协同治疗组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化痰通络解痉汤结合泻阴补阳针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运动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行走功能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至我院住院治疗的中风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观察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功能和痉挛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为68.2分高于对照组的59.5分,下肢FMA为33.1分高于对照组的26.7分,CSI为8.1分低于对照组的8.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针刺法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下肢的运动功能,缓解下肢肌肉痉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引起的肢体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及康复医学科痉挛性瘫痪脑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刀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2周、一月及3月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brustrunm、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研究组在缓解痉挛、缓解疼痛、改善上肢功能及下肢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能有效地抑制痉挛,缓解疼痛,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改善肢体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