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OFDM技术及其MATLAB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交频分复用 ( OFDM)是一种多载波宽带数字调制技术 ,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 ,适合于高速率的地面信道视频传输。本文就 OFDM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并对 OFDM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基于 FFT算法实现的 MATLAB软件模拟及模拟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锋  潘进  胡慧 《现代电子技术》2007,30(10):131-132,136
MIMO-OFDM是下一代高速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 802.11n的核心技术。将MIMO技术和OFDM技术结合是无线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MIMO技术能够在空间中产生独立的并行信道同时传输多路数据流,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传输速率;而OFDM技术具有优越的抗多径能力和频谱利用率,将两者结合能有效地解决无线通信中带宽效率和多径衰落的问题。在介绍MIMO和OFDM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其在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宽带数字调制技术,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所以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里就OFDM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OFDM的传输特性进行了基于FFT算法实现的MATLAB软件模拟及模拟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4.
MIMO-OFDM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管晓光  宋伟 《电信快报》2004,(11):28-31
多进多出(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设置多副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采用MIMO技术可以提高信道容量和信道可靠性,降低误码率。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各子载波在整个符号周期上正交,各子载波信号频谱可以互相重叠,子载波正交复用技术大大减少了保护带宽,提高了频带利用率。MIMO-OFDM技术是OFDM与MIMO技术结合形成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是在OFDM传输系统中采用阵列天线实现空间分集,提高了信号质量。MIMO-OFDM技术将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文中全面介绍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及两者的结合,分析了实现MIMO-OFDM技术的关键,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OFMD的改进Turbo码图像传输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辉  王中训 《通信技术》2009,42(1):105-106
研究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以及Turbo编码技术在图像传输中的应用,并对利用OFDM改进的Turbo码图像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把OFDM技术和Turbo编码技术结合应用到无线信道图像传输中可以实现图像的更加可靠的传输。从而表明OFDM是一种改进Turbo编码,是实现图像的高速传输和高频谱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OFDM信号在时变衰落信道中传输时存在载波间干扰(ICI),降低了系统的性能。基于衰落信道的多普勒分解,OFDM信号在时变衰落信道中的传输可以等效成信息数据直接通过无衰落的离散白噪声滤波器模型信道传输,改进的Viterbi算法可用于接收这类信号。该接收技术可以有效去除传统的OFDM系统中的载波间干扰,消除误码的地板效应,提高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7.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宽带调制技术,它能有效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消除码间串扰,适合高速率的信息传输。文章详细分析了OFDM中保护间隔的作用,对其抗多径干扰特性进行了基于FFT算法实现的MATLAB软件模拟,并进行了模拟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信息高速传输的有效技术,由于它可以抵抗信道的多径衰落,且具有频谱利用率高、实现简单等一系列优点,因此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的主要候选方案.本文提出了利用OFDM技术对DVB-T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系统的传输模型,用MATLAB仿真了理想信道和高斯白噪声信道中信号的传输情况,得到OFDM技术具有内在适应性,能够提高DVB-T系统的传输速率,特别适合在高斯信道中传输.  相似文献   

9.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多载波传输技术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这项技术已在许多高速信息传输领域得到应用,并且有可能成为下一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物理层传输技术。本讲座将分3讲来介绍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第1讲首先介绍OFDM的基本原理,第2讲介绍OFDM中的相关信号处理技术,第3讲介绍OFDM中的多址方式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OFDM技术。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能够把有符号间干扰的信道转换成无符号间干扰的并行子信道,所以,OFDM技术能够有效的对抗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比较了语音文件在OFDM系统和QAM系统中的传输效果,得出在相同条件下OFDM调制要优于QAM调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OFDM系统仿真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数字调制技术,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所以在高速数据传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里将OFDM系统引入高斯白噪声信道中,实现高速数据的传输,并对误码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OFDM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频率选择0性衰落能力强的优点,适合高速数据传输;自适应传输技术可以根据信道质量的好坏自适应调整传输方式;提高传榆效率。因此OFDM和自适应传输技术的结合必将成为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论述了OFDM系统中的自适应传输技术的原理以及适用于OFDM系统中的各种自适应传输方法及算法。  相似文献   

13.
柯苗 《电子技术》2011,38(7):65-68
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作为一种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和码间干扰能力强等优势,但由于OFDM信号是通过多载波调制后的合成信号,所以OFDM信号存在较高的峰均比,这会给传输系统带来许多不利因素,限制了OFDM技术的应用.文章针对OFDM系统中存在的高峰均比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抑制技术,提高了...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可见光通信OFDM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分别使用16-QAM和OFDM调制对声音和文本信源在多径衰落信道中进行传输,比较不同调制方式的传输效果.传输文本文件时,分析了误码率随衰落系数以及路径时延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可见光通信OFDM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传输,能克服多径效应,降低误码率,获得较为满意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5.
徐松涛  张中兆 《无线电工程》2003,33(4):U010-U013
移动衰落信道中的图像传输已成为继移动数字话音通信迅速普及发展后的下一代通信的更高级通信形式。该文以OFDM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多径衰落信道中视频的传输问题。该文首先给出了确定保护间隔的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宽带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且将仿真结果与QAM调制方式下的视频传输性能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OFDM技术在实现宽带无线视频业务方面具有很高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OFDM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同时具有较强的抗非线性能力,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具有抗多径效应的优点,同时也增强了抗偏振模色散和色度色散的能力。这些特点使得OFDM技术在超长距离传输系统中备受关注。文章分析了OFDM技术的原理和优缺点,结合光纤通信系统的特性,提出PFDM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OFDM技术的视频传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动衰落信道中的图像传输已成为继移动数字话音通信迅速普及发展后的下一代通信的更高级形式。该文以OFDM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了多径衰落信道中视频的传输问题。首先给出了确定保护间隔的原则,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整个宽带无线视频传输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OAM调制方式下的视频传输性能进行比较,可以看出OFDM技术在实现宽带无线视频业务方面具有很高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多用户情况下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OFDM)的多载波传输系统 (包括OFDM -FDMA ,OFDM-TDMA和OFDM -CDMA)的分析 ,提出了在传统多用户情况下的OFDM -FDMA系统上对子载波进行优化的分配方案 ,并与各种多载波技术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环境下的传输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 ,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性能要优于其他的多载波方案  相似文献   

19.
OFDM技术是一种无线环境下的高速多载波传输技术,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能力较强,同时又有很高的频谱利用率,适合在多径传播的无线移动信道中传输高速数据。论文分析了OFDM的基本原理,论述了其关键技术及优缺点。OFDM技术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中的核心技术,在认知无线电、4G移动通信和无线宽带接入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郭勇  龙磊  白冬林 《信息通信》2006,19(5):35-37
正交频分复用(OFDM)是一种多载波宽带数字调制技术,它能有效地克服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消除码间串扰,适合于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文中对OFDM系统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用MATLAB对802.11a标准下,可变速率的OFDM系统进行SIMULATION仿真实现,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